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39|回覆: 1

[書法培訓班] 書法基本功·運筆10問,一定要掌握它!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4-16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運筆10問,絕對受用!

一、怎麼運筆

運筆必須用腕運。五指攥住筆管,使筆管直立不動,全用腕力使手活動,筆管隨著手的話動方向來回運轉,這就是『腕運』。

二、爲什麼不可以用指運筆

用指力去撥動筆管,筆管就不能保持直立不動,筆管的活動範圍也非常小,寫小字還可勉強對付,寫中楷、大楷以及再大的字,就無法運轉了。而且,用指力運筆,筆不踏實,寫出的字也是虛浮無力的。

三、以腕運筆,腕的姿勢應該怎樣

以腕運筆,手腕必須離開桌面,使之懸空。懸空的腕部又須平覆,同桌面平行。

四、爲什麼腕要平覆

手腕平覆,就可以使筆管保持垂直。

五、筆管是否應永遠保持垂直

筆管不能永遠保持垂直,必要時是可以而且應該傾側的。例如寫較長的直畫,筆勢由上而下,筆管就要隨著向前傾側.直畫超長,筆管向前的傾斜度也越大,橫畫筆勢自左而右,則筆管改爲向左傾側;其它撇、捺等筆畫,也都依此類推。但須注意的是,筆管可以向前或向左傾側,而不可向後或向右傾側,向後或向右,就不是以腕運筆了。

六、腕要懸得多高

懸腕的高度同執筆高低一樣要視所寫字的大小而定。一般說來,寫中楷手腕離桌面約四厘米左右。字寫得大,腕懸得高些,離開桌面遠些,字寫得小,腕懸得低,離開桌面近些,也沒有硬性規定。

七、爲什麼要懸腕

懸腕寫字,就可使手轉動靈活;如不懸腕寫字,手就無法活動,筆管也必然運轉不靈。

八、初學懸腕,手會顫抖,怎麼辦

必須勤學苦練,持之以恆。方法有二:一種是空閒時候,倒拿筆管,或者拿一根筷子,按照正確的執筆法執住,懸起手腕,在桌面上繞圈兒,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手腕自會逐漸穩定。另一種是寫字時將左手平覆在桌面上,右手腕擱在左手背上寫,這種做法叫『枕腕』,時間長了,抽去左手,右手也能穩定。這兩種方法,可以同時並用,練習一段時間,就能收到效果。

九、寫小揩是否也要懸腕

寫小楷也要懸腕。開始練習小楷,懸腕是比較困難的,可採用上法『枕腕』。也可以『提腕』,又叫『虛腕』,即將肘骨靠在桌上,手腕靠近桌面而不貼緊,能夠自由活動,也就是最低的懸腕。

十、寫字時身體姿勢應怎樣

字要寫得橫平豎直,寫字時或站或坐,身體也必須端正。頭要正,稍向前俯。眼與紙的距離約在一尺左右,雙眼之間如果畫一條線的話,這條線要和桌子成平行線。寫三寸以內的字可坐著寫,寫三寸以外的字站著寫。

韓帥形 發表於 2025-5-12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腕運筆法之要義與習書正姿】

運筆之法,乃書道根基。觀休竹客所輯「運筆十問」,誠爲初學津梁。今就其中樞要,參以歷代書論,申而論之。

一曰「腕運」之真諦。康南海【廣藝舟雙楫】云:「五指齊力而腕運之」,此正與「指實掌虛」古訓相發明。腕運非獨使轉之便,實關筆力之沉著。試觀晉唐墨跡,凡使轉處皆見腕力吞吐,若以指撥管,則如董其昌所譏「如曲木擔夫」,終乏雍容之態。

二論懸腕之要。懸腕高低,當依虞世南【筆髓論】「遲速虛實」之法調節。寫榜書可效張旭「懸臂揮掃」之勢,小楷則宜采文徵明「虛腕三寸」之法。初學手顫,正合孫過庭「初學分布,但求平正」之階,可先以【智永真草千字文】爲范,漸次去枕腕之助。

