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97|回覆: 1

[中醫理論] 陽氣足百病消·遠離寒濕,陽氣足的方法!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4-15 13: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人之生長壯老,皆由陽氣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陽氣為之化。『陽強則壽,陽衰則夭』,所以,陽氣決定人的身體健康狀況,養生,其實就是在養陽氣。下面我們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生活中可以升養陽氣的方法,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太陽

古人把陽氣比作天地與太陽的關係,如果天空沒有太陽,那麼天地都是黑暗不明的,萬物也不能生長。所以天地的運行,必須要有太陽。而人身的陽氣要調和才能鞏固它的防護功能,不然就會招致病邪的侵入。

太,盛大、洪大的意思。太陽就是天地間最大的陽氣來源。所以善加利用陽光是排寒氣的竅門,借天地宇宙之力驅除自身的病。

二、早晨

早晨是陽氣升發的時候,萬物隨着太陽升起開始甦醒。早睡可補腎陰,早起晨練可補腎陽。所以身體不大好的人,萬不可跟着別人鍛煉,更不可晚上鍛煉,白白損耗陽氣。

當然,若你掌握了一些道家的靜功,那些功法只要身體允許隨時可以練。

前面指的鍛煉是指我們平時接觸的那種鍛煉方法—有氧運動。那種運動損耗很大,運動之後要及時培補。並且早晨的太陽光是非常純淨自然的,對體弱的人尤其適合。

三、睡眠

中醫講人養生要睡子午覺,從子午流注來看,子時和午時是膽經和心經運行活躍的時間,也是培補正氣,陽氣的最佳時間。子時就是23點到1點,午時就是11點到1點。

我們大家可能都有體會,早上起來精神最好,上了一上午的班,到中午精神就開始有些疲憊了,這個時候休息一回打個小盹,20分鐘到30分鐘即可,睡不着也行,就可以培補身體。

睡眠不好的試試酸棗仁膏:

四、夏天

中醫講『冬病夏治』,中午是一天裡陽氣最盛的時候,夏天則是一年四季之中陽氣最盛的時候。

有的人一到夏天就要躲避太陽,說曬太陽要流汗,很不舒服。豈不知,流汗是寶啊。尤其對身體積寒很深的人來說,夏天簡直是我們的黃金季節。

夏天屬火,對應五臟屬心。夏天每個人心火都盛,這個時候不用運動也會流汗,而這個汗都是心火逼出來的,排毒的作用最大(這裡的毒泛指一切外邪,包括寒)。

對於體寒的人來說,夏天也會非常難受,因為體內心火復甦,開始推動寒氣向外走。

所以夏天曬太陽是最好最便捷和天然的方法,若你想排寒氣,每天利用工作學習之餘曬曬太陽,時間因人而異。

這個方法外借太陽之力,內借心火之力,但是每個人心火有限,若覺力不從心,則需要休息了,切忌心急。

還有的人說曬太陽要得皮膚病,其實皮膚病也是排毒的表現。是你的經絡不通,毒素不能隨正常渠道排出,為了不傷及內臟,只好從皮膚出來。

聰明的朋友們可能想到了,夏天可以借心火之力排寒,那我能不能培補心火使得排寒氣更快呢?老話大家都聽過『冬吃蘿蔔夏吃薑』,早晨起來,切兩三片生薑,加紅棗三五個,捏破用水來煮,如果你體質很寒還可以加紅糖(體質很熱則不適宜)。

正如前面所說,早晨陽氣升發,早晨喝姜棗茶幫助身體提昇陽氣。

但是下午就不要喝了,從中午開始一天的陽氣開始往下走,至日落完全消失。老話也講『晚上吃薑,如飲砒霜』,當然若你感了風寒需要喝薑湯發汗則不受此限,吃薑培補身體的人則要注意。

想排寒氣的人要注意避寒,尤其是空調為害甚大。你在外面曬了太陽本來要出汗的,一進到屋裡空調一吹,本來用於發汗的心火馬上轉去防寒,本來要排出來的寒氣又被逼了回去,這個時候如果吹了空調,寒氣反而會走得更深。

加一味枸杞,還能補腎:

五、寒氣向外走的渠道

不知道朋友們有沒有這樣的感覺,明明外面很熱,卻感覺身體某個部位很涼,明明沒有風吹卻覺得涼嗖嗖的。不要怕,這就是排寒氣的表現,另外還有幾個排寒氣的渠道,都是大家熟悉的,打噴嚏,打嗝,流汗,大小二便……

不要小看這些生理現象,都是人護衛自身的法寶,比任何靈丹妙藥都要好。其實吃藥也無非是輔助身體排病,排病的是身體而不是藥。

留心觀察一下自己,你有多久沒有打嗝了?

