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99|回复: 1

[中医理论] 阳气足百病消·远离寒湿,阳气足的方法!

[复制链接]
+
仰望岐黄 发表于 2018-4-15 1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读声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养生,其实就是在养阳气。下面我们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生活中可以升养阳气的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太阳

古人把阳气比作天地与太阳的关系,如果天空没有太阳,那么天地都是黑暗不明的,万物也不能生长。所以天地的运行,必须要有太阳。而人身的阳气要调和才能巩固它的防护功能,不然就会招致病邪的侵入。

太,盛大、洪大的意思。太阳就是天地间最大的阳气来源。所以善加利用阳光是排寒气的窍门,借天地宇宙之力驱除自身的病。

二、早晨

早晨是阳气升发的时候,万物随着太阳升起开始苏醒。早睡可补肾阴,早起晨练可补肾阳。所以身体不大好的人,万不可跟着别人锻炼,更不可晚上锻炼,白白损耗阳气。

当然,若你掌握了一些道家的静功,那些功法只要身体允许随时可以练。

前面指的锻炼是指我们平时接触的那种锻炼方法—有氧运动。那种运动损耗很大,运动之后要及时培补。并且早晨的太阳光是非常纯净自然的,对体弱的人尤其适合。

三、睡眠

中医讲人养生要睡子午觉,从子午流注来看,子时和午时是胆经和心经运行活跃的时间,也是培补正气,阳气的最佳时间。子时就是23点到1点,午时就是11点到1点。

我们大家可能都有体会,早上起来精神最好,上了一上午的班,到中午精神就开始有些疲惫了,这个时候休息一回打个小盹,20分钟到30分钟即可,睡不着也行,就可以培补身体。

睡眠不好的试试酸枣仁膏:

四、夏天

中医讲“冬病夏治”,中午是一天里阳气最盛的时候,夏天则是一年四季之中阳气最盛的时候。

有的人一到夏天就要躲避太阳,说晒太阳要流汗,很不舒服。岂不知,流汗是宝啊。尤其对身体积寒很深的人来说,夏天简直是我们的黄金季节。

夏天属火,对应五脏属心。夏天每个人心火都盛,这个时候不用运动也会流汗,而这个汗都是心火逼出来的,排毒的作用最大(这里的毒泛指一切外邪,包括寒)。

对于体寒的人来说,夏天也会非常难受,因为体内心火复苏,开始推动寒气向外走。

所以夏天晒太阳是最好最便捷和天然的方法,若你想排寒气,每天利用工作学习之余晒晒太阳,时间因人而异。

这个方法外借太阳之力,内借心火之力,但是每个人心火有限,若觉力不从心,则需要休息了,切忌心急。

还有的人说晒太阳要得皮肤病,其实皮肤病也是排毒的表现。是你的经络不通,毒素不能随正常渠道排出,为了不伤及内脏,只好从皮肤出来。

聪明的朋友们可能想到了,夏天可以借心火之力排寒,那我能不能培补心火使得排寒气更快呢?老话大家都听过“冬吃萝卜夏吃姜”,早晨起来,切两三片生姜,加红枣三五个,捏破用水来煮,如果你体质很寒还可以加红糖(体质很热则不适宜)。

正如前面所说,早晨阳气升发,早晨喝姜枣茶帮助身体提升阳气。

但是下午就不要喝了,从中午开始一天的阳气开始往下走,至日落完全消失。老话也讲“晚上吃姜,如饮砒霜”,当然若你感了风寒需要喝姜汤发汗则不受此限,吃姜培补身体的人则要注意。

想排寒气的人要注意避寒,尤其是空调为害甚大。你在外面晒了太阳本来要出汗的,一进到屋里空调一吹,本来用于发汗的心火马上转去防寒,本来要排出来的寒气又被逼了回去,这个时候如果吹了空调,寒气反而会走得更深。

加一味枸杞,还能补肾:

五、寒气向外走的渠道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这样的感觉,明明外面很热,却感觉身体某个部位很凉,明明没有风吹却觉得凉嗖嗖的。不要怕,这就是排寒气的表现,另外还有几个排寒气的渠道,都是大家熟悉的,打喷嚏,打嗝,流汗,大小二便……

不要小看这些生理现象,都是人护卫自身的法宝,比任何灵丹妙药都要好。其实吃药也无非是辅助身体排病,排病的是身体而不是药。

留心观察一下自己,你有多久没有打嗝了?

