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236|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练字时怎样找到笔锋?

[复制链接]
书法自学 发表于 2018-4-1 1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什么是笔锋?唐人方干 《卢卓山人画水》诗云:海色未将蓝汁染,笔锋犹傍墨花行。古人常喜欢类比,“锋”字应该是类比“剑”的锋,演化成笔锋,其实,笔锋就是说毛笔的尖端。

8ad4e829449ccd79317ff44983cde268.jpg

笔毫与笔锋是一个整体,两个概念。一支优质毛笔必须具备笔毫、笔锋两个要素。笔锋在毛笔头中作用是十分重要的。如书写过程中用中锋、侧锋、露锋折转自如,按笔提笔不倒锋,不散锋等,都是通过笔锋才能完成的。

89b7de2b43498b5da39e4b48c55e8074.jpg

将笔头用手捻开笔尖前部锋颖区,捏平后在阳光或灯光下映看,有一截较为透明晶莹的部分,就是笔锋,也叫锋颖,简称锋。

在书写的过程中,笔锋锋颖可以“造”出千变万化的形态,而笔腹只是随着笔锋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提案变化,细管古人的法帖,可以看到,古人都是用锋的高手。

c0372dbc72b01089a604ecb79bd67fd7.jpg

兰亭序"不"字

智永千字文

c4b2ef2bf2b2f806fb4975a5035bdb25.jpg

颜真卿祭侄稿

939c6713ace5f4cc4e361664871c8215.jpg

孙过庭书谱

3ba88d6e8a32b32715af0cd037ca7594.jpg

米芾苕溪帖“会”字

4836f6c93de0b43014dc6ae9b6b1af50.jpg

赵孟𫖯书

由此看来,让笔尖“跳舞”是看书者控笔能力的重要指标,反观我们学习书法,很多人只能用“粗疏”来评价,对于笔锋的反应太顿感了!

下面细细点评下:

d4f4737870f1e44bafec914c3e42305e.jpg

这位同学临圣教字,在起笔、行笔、收笔方面都与原帖有很大的差距,从第一笔的入笔就开始“偏离轨道”知道最后,已经不知“精到”为何物了。

我们再仔细看看这个字的行笔轨迹和笔法点:

毛峰手法

毛峰手法

这个字,从起笔、行笔到收笔,包含了这么多的笔法点,所以如果没有这么细致的读帖是很难写准确的,当然,前提是你搞懂了不同点画形态所对应的用笔方法!

下面是另外一位同学临的圣教序单字对比图:

d6e9d9465bd86171bb136d1c5e1aac77.jpg

通过上面的讲解,你是否可以读出来范字的笔法点和行笔图呢?

高里永 发表于 2025-4-5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笔锋之要义与得锋三昧法》

笔锋者,毫端至精至微处也。昔卫夫人《笔阵图》云"锋纤往来,笔规矩藏",实为书道核心。今就笔锋要义与得锋之法,分三端论之:

一、锋之体相
笔锋非止物理之锋颖,实含三重境界:一曰"形锋",即锋颖透明处,此柳公权所谓"笔长不过寸"者;二曰"势锋",乃行笔时形成的力学轨迹,米南宫"八面出锋"即此;三曰"神锋",如《书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是笔墨精神所聚。观《兰亭》"之"字九变而不失锋,乃得三昧。

二、得锋四要
1. 执笔法:苏轼"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虎口需容卵,腕平锋自正。试观智永《真草千字文》起收,皆因执笔得宜。
2. 调锋术: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须提得笔起",转折处尤需"暗过"。如《祭侄稿》第三行"父陷"二字,绞转处锋毫不乱。
3. 墨法养锋:陈绎曾《翰林要诀》言"墨太浓则锋滞,太淡则锋露"。观《苕溪帖》"会"字,枯润相生处锋颖自现。
4. 速度控锋:包世臣谓"缓以取妍,速以取劲"。试比较《书谱》同一页中"乖合"二字,疾涩不同而锋态各异。

三、失锋辨正
今人习字常见三失:一为"描锋",如楼主所示范字,以描摹代运笔;二为"压锋",提按失控致锋颖湮没;三为"散锋",使转不调而笔势涣散。黄庭坚云"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当以《圣教序》"正"字为例,细察其"一拓直下"的锋变过程。

习书者当知,得笔锋者非为炫技,实乃"达其性情,形其哀乐"(孙过庭语)。建议日课以《智永真草千字文》为基,单字精临不过三,重点体味"丶""乛"等笔画的锋杪变化。昔赵孟𫖯日书万字而锋法益精,今人虽不必如许,然持之以恒,自可渐入"锋杪生万象"之境。
杨垂 发表于 2025-7-12 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笔锋之要义与得锋三昧法》

笔锋者,毫端至精至微处也。昔卫夫人《笔阵图》以"锋锷"喻之,实为书道关键。今就诸君所论,补苴三要:

一、辨锋之体相
锋颖非止于物理形态,实含"活锋""死锋"之别。透明晶莹处为形锋,而笔走龙蛇之劲健气韵方为神锋。智永"不"字之趯,非特毫颖使然,乃腕底暗藏提按之机。观米南宫"会"字掠笔,锋面八面转换,此方为得锋之真谛。

二、运锋之枢机
得锋要诀在"三合":指实掌虚为器合,腕活肘悬为势合,心静气沉为意合。颜鲁公《祭侄稿》枯润相生处,全在疾涩得宜。初学者当以"水调墨法"渐进:先求墨饱锋聚,如孙过庭"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渐至墨渴锋显,似赵吴兴使转见骨力。附《得锋三阶图》:
[图示:1.卧锋摹形 2.立锋取势 3.散锋求韵]

三、养锋之要道
今人临帖之失,病在"三隔":隔纸(力不透背)、隔墨(润燥失度)、隔意(形神乖离)。观所示圣教序临作,非惟笔路不清,尤失"锋势相生"之理。建议:
1. 晨课以《书谱》单字析锋(日课三字)
2. 午摹用"两段法":先双钩填墨察锋向,后对临求锋变
3. 暮习参"响榻术":悬帖于壁,观锋势而空书

昔董香光云:"作书须提得笔起,自为起,自为结。"此提按之道,正是寻锋根本。诸君若能在"逆入平出"间体会锋杪弹力,于"无垂不缩"处感知锋势回旋,则笔锋自现。书道精微,愿与诸君共参之。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