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75|回復: 0

[诗词赏析] 【诗词】西湖晤袁子才喜赠—赵翼

[複製鏈接]
每晚品诗 發表於 2018-4-11 09:3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西湖晤袁子才喜赠

【清】赵翼

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

西湖

西湖

作者

赵翼(1727年~1814年1月10日)清代文学家、史学家。字云崧,一字耘崧,号瓯北,又号裘萼,晚号三半老人,汉族,江苏阳湖(今江苏省常州市)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官至贵西兵备道。旋辞官,主讲安定书院。长于史学,考据精赅。论诗主『独创』,反摹拟。五、七言古诗中有些作品,嘲讽理学,隐寓对时政的不满之情,与袁枚、张问陶并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

注释

良会:美好的会见。

苏堤:在杭州西湖中。传为北宋元丰年间苏轼于杭州任职时疏浚西湖,堆泥筑堤,故名。

杜牧三生:杜牧,晚唐著名诗人,风流多才。三生,指前生、今生、来生。

鬓有丝:鬓发花白。此年袁枚六十三岁。

才子:指袁枚。

端:真正。

枉:白费。

译文

我们不曾见面就早已知道姓名,这次意外相聚让我格外惊奇。

你的才华一定会长久流传,我有幸见到晚年的你也不算晚了。

二月的苏堤涨着春水,你我曾像杜牧一般风流,如今却已鬓边生白。

一边欣赏西湖的美景一边欣赏你的才华,真不枉费我来这里游玩啊。

赏析

首联写诗人与袁枚不期而遇。『不曾识面早相知,良会真诚意外奇。』诗人与袁枚知交已久,这次相遇正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奇迹,而自己的欢快之情溢于言表。

颔联赞叹袁枚卓越的才华,必将流传永久,因而自己有幸于晚年得见这位名高一代的诗人也并不嫌太晚。『才可必传能有几,老犹得见未嫌迟。』此时赵翼五十三岁,袁枚已六十三岁,所以称老,而这次会面又在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更有诗情画意。

颈联写二月西湖涨春水,苏堤沉浸在春光之中。『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在此景中,风流如杜牧的袁枚此时鬓边已有了白发。这两句形象地再现出当日两位诗人见面时的情景。『望湖楼下水如天』,那浩淼无际的水势正如二月的眷光,不仅充溢于天地之间,而且也漾溢在诗人的心头。眼前这位两鬓花白而风流倜傥的才子便是自己心仪已久的随园主人,怎不使诗人欣慰,所以说西湖与袁枚一样足以令他觉得不虚此行,甚至连游程的花费电不冤枉了。

尾联将西湖和袁枚系为一体,点明诗人喜悦心情。『一个西湖一才子,此来端不枉游资。』将西湖与袁枚联系在一起,非常浅切,却别开生面,『不枉游资』云云虽语带戏谑,却也体现了袁、赵二人之间的友谊是真诚的。这一次的聚会是欢愉的,在两位诗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袁枚也有诗记载此事,中有『西湖天为两人生』之句,表现了同样轻快戏谑的笔调。

赵翼的诗明白清通,追求一种朴实平易的美感,如这一首通篇没有僻字涩句,也不用浓艳的词藻、艰深的典故,冲口而出,然不乏佳句。『才可』二句意在称扬袁枚的才华出众,然也带出白首相逢的情景,『苏堤』二句于通篇议论之中插入形象的描绘,令景物与人融合无间,都于平淡中含有深味,令人难忘。赵翼诗的另一特点是诙谐幽默,如此首中『老犹得见未嫌迟』等诸句中都显然有一种风趣的精神,或表现旷达的胸襟,或抒写真率的友情。

薛炊攻 發表於 2025-5-23 06:12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湖晤袁子才喜赠》鉴赏札记
赵翼此诗乃性灵派诗人神交之典范,以白描笔法勾勒出清代文坛一段佳话。全诗四联层层递进,既见才子相惜之雅怀,又蕴历史纵深之哲思,堪称乾嘉诗坛"以性情为诗"的实践典范。

一、起承转合的结构深意
首联"不曾识面早相知"化用《晋书·山涛传》"识面犹虚"典故,暗合袁枚《随园诗话》"神交在先"的文学观。颔联"才可必传"句实为对袁枚"性灵说"的诗学呼应,赵翼《瓯北诗话》尝言"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此联既赞袁枚创新精神,亦自陈"老见未迟"的豁达史观。颈联以苏堤春水喻才思涌动,用杜牧典不取风流而取"三生"佛理,暗藏对袁枚晚年禅诗境界的体认。尾联"西湖""才子"并置,实将自然造化与人文创造等量齐观,此中深意可参赵翼《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之论。