六、艾灸

有些人寒气累积了十几年,厚厚的垒在背部。夏天外边的太阳晒不进,里面的心火顶不出。这种体质叫做“冰包火”,这个时候就要再艾灸。

艾灸是通过给身体一定部位强制性的输入热能,临时提高人体局部温度,从而使人体局部增强免疫力和新陈代谢,达到疗养局部影响全身的作用。把气血灸活了,再借助天时与自身之力,则寒气可排。

没接触过的朋友可以先从艾柱用起来,哪里不舒服就灸哪里:

七、功法

中医讲督脉乃诸阳之海,意思是人身体的阳气的通道在督脉,督脉运行的地方就是脊柱这一条。所以锻炼督脉是我们培补阳气的最佳方法。

中国自古就有很多养生排病的方法,比如站桩、正坐、金鸡独立、撞丹田等这些都是适合体弱之人的锻炼方法,练的时候最好能心神合一,则只补不损,借心灵之力无损身体。

a7cad0392aa1e9e6e2561c2405a66b3b.jpg

这些都是适合体弱之人的锻炼方法,练的时候最好能心神合一,则只补不损,借心灵之力无损身体。

若你的体质有了增强,或者本身体质不弱。想寻找更刚猛的功法强身健体,其实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遗产。《五禽戏》、《六字诀》、《八段锦》、《易筋经》俯拾皆是。

八、心灵的阳光

每个人都是一个小宇宙,那么我们自己身体里有没有太阳呢?有的,就是自信心。为什么我们说人要挺直脊梁呢,现在大家知道了,脊梁就是督脉,脊梁挺的直就是一身正气的表现。

希望有缘人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阳光,找回自我,重拾自信。

九、睡觉补阳气

如果您经常感到手脚冰凉、腰背发冷,这是由于肾阳不足所引起的。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门,如果肾阳虚衰,温煦人体的功能下降,就会出现以上症状。教你两招让你阳气十足。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觉补。”说到底,睡眠是补肾良药!人们在劳动、工作、学习中消耗的大量能量,除了靠饮食来补偿外,还需要靠睡眠来补偿。古人有“服药百裹,不如独卧”的说法,意思就是安稳地睡个好觉胜过服补药。

一个人假若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不好,往往会精神萎靡不振、注意力涣散、头痛、眩晕、肌肉酸痛,甚感疲劳。一个人如果长期缺乏睡眠,处于过度劳倦的状态中,机体就会产生耗气伤血的病理变化,损及五脏。

心劳则血损、肝劳则神损、脾劳则食损、肺劳则气损、肾劳则精损,进而为许多疾病埋下祸根。

如果每天子时(相当于晚上11点—次日凌晨1点)前不睡觉,看病时很多老中医就会说:“不给你治了。”其实不是不给治,而是治不好了。

长年熬夜的人,无论男女,直接伤肝,日久伤肾,逐步造成身体气血双亏,每天照镜子时会觉得脸色灰土一片。

这时候就是天天营养品,天天锻炼身体,也不能挽回睡眠不足或者睡眠不好带来的伤害。

因此,早起没关系,但晚睡绝对不行。许多精神不振的人,多有晚睡的习惯,这往往容易伤肝伤精伤胆。这样的人,眼睛往往也不好使,心情多抑郁,快乐的时候不多(肺气也受影响,长期得不到有效宣发的原因)。

还有的人认为晚上睡得晚了,白天可以补回来,其实根本补不回来,要么睡不着,要么睡不够,即使感觉补过来了,其实身体气血已经损伤大半了。

两种睡觉姿势有补肾奇效

1、还阳卧

还阳卧

还阳卧

练习时,首先熟练还阳卧功法,可在每天晚上入睡前练习。

方法:身体自然平躺仰卧,胯关节放松,两腿弯曲,小腿向内收,两脚心相对,脚后跟正对着会阴处,两手心放于小腹处,掌心向着腹部。

摆好姿势后,微闭眼,心中默念‘虚’字,以鼻吸气,意想气聚于小腹处,再滚动到后腰;以嘴呼气,意想体内的邪气随着呼气排出体外。每晚睡前练习半小时。

2、混元卧

混元卧

混元卧

还阳卧练习一个月后,再高层次的练法是混元卧。姿势依旧为仰卧,两脚心相对,两手十指交叉放在头顶的百会穴处。

这个姿势既能补肾气又可放松头部,对失眠、神经衰弱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通过练习还阳卧、混元卧,可很快使阳气充盈起来!

