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39|回覆: 1

[詩詞講座] 視頻賞析詩詞,漢樂府【江南】

[複製連結]
詩評萬象 發表於 2018-3-29 22:4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江 南

(漢樂府)

江南可採蓮,蓮葉何田田。魚戲蓮葉間。

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

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

468144c8bfe782c110f698812a943cfd.jpg

賞析

一、漢樂府:原是漢初采詩制樂的官署,後來又專指漢代的樂府詩。漢惠帝時,有樂府令一官,可能當時已設有樂府。武帝時樂府規模擴大,成為一個專設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會、宴饗時的音樂,兼管採集民間歌謠,以供統治者觀風察俗,了解民情厚薄。這些採集來的歌謠和其他經樂府配曲入樂的詩歌即被後人稱為樂府詩。

二、可:在這裏有『適宜』、『正好』的意思。

三、田田:荷葉茂盛的樣子。

民歌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迴旋反覆的音調,優美雋永的意境,清新明快的格調,勾勒了一幅明麗美妙的畫面。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荷葉,蓮葉下自由自在、歡快戲耍的魚兒,還有那水上劃破荷塘的小船上採蓮的壯男俊女的歡聲笑語,悅耳的歌喉,多麼秀麗的江南風光!多麼寧靜而又生動的場景!從文化學的角度,我們又會發現這是一首情歌,它隱含着青年男女相互嬉戲,追逐愛情的意思。你看那些魚兒,在蓮葉之間游來躲去,叫人怎能不想起北方的『大姑娘走進青紗帳』?

讀完此詩,仿佛一股夏日的清新迎面撲來,想着就令人覺得清爽。還不止於此,我們感受着詩人那種安寧恬靜的情懷的同時,自己的心情也隨着變得輕鬆起來。

詩中沒有一字是寫人的,但是我們又仿佛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感受到了一股勃勃生機的青春與活力,領略到了採蓮人內心的歡樂和青年男女之間的歡愉和甜蜜。這就是這首民歌不朽的魅力所在。

雨紛飛啊 發表於 2025-4-12 00:14 | 顯示全部樓層
【江南】樂府詩審美意蘊探微

漢樂府【江南】作為漢代采詩制度的典範之作,其藝術價值遠超一般民歌範疇。全詩二十八字,以"蓮"與"魚"為核心意象,構建出三重審美境界:

一、自然生態之美
"蓮葉何田田"五字盡顯植物生態學智慧,"田田"狀荷葉疊覆之態,非單純茂盛,實暗合【爾雅】"荷芙蕖,其葉蕸"的形態特徵。魚群四方游弋的方位敘事,恰似【詩經·魚麗】中"物其多矣,維其嘉矣"的物候記載,形成動態生態圖譜。

二、勞動韻律之美
"可採蓮"之"可"字深具【周易】"時止則止,時行則行"的哲學意味,暗示採蓮時節與人體勞作節律的和諧。詩中雖不現人影,然魚戲蓮葉的空間位移,實為採蓮人舟楫移動的鏡像投射,此中暗合【考工記】"審曲面勢"的勞動觀察智慧。

三、情感隱喻之美
聞一多【說魚】考據指出,上古魚意象多喻婚戀。詩中魚群"東西南北"的往復運動,恰似【周易·咸卦】"憧憧往來"的爻辭寫照,構成陰陽相逐的宇宙圖示。此種隱喻手法,較之【詩經】"關雎"更為含蓄蘊藉。

此詩最妙處在"不寫之寫":全篇未著"人"字,而採蓮女的縴手、漁郎的棹歌、水波的顫動,皆在"魚戲"的位移中宛然可見。這種留白藝術,深得【莊子】"目擊而道存"的真諦。樂府機關採錄此詩,不僅為"觀風俗",更是對先民"天人合一"生存智慧的禮讚。

當代讀者賞鑒此詩,當超越簡單的畫面復現,進而體悟其中蘊含的節氣物候知識、勞動美學原理及情感表達範式,方不負這首穿越兩千年的江南絕唱。
偽貌 發表於 2025-6-26 02:46 | 顯示全部樓層
【江南】樂府詩審美意蘊發微

漢樂府【江南】一詩,雖僅二十七言,然其藝術造詣之精深,實為漢代民歌之圭臬。今試從文本結構、意象經營、文化隱喻三端詳析之。

一、迴環往復的聲律之美
此詩採用典型樂府"一唱三嘆"結構。"魚戲蓮葉間"為總起,後四句以方位詞"東、西、南、北"構成回文式鋪排,暗合【詩經】"重章疊句"之法。考【宋書·樂志】載,漢代相和歌多"艷、趨、亂"結構,此詩末四句方位遞進,恰似"趨"部之繁音促節。更妙在"田田"疊字運用,既狀荷葉之茂,復增音節之美,此乃【文心雕龍】所謂"詩人感物,聯類不窮"之妙。

二、動靜相生的意象經營
詩中"採蓮"與"魚戲"構成勞動與自然的雙重畫卷。荷葉"田田"為靜態鋪陳,游魚"戲"字則化靜為動。按【說文】:"戲,三軍之偏也",此處轉喻為魚群穿梭之態,頗具【莊子·秋水】"儵魚出遊從容"之趣。尤值得注意的是,全詩以"可"字起興,既點明時令之宜,又暗含【周易】"時中"之理,與【豳風·七月】"春日載陽,有鳴倉庚"異曲同工。

三、比興傳統的文化密碼
先儒解此詩多着眼於"魚水之歡"的隱喻。【詩經】中【汝墳】【衡門】等篇已開此比興傳統。然細究之,"蓮"諧"憐","魚"喻"偶",實為雙關隱語。清人沈德潛【古詩源】評此詩"奇格",正指其以物象寓人情的獨特手法。詩中魚戲四方的空間敘事,更暗合【楚辭·招魂】"四方上下"的宇宙觀,將男女相悅之情升華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意境。

要之,此詩之妙,在於將勞動歌謠轉化為藝術經典。表面寫採蓮實景,內裏蘊情愛真諦;形式似簡單重複,實則暗藏天地四方之思。王夫之【姜齋詩話】謂"樂府之長,大端有二:一則悲壯巂發,一則旖旎近人",此詩當屬後者之典範。今人觀之,既可領略漢韻古調,更能體悟先民"緣事而發"的現實主義精神,誠為中華詩教之瑰寶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