三辨筆管傾側。柳公權「心正則筆正」之說,非謂筆管永垂,實指運筆時鋒正之中有側勢。觀顏魯公【祭侄稿】長豎,筆管前傾若撐舟;米南宮【蜀素帖】橫畫,管向左偃似撥鐙。然側管須守「逆入平出」之法,若任筆斜拖,則墮倪瓚所謂「信筆」之弊。

四述身法相協。黃庭堅【論書】謂「高提手腕,回腕向虛」,此與「雙足平踏、脊豎肩沉」構成完整筆法系統。寫大字當如傅山「壁坼之勢」,全身力貫毫端;作小字須似王寵「端坐凝神」,呼吸與提按相應。

習書者當知:運筆非孤立技法,實乃「手—腕—臂—身」協同之功。趙孟頫日書萬字而腕不衰,正得力於此。今人若得此中三昧,再參以【永字八法】精微,則書道可窺堂奧矣。

(全文計798字)
炎平 發表於 2025-7-6 02:00 | 顯示全部樓層
【論運筆十問之要義與筆法正源】

運筆之法,實爲書道根基。觀休竹客所輯十問,誠初學之津梁,然其間精微處猶待闡發。今以歷代書論爲本,參以實踐心得,分疏如下:

一、腕運之要,非獨在動,貴在"懸"字。米南宮【海岳名言】謂"作字須懸腕,而筆自正",此正與五指執筆法相表里。腕懸三寸,則鋒能八面出之,若陳繹曾【翰林要訣】所云"腕定鋒活"是也。

二、指運之弊,非惟範圍狹小,更傷中鋒本質。東坡論書"執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然指動則筆偃,鋒偏則骨弱。小楷尚可借指力調鋒,若擘窠大字,必致氣脈斷絕。

三、腕平非僵臥,實寓陰陽之變。包世臣【藝舟雙楫】詳述"平覆法"當如鷹隼摩空,外似平穩而內藏起伏。今人常見腕雖懸而僵直,失卻"屋漏痕"自然之趣,此非真得平覆三昧。

四、筆管垂直非教條,乃力學使然。虞世南【筆髓論】明言"筆長不過六寸,捉管不過三寸",其傾斜角度實隨勢而變。長豎傾前,正如人立崖前必前俯;橫畫左偃,恰似舟子搖櫓須側身。然傾側不可過膝,此趙孟頫"用筆千古不易"之真諦。

五、懸腕高低,當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視"。文徵明日書萬字,腕不離案三寸;傅山作丈二匹,則肘懸如張弓。初學可自"提腕法"始,漸次升高,終至"懸臂法",此董其昌"漸老漸熟"之進階。

六、顫抖之病,非獨在腕,實緣肩肘未通。豐坊【書訣】示人"先練懸臂作圈,繼以縱橫畫沙"。今可佐以"三階段法":初則腕枕左手,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之精緻;中則肘抵案邊,似歐陽詢【九成宮】之謹嚴;終則雙臂懸空,追顏魯公【祭侄稿】之磅礴。

七、小楷懸腕,尤見功力。王寵【游包山集】細若蠅頭而氣貫長虹,正得"虛腕"之妙。初學者當知"三指捻管"與"腕活指死"非相悖反,蓋小字用尖鋒,大字用筆腹,其理一也。

八、身法之正,非止形端,要在氣順。張旭傳"五勢法",謂"站立如松,坐姿如鍾"。今人每忽視"足安"二字,殊不知柳公權"心正則筆正"之訓,實含全身協調之義。

凡學書者,當於此十問外更參三要:一曰"逆入平出",藏鋒處見篆籀遺意;二曰"疾澀相生",行筆中得屋漏真趣;三曰"墨分五彩",枯潤間顯陰陽變化。若能以【書譜】"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爲念,則筆法通神之日可期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