无天无 发表于 2025-4-11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养正论:扶阳祛湿四要旨》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今人常困于寒湿,实乃阳气式微之征。余不揣固陋,谨陈四法以养阳气,皆本于《内经》"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旨。

一、法天则日,取象太阳
《周易》有言:"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人身阳气,犹天之有日。昔扁鹊治虢太子尸厥,先灸三阳五会,正取此理。今人可于辰时(7-9时)面东而立,曝背一刻,使督脉得温煦之助。然需避午时烈阳,此《养生论》所谓"赫曦之纪,其汗发溃"之戒。

二、顺时起居,寅兴卯作
《黄帝内经》明言:"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李东垣《脾胃论》尤重晨起升发少阳之气。建议卯时(5-7时)即起,先饮温水一盏,继而缓行导引。若习五禽戏者,当以"鹿戏"开其阳枢;练八段锦者,首重"双手托天理三焦"。切记《千金方》告诫:"莫久行久立,劳其阳络。"

三、子午双修,阴阳互济
张介宾《类经》云:"子时一阳生,午时一阴生。"养生家当于子时(23-1时)前卧,使胆经得养;午时(11-13时)小憩,令心肾相交。若不得眠,可效法《遵生八笺》"宴坐法":正襟危坐,默数呼吸。酸枣仁膏固佳,然需辨明心脾两虚、肝郁化火等证,不可一概而论。

四、夏月养长,汗法排邪
《伤寒论》有"春夏养阳"之训。三伏时节,可择巳时(9-11时)晒背,初以二刻为度,渐增至半个时辰。孙思邈《千金翼方》载:"盛夏之日,当服五苓散二三钱,令微汗出。"今人可改作荷叶薏仁茶,既祛湿又不伤正。若现疹痒,当参《外科正宗》"托里消毒法",辅以艾灸曲池、血海诸穴。

结语:
养阳之道,贵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上述四法,需量力而行。尤当注意《景岳全书》所警:"壮火食气,少火生气。"今人常犯操之过急之弊,反致阳亢之疾。若寒湿重者,当先调理中焦,待脾胃健运,再行温补,斯为善养阳气者也。
+
许佬 发表于 2025-4-22 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阳气养正论:四时调摄枢要》

(按:本文依《黄帝内经》"阳气者,若天与日"之旨,参酌张介宾《类经》"天宝论"要义,分述养阳四法。)

一、法天之道:太阳摄养精义
《周易·彖传》云:"大明终始,六位时成。"人身阳气正如离卦之火,需借天阳以壮其势。明代医家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特别指出:"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建议辰时(7-9时)采日精,宜背日而坐,使督脉受煦。然须避午时烈阳,此《老老恒言》所谓"日清风定,就南窗下背日光而坐"之法。今人每惧紫外线之害,殊不知《养生论》早有"晞以朝阳"之训,晨光初现时赤黄光谱最宜培元。

二、顺时之序:晨昏调理要诀
子午流注之学,以寅卯时为阳气生发之枢机。李东垣《脾胃论》强调:"平旦阳气始生,日中而阳气隆。"晨起宜行"导引按𫏋"之术,推荐八段锦"双手托天理三焦"式,此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载"常以两手摩拭面上"的演进。切记《内经》"暮而收拒"之诫,酉时后当避剧烈运动,因此时卫气内收,强行扰动反耗真阳。

三、寝寐玄机:阴阳交泰秘法
《遵生八笺》引《三元延寿书》云:"夜半子时,少阳之气生于阴分。"现代研究证实23时至次日3时生长激素分泌达峰,恰合古圣"阳入于阴谓之寐"的理论。建议采用"还阳卧"姿势:仰卧足心相对,双手覆脐,此道家"锁阳关"法。午憩则当效法《庄子》"尸居而龙见"之态,右侧卧如弓,令心经气血畅达。酸枣仁膏当遵《本草经疏》"肝虚不眠"之证施用,非通用之方。

四、夏月养长:伏阳化湿真传
《伤寒杂病论》"春夏养阳"之训,尤重长夏脾土当令之时。三伏天可效法《韩氏医通》白芥子涂法,今人改良为隔姜灸足三里。须知汗法非惟发汗,《医学入门》明言"微微似欲汗出者益佳"。推荐巳时(9-11时)晒背,此时太阳行脾经之位,正合《诸病源候论》"曝背食气"之说。皮肤病患当先通膀胱经,可辅以梅花针叩刺大杼穴,此《针灸大成》泻络远热之法。

结语: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养阳之道,贵在知时知量。今列四纲,实本《周易》"与天地合其德"之旨。然阴阳互根,诸法施行当以"中和"为度,若《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学者宜参酌体质,勿执一而废百。

(全文计789字,依《医门法律》"凡例"体例,去浮言而存精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