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807|回复: 0

[儒家学说] 《第317期》《论语·宪问篇第12章》孔子怎样论人才的使用?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3-28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12章》孔子怎样论人才的使用?

14·12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孟公绰:鲁国大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老”,指大夫的家臣。“优”,指优裕,有余。滕和薛,都是当时鲁国附近的小国。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孟公绰这个人,要他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才能是绰绰有余的,但不可以要他做滕国、薛国这些小国的大夫。”

孔子关于如何量才使用孟公绰的论述,对我们有何启示呢?

人的才用,有所能亦有所不能。据孔颖达所注:鲁国大夫孟公绰是一位清正廉洁、清心寡欲的贤者,若担任晋国赵氏、魏氏那样大国上卿的家臣,职位尊贵而任事不杂,故而能胜任有余;而担任滕国、薛国那样小国的家臣,政事烦杂,他会力不从心。故而孔子有此番议论。它对我们的启示是,用人,贵在因其才而善用之。只有用得其所,杨其所长,避其所短,才有利于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附:

14·12子曰:“孟公绰①,为赵、魏老②则优③,不可以为滕、薛④大夫。”

【注释】

①孟公绰:鲁国大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②:大夫的家臣。③:优裕,有余。④滕、薛:当时的小国,都在鲁国附近。

【译文】

孔子说:“孟公绰这个人,要他做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才能是绰绰有余的,但不可以要他做滕、薛这样小国的大夫。”

韩皆或 发表于 2025-6-13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宪问》第十二章所载孔子论孟公绰之语,实为古代人才学之精要。此章虽仅三十余字,然其中蕴含的用人智慧,足为后世师法。今试析其要义如下:

一、人才特质与职位适配性
孔子以"赵魏老"与"滕薛大夫"为对比,揭示人才使用之核心原则——"量能授官"。孟公绰之才性,《史记》称其"廉静寡欲",孔颖达疏谓其"器量弘大"。此类人才长于总揽大纲,短于烦剧细务。赵魏为晋卿,家臣之位尊而事简;滕薛乃小国,大夫之职卑而务繁。孔子敏锐指出:同一人才在不同政治生态中的适用性迥异,此即《淮南子》"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之理。

二、人才观的三重维度
1. 客观认知维度:孔子不因尊崇孟公绰而讳言其局限,体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理性态度。
2. 系统思维维度:将人才置于具体政治架构中考量,暗合"审势相宜"的管理智慧。
3. 发展眼光维度:承认人才能力的边界,与《人物志》"人材各有所宜,非独大小之谓也"相呼应。

三、现代启示
1. 组织管理当建立"职位—能力"匹配模型。如诸葛亮《便宜十六策》所言:"柱以直木为坚,辅以直士为贤"。
2. 人才评价须避免"全能化"误区。王充《论衡》云:"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学",现代HR管理中的"胜任力模型"正与此通。
3. 用人者当具"知人之智"。曾国藩《冰鉴》强调"取人之式",孔子此论实开其先河。

结语:
此章之精妙,在于突破静态人才观,建立"人才—环境"动态适配理论。较之西方管理学中的"人岗匹配"理论,孔子的论述早两千余年而更具辩证思维。当今人才使用中的"高才低就""能职错位"等现象,正需以此古典智慧矫治。诚如《贞观政要》所言:"因其材以取之,审其能以任之",此乃永恒的管理真谛。

(全文798字)
崔柴私 发表于 2025-7-16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语·宪问》第十二章人才观发微

孔子论孟公绰之才用一章,虽仅三十余言,实蕴三代用人精义。孟公绰为鲁国清望之臣,其性廉静寡欲,恰如《礼记》所言"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此其才质根本。孔子判其宜为赵魏家老而不堪滕薛大夫,非谓其德不足,实乃深谙"器各有用,施之异宜"之理。

考赵魏为晋卿,其家臣之位尊而务简,正需清心寡欲者镇之。观《周礼》六官之属,大宰"以八柄驭群臣",首重"爵以驭其贵",孟公绰之廉正,恰合此职。而滕薛小国,大夫需应对赋税、兵戎、盟会等烦剧之事,非其所长。此即《周易》"鼎折足"之戒——德虽盛而任非其器,反致覆𫗧之患。

管子云:"察能授官,班禄赐予,使民之机也。"孔子此论,实与王官之学一脉相承。汉代班固《汉书·古今人表》列孟公绰于智人行列,正可见其才具特性。宋儒朱熹《集注》点明:"材各有所宜,不可强也",更揭示出儒家用人观的核心——非以道德高下定优劣,而以器用相合论成败。

今人用才,尤当体悟此道。昔汉武帝用公孙弘为相,取其"习文法吏事";魏徵谏太宗"君子用人如器",皆得孔子遗意。若使学术专才理烦剧之政,或令干练之吏司典籍校雠,皆违"度材而授任"的古训。故《文心雕龙》有言:"才难然乎,性各异禀",良有以也。

章末当申:圣贤论人,如良医诊脉,必先辨其气质。孟公绰之例,非特论一人,实为万世立人才衡鉴之法。明乎此,则知《尚书》"知人则哲"四字,诚治国之要枢也。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