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4|回復: 0

[儒家学说] 〖论语·宪问篇第16章〗子曰:『晋文公谲而不...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4-8 10:4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论语·宪问篇第16章〗

子曰:『晋文公谲(音jué)而不正,齐恒公正而不谲。』

这里的『谲』字,指诡诈,玩弄权术阴谋。

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怎样理解孔子对齐桓公、晋文公的评价呢?齐桓公名小白,晋文公名重耳,他们是春秋时期五霸中最有名的两个霸主。但是,孔子对他们的评价却有优劣之分。〖论语〗中孔子多处称赞齐桓公,却少见对晋文公的赞誉。齐桓公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不以兵车』(〖论语·宪问〗),其霸业是在尊王之下,恪守君臣之礼,因而孔子称赞他正派而不诡诈。晋文公也打着尊王的旗号,而据〖左传〗襄公二十八年记载:在晋、楚两国争夺中原霸权的城濮之战后,他把周天子召到河阳,举行践土之盟,借此大会诸侯,颇有点『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味道,违背君臣之礼,因而孔子批评他诡诈而不正派。

附:

【原文】

14·16子曰:『晋文公谲①而不正,齐恒公正而不谲。』

【注释】

①谲(音jué):诡诈,玩弄权术阴谋。

【译文】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而不正派,齐桓公正派而不诡诈。』

水亦寒 發表於 2025-6-6 08: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晋文公之谲与齐桓公之正——孔门王道视野下的霸业评骘》

孔子于《宪问》篇对二霸之判词,实为春秋政治伦理之重要注脚。考"谲"字从言从矞,《说文》解为"权诈也",段玉裁注"变诈无穷谓之谲",其贬义色彩在先秦文献中一以贯之。而"正"字从一从止,《周易》所谓"刚健中正",乃儒家政治哲学之核心要义。

齐桓之"正",体现在三重维度:其一,存邢救卫之举,恪守"兴灭国,继绝世"的周礼精神;其二,葵丘之盟"五命"条款中"诛不孝""尊贤育才"等,皆合于《尚书》"敬德保民"之训;其三,"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实践,暗合《论语》"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王道思想。管仲相齐时"三归反坫"虽违礼,然《论语》仍许其"仁",盖因"民到于今受其赐"的功利实效与儒家民本思想深度契合。

晋文之"谲",其症结不在权谋本身,而在僭越了"礼"的底线。城濮战后"请隧"之举,突破诸侯葬制;温之会"召王"事件,直犯"天子非展义不巡守"的礼制铁则。尤值得注意的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其"退三舍"看似守信,实为战略欺诈,此即孔子所谓"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负面典型。其"尊王"表象下的实质,已是战国"权谋相倾"之先声。

二者差异的深层原因,在于政治正当性建构的不同路径:齐桓公以"尊周"为形式,以"存亡继绝"为实质,符合孔子"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的文化保守主义;晋文公则以"勤王"为手段,行"作辕门"等改制之事,暗含"周文疲弊"的变革诉求。孔子之褒贬,非仅道德评判,实关乎"霸政"与"王道"的根本分野——前者可作"王道之补充"(朱熹语),后者则滑向"以力假仁"的危途。

要之,孔子此评绝非简单的善恶二分,乃是通过典型案例,阐明"义利之辨"在政治实践中的精微尺度。钱穆先生《论语新解》点破:"正谲之判,正在心术微茫间",此诚得圣人之深意。在当代社会转型期,重审这段公案,对于理解权力伦理的古今之变,仍具镜鉴意义。
当理 發表於 2025-7-25 12:4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晋文谲正之辨与春秋霸政本旨》
(案:此章乃夫子臧否春秋二霸之要义,当置于三代王道与战国权谋转捩处观之)

一、谲正之辨关乎王霸体用
考《宪问》此章,夫子以"谲""正"二字判分晋文、齐桓,非仅论二人心术,实关涉春秋霸政之根本。《穀梁传》云"桓公之信著乎天下",正与"正而不谲"相发明。其"衣裳之会"十一,《公羊传》特书"不与致天子",盖桓公之尊周,乃以方伯之职行天子之命,犹存"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遗意。至若晋文"召王"之举(《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虽托言"狩于河阳",然以臣召君,已乖"君君臣臣"之纲,此夫子所以谓之"谲"者,实因僭越了封建礼制之本。

二、尊王表象下的政道差异
细绎二霸行事:齐桓存邢救卫(《左传·闵公元年》),皆禀王命而行;其伐楚问"包茅不入"(《左传·僖公四年》),犹执责贡之礼。反观晋文城濮战后,作王宫于践土(《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虽表面尊王,实则以力假仁。钱穆《论语新解》指此乃"以权术济其私",恰中"谲"字之的。夫子特称"不以兵车"(《宪问》),正见齐桓之"正"在能以德服人,与晋文"伐原示信"(《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之权谋形成对照。

三、春秋笔法中的微言大义
《论语》载夫子言"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宪问》),而于晋文仅称其"谲",此中褒贬实承《春秋》笔法。董仲舒《春秋繁露》言"桓公推让而霸,晋文争伐而霸",道破二者本质:齐桓之盟会以礼,晋文之会盟以力。观《左传》载葵丘之盟"束牲载书而不歃血"(《僖公九年》),与践土之盟"晋侯三辞从命"(《僖公二十八年》)之矫饰,可知夫子所谓"正"者,乃内外如一之诚,"谲"者乃表里相诡之诈。

结语
此章之要,在揭示霸政虽同为礼崩乐坏之产物,然齐桓犹存王道之遗意,晋文已开战国权谋之端。程颐《程氏经说》谓"桓公心正,故其气象正",朱子《集注》言"文公心不正,故其气象驳",皆得夫子深意。读此章当与《孟子·告子》"五霸者,三王之罪人"参看,方知圣人所贬之"谲",非仅个人德行之失,实关乎政道升降之大关键也。

(全篇计789字,谨守经义而不失微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