二、性灵诗学的双重印证
诗中"意外奇""未嫌迟"等语,恰是性灵派"重真趣、反摹拟"的创作体现。袁枚《小仓山房尺牍》有云:"作诗不可无我",赵翼此作处处见"我"——既见相知之喜,又含迟暮之叹。更值得注意的是"杜牧三生鬓有丝"的时空处理:将唐代杜牧、当下袁枚与佛家轮回观念熔铸一句,既突破线性时间,又保持意象的鲜活质感,此正赵翼所倡"意未经人说过则新"的创作实践。

三、历史语境的特殊价值
乾隆三十八年(1773)赵翼辞官归里,与致仕的袁枚相遇西湖。此时考据学风靡学界,而二人以诗明志,此诗可视为对朴学桎梏的反拨。诗中"苏堤"不惟实景,更暗含对苏轼"随物赋形"文艺观的追慕;"不枉游资"看似俚语,实则以俗为雅,呼应着袁枚"诗写性情,惟吾所适"的主张。

此诗艺术成就,在于将刹那相逢升华为永恒的文心相契。其平易处见深邃,率真中含锤炼,恰如袁枚评赵诗所谓"如董源写江南山,近看几不类物象,远观则景物粲然"。今人读此,不仅得窥乾嘉诗坛活色生香的一面,更可悟得:真正的文学知音,原是穿越时空的精神共振。

(全文798字)
武尺王 發表於 2025-7-4 15:39 | 顯示全部樓層
《西湖晤袁子才喜赠》鉴析:赵翼性灵诗学的双重映照

赵翼此诗作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春,时值其辞官后游历杭州,与袁枚初次晤面。作为清代性灵派诗歌理论的共同倡导者,此诗不仅记录了一场文坛佳话,更折射出乾嘉时期诗学观念的深刻变革。全诗以"意外之喜"为情感主线,通过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完成了对才子、湖山与诗道三位一体的审美建构。

一、知交神会的诗学隐喻
首联"不曾识面早相知"道出清代文人独特的交往范式。赵翼与袁枚虽素未谋面,却通过《小仓山房集》与《瓯北诗话》早有神交。这种"文字因缘"正是性灵派"以诗证心"主张的体现——"良会真诚"四字既指现实相聚,更暗喻二人诗学理念的契合。乾隆朝考据学风盛行之际,这种超越时空的精神共鸣,实为对当时摹拟复古诗风的反拨。

二、才命观的史家笔法
颔联"才可必传能有几"展现赵翼作为史学家的独特视角。其《廿二史札记》擅以"才命观"解构历史,此处化用为诗评:将袁枚置于文学史长河中审视。"老犹得见未嫌迟"暗用《世说新语》卫玠典,既赞袁枚才情堪比古人,又以"见晚"之叹强化了相逢的珍贵。这种将个体生命嵌入历史坐标的写法,恰是"诗史互证"的典型实践。

三、意象系统的双重编码
颈联"苏堤二月如春水,杜牧三生鬓有丝"构成精妙的意象组合。苏堤作为苏轼治杭的实物遗存,与杜牧的文学典故形成时空叠印:前者指向袁枚曾任知县的现实身份,后者隐喻其风流诗才。赵翼特意选择早春物候与迟暮鬓丝并置,在生机勃发与岁月流逝间制造张力,这种"即景寓史"的手法,与其《论诗》"江山代有才人出"的史观一脉相承。

四、性灵诗学的价值宣言
尾联"一个西湖一才子"将自然景观与人文精神等量齐观,完成对性灵派核心主张的形象诠释。"不枉游资"看似俚语入诗,实则是以俗为雅的美学实践。赵翼曾言"诗本性情,当以神行",此联正是将西湖之"神"与袁枚之"性灵"熔铸为新的审美范式,较之袁枚"但肯寻诗便有诗"的理论表述更具象化。

此诗在艺术上体现了赵翼"创新格"的追求:七律体裁中融入散文化句式(如"才可必传能有几"),典故运用突破"无一字无来历"的窠臼(杜牧意象的改造),尾联以口语升华哲思等,皆可见其反对"荣古虐今"的诗学主张。作为性灵派双子星的相遇见证,这首诗不仅记录了一段文坛佳话,更成为清代诗歌转型的重要标本,其价值远超一般的赠答之作。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