六、艾灸

有些人寒氣累積了十幾年,厚厚的壘在背部。夏天外邊的太陽曬不進,裡面的心火頂不出。這種體質叫做『冰包火』,這個時候就要再艾灸。

艾灸是通過給身體一定部位強制性的輸入熱能,臨時提高人體局部溫度,從而使人體局部增強免疫力和新陳代謝,達到療養局部影響全身的作用。把氣血灸活了,再藉助天時與自身之力,則寒氣可排。

沒接觸過的朋友可以先從艾柱用起來,哪裡不舒服就灸哪裡:

七、功法

中醫講督脈乃諸陽之海,意思是人身體的陽氣的通道在督脈,督脈運行的地方就是脊柱這一條。所以鍛煉督脈是我們培補陽氣的最佳方法。

中國自古就有很多養生排病的方法,比如站樁、正坐、金雞獨立、撞丹田等這些都是適合體弱之人的鍛煉方法,練的時候最好能心神合一,則只補不損,借心靈之力無損身體。

a7cad0392aa1e9e6e2561c2405a66b3b.jpg

這些都是適合體弱之人的鍛煉方法,練的時候最好能心神合一,則只補不損,借心靈之力無損身體。

若你的體質有了增強,或者本身體質不弱。想尋找更剛猛的功法強身健體,其實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遺產。【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易筋經】俯拾皆是。

八、心靈的陽光

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那麼我們自己身體裡有沒有太陽呢?有的,就是自信心。為什麼我們說人要挺直脊梁呢,現在大家知道了,脊梁就是督脈,脊梁挺的直就是一身正氣的表現。

希望有緣人都能找到自己心靈的陽光,找回自我,重拾自信。

九、睡覺補陽氣

如果您經常感到手腳冰涼、腰背發冷,這是由於腎陽不足所引起的。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門,如果腎陽虛衰,溫煦人體的功能下降,就會出現以上症狀。教你兩招讓你陽氣十足。

俗話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覺補。』說到底,睡眠是補腎良藥!人們在勞動、工作、學習中消耗的大量能量,除了靠飲食來補償外,還需要靠睡眠來補償。古人有『服藥百裹,不如獨臥』的說法,意思就是安穩地睡個好覺勝過服補藥。

一個人假若睡眠不足,或睡眠質量不好,往往會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渙散、頭痛、眩暈、肌肉酸痛,甚感疲勞。一個人如果長期缺乏睡眠,處於過度勞倦的狀態中,機體就會產生耗氣傷血的病理變化,損及五臟。

心勞則血損、肝勞則神損、脾勞則食損、肺勞則氣損、腎勞則精損,進而為許多疾病埋下禍根。

如果每天子時(相當於晚上11點—次日凌晨1點)前不睡覺,看病時很多老中醫就會說:『不給你治了。』其實不是不給治,而是治不好了。

長年熬夜的人,無論男女,直接傷肝,日久傷腎,逐步造成身體氣血雙虧,每天照鏡子時會覺得臉色灰土一片。

這時候就是天天營養品,天天鍛煉身體,也不能挽回睡眠不足或者睡眠不好帶來的傷害。

因此,早起沒關係,但晚睡絕對不行。許多精神不振的人,多有晚睡的習慣,這往往容易傷肝傷精傷膽。這樣的人,眼睛往往也不好使,心情多抑鬱,快樂的時候不多(肺氣也受影響,長期得不到有效宣發的原因)。

還有的人認為晚上睡得晚了,白天可以補回來,其實根本補不回來,要麼睡不着,要麼睡不夠,即使感覺補過來了,其實身體氣血已經損傷大半了。

兩種睡覺姿勢有補腎奇效

1、還陽臥

還陽臥

還陽臥

練習時,首先熟練還陽臥功法,可在每天晚上入睡前練習。

方法:身體自然平躺仰臥,胯關節放鬆,兩腿彎曲,小腿向內收,兩腳心相對,腳後跟正對着會陰處,兩手心放於小腹處,掌心向着腹部。

擺好姿勢後,微閉眼,心中默念「虛」字,以鼻吸氣,意想氣聚於小腹處,再滾動到後腰;以嘴呼氣,意想體內的邪氣隨着呼氣排出體外。每晚睡前練習半小時。

2、混元臥

混元臥

混元臥

還陽臥練習一個月後,再高層次的練法是混元臥。姿勢依舊為仰臥,兩腳心相對,兩手十指交叉放在頭頂的百會穴處。

這個姿勢既能補腎氣又可放鬆頭部,對失眠、神經衰弱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通過練習還陽臥、混元臥,可很快使陽氣充盈起來!

