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29|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如何利用好毛笔的弹性?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6-19 23:5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弹性物体都有个弹性限度的问题,在一定力的范围内,弹性物体可迅速恢复原状,超过限度。弹性破坏难以复原。毛笔性柔,弹性是很有限的,这要求我们:

1、控制毛笔下按的程度:

一般要在笔头一半以内,向来有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的说法,用意即在使用近前端的笔锋,笔锋变形程度小,易于恢复。选择毛笔时,要选『大笔写小字』也是这个道理。

三分笔示意图

三分笔示意图

▲三分笔示意图

2、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

笔往前运走,就免不了要倒下来,弹性就会惭弱下去,需做个 『回顶』的动作立起笔锋,如折角处的挫锋,挑钩处的蹲锋,捺底出锋前的微微回缩(所谓挫、蹲、回,都是回顶用劲的一种),均使散败的毛笔在一定的程度得以复原立起,甚至使笔处于特殊的强劲状态,铮铮欲弹走,大大增强了『笔力』。

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

运行过程中,要不时将散卧软弱的笔毫扶立起来。

5324a329c3f9492597121212b2e91347.jpg

3、一笔完成之后,用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成挺直齐顺的原状,如同掭过一般,可直接书写下笔,保持了行笔的前后连贯性。

关健是利用反作用力弹直笔锋,反作用力有两种形式:

(1)、回锋反弹,回锋时正好逆着行笔方向提笔,将笔锋回顶弹直,所以回锋动作正确与否,应看笔锋是最有效地弹直顺利齐。

一笔完成之后,用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成挺直齐顺的原状

一笔完成之后,用收笔动作使笔头恢复成挺直齐顺的原状

回锋反弹,回锋时正好逆着行笔方向提笔,将笔锋回顶弹直

回锋反弹,回锋时正好逆着行笔方向提笔,将笔锋回顶弹直

(2)用在出锋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笔作按势,借急按的反弹之力弹起笔锋。如悬针,长撇就应这样用笔,悬针和撇的中后段常常显出丰腴之态,就是借势出锋用笔的自然结果,其它捺、挑钩也是这样重按而提出的。

用在出锋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笔作按势,借急按的反弹之力弹起笔锋。

用在出锋的地方,先以迅疾之笔作按势,借急按的反弹之力弹起笔锋。

借势出锋用笔的自然结果,其它捺、挑钩也是这样重按而提出的。

借势出锋用笔的自然结果,其它捺、挑钩也是这样重按而提出的。

所以运笔的时候,笔毫总是一曲一挺,时展时聚地运行着,尤如钟表的发条,铮铮欲弹走,笔一提纸,笔头就能恢复挺直齐顺,这就是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其所说的:『自起自倒,自收自束』,宋代苏轼说『方其运也,左右前后,却不免欹倒,及其定也,上下如引绳,此之谓笔正。』笔锋收起时象悬着重物的绳子一样挺直,古人是何等自如地运用毛笔啊!

古人是何等自如地运用毛笔

古人是何等自如地运用毛笔

| 你的转发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

推荐关注 | 书法自学

薛佛 發表於 2025-4-28 10:2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毛笔弹性之妙用与节制之道》

毛笔之为器,柔毫含刚,虚中运实,其弹性运用实为书道核心技法。观历代书论,自蔡邕《九势》言"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至董华亭"自起自倒"之说,皆在阐发此理。今就笔性节制之法,分三端论之:

一、按提有度,如持衡器
古人所谓"一分笔、二分笔、三分笔"之说,实为力学精微之见。考《翰林要诀》云:"用笔有轻重,轻则须提,重则须按。"然按之过甚,则如强弩之末,其势不能穿鲁缟。昔王右军写《兰亭》,鼠须笔锋不过三分;颜鲁公作《祭侄稿》,狼毫亦止于腰。此皆"大笔写小字"之典范,盖因蓄势有余,回弹得力。今人用笔,常见通锋及根,毫散如帚,此非笔劣,实乃不知节制之过。

二、运笔含韌,若挽强弓
行笔之际,当如善射者引弓,时时保持"引而不发"之势。观《书谱》"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二语,正是此理。折笔处用挫锋如挽弓弦,出钩时施蹲锋似蓄箭势,至若捺画收尾之"战行"法,皆所以复其弹性。黄庭坚《砥柱铭》长撇,中段丰腴而末梢劲健,正是"回顶"技法之妙用。此道尤需体认"屋漏痕"之意,使笔毫在纸上有自然进退之趣。

三、收放得宜,同调琴瑟
收笔之法,贵在因势利导。回锋如《乐毅论》之含蓄内敛,需得"无垂不缩"之旨;出锋若《十七帖》之爽利,当具"无往不收"之态。赵孟頫日书万字而笔不散,正因深谙"自收自束"三昧。今人作悬针竖,常患纤弱,盖因未悟"急按反弹"之理。试观智永《真草千字文》捺脚,皆先蓄势下沉,后借纸面反弹之力弹出,故能厚重而不失灵动。

要之,用笔如御马,善骑者知马之力而节其速;似操舟,良舵手顺水之势而掌其舵。毛笔弹性之妙,正在这"曲中有直,柔内含刚"八字真言。学者当于"永字八法"中细参提按之道,在"锥画沙""印印泥"处体会弹性之韵,方不负这"千万毛中拣一毫"的文房至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