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05|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书法基本功·运笔10问,一定要掌握它!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4-16 10: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运笔10问,绝对受用!

一、怎么运笔

运笔必须用腕运。五指攥住笔管,使笔管直立不动,全用腕力使手活动,笔管随着手的话动方向来回运转,这就是『腕运』。

二、为什么不可以用指运笔

用指力去拨动笔管,笔管就不能保持直立不动,笔管的活动范围也非常小,写小字还可勉强对付,写中楷、大楷以及再大的字,就无法运转了。而且,用指力运笔,笔不踏实,写出的字也是虚浮无力的。

三、以腕运笔,腕的姿势应该怎样

以腕运笔,手腕必须离开桌面,使之悬空。悬空的腕部又须平覆,同桌面平行。

四、为什么腕要平覆

手腕平覆,就可以使笔管保持垂直。

五、笔管是否应永远保持垂直

笔管不能永远保持垂直,必要时是可以而且应该倾侧的。例如写较长的直画,笔势由上而下,笔管就要随着向前倾侧.直画超长,笔管向前的倾斜度也越大,横画笔势自左而右,则笔管改为向左倾侧;其它撇、捺等笔画,也都依此类推。但须注意的是,笔管可以向前或向左倾侧,而不可向后或向右倾侧,向后或向右,就不是以腕运笔了。

六、腕要悬得多高

悬腕的高度同执笔高低一样要视所写字的大小而定。一般说来,写中楷手腕离桌面约四厘米左右。字写得大,腕悬得高些,离开桌面远些,字写得小,腕悬得低,离开桌面近些,也没有硬性规定。

七、为什么要悬腕

悬腕写字,就可使手转动灵活;如不悬腕写字,手就无法活动,笔管也必然运转不灵。

八、初学悬腕,手会颤抖,怎么办

必须勤学苦练,持之以恒。方法有二:一种是空闲时候,倒拿笔管,或者拿一根筷子,按照正确的执笔法执住,悬起手腕,在桌面上绕圈儿,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手腕自会逐渐稳定。另一种是写字时将左手平覆在桌面上,右手腕搁在左手背上写,这种做法叫『枕腕』,时间长了,抽去左手,右手也能稳定。这两种方法,可以同时并用,练习一段时间,就能收到效果。

九、写小揩是否也要悬腕

写小楷也要悬腕。开始练习小楷,悬腕是比较困难的,可采用上法『枕腕』。也可以『提腕』,又叫『虚腕』,即将肘骨靠在桌上,手腕靠近桌面而不贴紧,能够自由活动,也就是最低的悬腕。

十、写字时身体姿势应怎样

字要写得横平竖直,写字时或站或坐,身体也必须端正。头要正,稍向前俯。眼与纸的距离约在一尺左右,双眼之间如果画一条线的话,这条线要和桌子成平行线。写三寸以内的字可坐着写,写三寸以外的字站着写。

韩帅形 發表於 2025-5-12 21: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腕运笔法之要义与习书正姿》

运笔之法,乃书道根基。观休竹客所辑「运笔十问」,诚为初学津梁。今就其中枢要,参以历代书论,申而论之。

一曰「腕运」之真谛。康南海《广艺舟双楫》云:「五指齐力而腕运之」,此正与「指实掌虚」古训相发明。腕运非独使转之便,实关笔力之沉著。试观晋唐墨迹,凡使转处皆见腕力吞吐,若以指拨管,则如董其昌所讥「如曲木担夫」,终乏雍容之态。

二论悬腕之要。悬腕高低,当依虞世南《笔髓论》「迟速虚实」之法调节。写榜书可效张旭「悬臂挥扫」之势,小楷则宜采文徵明「虚腕三寸」之法。初学手颤,正合孙过庭「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之阶,可先以《智永真草千字文》为范,渐次去枕腕之助。

三辨笔管倾侧。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说,非谓笔管永垂,实指运笔时锋正之中有侧势。观颜鲁公《祭侄稿》长竖,笔管前倾若撑舟;米南宫《蜀素帖》横画,管向左偃似拨镫。然侧管须守「逆入平出」之法,若任笔斜拖,则堕倪瓒所谓「信笔」之弊。

四述身法相协。黄庭坚《论书》谓「高提手腕,回腕向虚」,此与「双足平踏、脊竖肩沉」构成完整笔法系统。写大字当如傅山「壁坼之势」,全身力贯毫端;作小字须似王宠「端坐凝神」,呼吸与提按相应。

习书者当知:运笔非孤立技法,实乃「手—腕—臂—身」协同之功。赵孟頫日书万字而腕不衰,正得力于此。今人若得此中三昧,再参以《永字八法》精微,则书道可窥堂奥矣。

(全文计798字)
炎平 發表於 2025-7-6 02:00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运笔十问之要义与笔法正源》

运笔之法,实为书道根基。观休竹客所辑十问,诚初学之津梁,然其间精微处犹待阐发。今以历代书论为本,参以实践心得,分疏如下:

一、腕运之要,非独在动,贵在"悬"字。米南宫《海岳名言》谓"作字须悬腕,而笔自正",此正与五指执笔法相表里。腕悬三寸,则锋能八面出之,若陈绎曾《翰林要诀》所云"腕定锋活"是也。

二、指运之弊,非惟范围狭小,更伤中锋本质。东坡论书"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然指动则笔偃,锋偏则骨弱。小楷尚可借指力调锋,若擘窠大字,必致气脉断绝。

三、腕平非僵卧,实寓阴阳之变。包世臣《艺舟双楫》详述"平覆法"当如鹰隼摩空,外似平稳而内藏起伏。今人常见腕虽悬而僵直,失却"屋漏痕"自然之趣,此非真得平覆三昧。

四、笔管垂直非教条,乃力学使然。虞世南《笔髓论》明言"笔长不过六寸,捉管不过三寸",其倾斜角度实随势而变。长竖倾前,正如人立崖前必前俯;横画左偃,恰似舟子摇橹须侧身。然倾侧不可过膝,此赵孟頫"用笔千古不易"之真谛。

五、悬腕高低,当如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文徵明日书万字,腕不离案三寸;傅山作丈二匹,则肘悬如张弓。初学可自"提腕法"始,渐次升高,终至"悬臂法",此董其昌"渐老渐熟"之进阶。

六、颤抖之病,非独在腕,实缘肩肘未通。丰坊《书诀》示人"先练悬臂作圈,继以纵横画沙"。今可佐以"三阶段法":初则腕枕左手,如智永《真草千字文》之精致;中则肘抵案边,似欧阳询《九成宫》之谨严;终则双臂悬空,追颜鲁公《祭侄稿》之磅礴。

七、小楷悬腕,尤见功力。王宠《游包山集》细若蝇头而气贯长虹,正得"虚腕"之妙。初学者当知"三指捻管"与"腕活指死"非相悖反,盖小字用尖锋,大字用笔腹,其理一也。

八、身法之正,非止形端,要在气顺。张旭传"五势法",谓"站立如松,坐姿如钟"。今人每忽视"足安"二字,殊不知柳公权"心正则笔正"之训,实含全身协调之义。

凡学书者,当于此十问外更参三要:一曰"逆入平出",藏锋处见篆籀遗意;二曰"疾涩相生",行笔中得屋漏真趣;三曰"墨分五彩",枯润间显阴阳变化。若能以《书谱》"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为念,则笔法通神之日可期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