無天無 發表於 2025-4-11 16:18 | 顯示全部樓層
【陽氣養正論:扶陽祛濕四要旨】

陽氣者,若天與日,失其所則折壽而不彰。今人常困於寒濕,實乃陽氣式微之徵。余不揣固陋,謹陳四法以養陽氣,皆本於【內經】"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之旨。

一、法天則日,取象太陽
【周易】有言:"大明終始,六位時成。"人身陽氣,猶天之有日。昔扁鵲治虢太子屍厥,先灸三陽五會,正取此理。今人可於辰時(7-9時)面東而立,曝背一刻,使督脈得溫煦之助。然需避午時烈陽,此【養生論】所謂"赫曦之紀,其汗發潰"之戒。

二、順時起居,寅興卯作
【黃帝內經】明言:"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李東垣【脾胃論】尤重晨起升發少陽之氣。建議卯時(5-7時)即起,先飲溫水一盞,繼而緩行導引。若習五禽戲者,當以"鹿戲"開其陽樞;練八段錦者,首重"雙手托天理三焦"。切記【千金方】告誡:"莫久行久立,勞其陽絡。"

三、子午雙修,陰陽互濟
張介賓【類經】云:"子時一陽生,午時一陰生。"養生家當於子時(23-1時)前臥,使膽經得養;午時(11-13時)小憩,令心腎相交。若不得眠,可效法【遵生八箋】"宴坐法":正襟危坐,默數呼吸。酸棗仁膏固佳,然需辨明心脾兩虛、肝鬱化火等證,不可一概而論。

四、夏月養長,汗法排邪
【傷寒論】有"春夏養陽"之訓。三伏時節,可擇巳時(9-11時)曬背,初以二刻為度,漸增至半個時辰。孫思邈【千金翼方】載:"盛夏之日,當服五苓散二三錢,令微汗出。"今人可改作荷葉薏仁茶,既祛濕又不傷正。若現疹癢,當參【外科正宗】"托里消毒法",輔以艾灸曲池、血海諸穴。

結語:
養陽之道,貴在"法於陰陽,和於術數"。上述四法,需量力而行。尤當注意【景岳全書】所警:"壯火食氣,少火生氣。"今人常犯操之過急之弊,反致陽亢之疾。若寒濕重者,當先調理中焦,待脾胃健運,再行溫補,斯為善養陽氣者也。
許佬 發表於 2025-4-22 23:23 | 顯示全部樓層
【陽氣養正論:四時調攝樞要】

(按:本文依【黃帝內經】"陽氣者,若天與日"之旨,參酌張介賓【類經】"天寶論"要義,分述養陽四法。)

一、法天之道:太陽攝養精義
【周易·彖傳】云:"大明終始,六位時成。"人身陽氣正如離卦之火,需借天陽以壯其勢。明代醫家張景岳在【景岳全書】中特別指出:"天之大寶,只此一丸紅日;人之大寶,只此一息真陽。"建議辰時(7-9時)采日精,宜背日而坐,使督脈受煦。然須避午時烈陽,此【老老恆言】所謂"日清風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之法。今人每懼紫外線之害,殊不知【養生論】早有"晞以朝陽"之訓,晨光初現時赤黃光譜最宜培元。

二、順時之序:晨昏調理要訣
子午流注之學,以寅卯時為陽氣生發之樞機。李東垣【脾胃論】強調:"平旦陽氣始生,日中而陽氣隆。"晨起宜行"導引按蹻"之術,推薦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式,此孫思邈【千金要方】所載"常以兩手摩拭面上"的演進。切記【內經】"暮而收拒"之誡,酉時後當避劇烈運動,因此時衛氣內收,強行擾動反耗真陽。

三、寢寐玄機:陰陽交泰秘法
【遵生八箋】引【三元延壽書】云:"夜半子時,少陽之氣生於陰分。"現代研究證實23時至次日3時生長激素分泌達峰,恰合古聖"陽入於陰謂之寐"的理論。建議採用"還陽臥"姿勢:仰臥足心相對,雙手覆臍,此道家"鎖陽關"法。午憩則當效法【莊子】"屍居而龍見"之態,右側臥如弓,令心經氣血暢達。酸棗仁膏當遵【本草經疏】"肝虛不眠"之證施用,非通用之方。

四、夏月養長:伏陽化濕真傳
【傷寒雜病論】"春夏養陽"之訓,尤重長夏脾土當令之時。三伏天可效法【韓氏醫通】白芥子塗法,今人改良為隔姜灸足三里。須知汗法非惟發汗,【醫學入門】明言"微微似欲汗出者益佳"。推薦巳時(9-11時)曬背,此時太陽行脾經之位,正合【諸病源候論】"曝背食氣"之說。皮膚病患當先通膀胱經,可輔以梅花針叩刺大杼穴,此【針灸大成】瀉絡遠熱之法。

結語:
【素問·生氣通天論】云:"陽氣者,精則養神,柔則養筋。"養陽之道,貴在知時知量。今列四綱,實本【周易】"與天地合其德"之旨。然陰陽互根,諸法施行當以"中和"為度,若【中庸】所謂"致中和,天地位焉"。學者宜參酌體質,勿執一而廢百。

(全文計789字,依【醫門法律】"凡例"體例,去浮言而存精要)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