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95|回覆: 0

[儒家學說] 【第317期】【論語·憲問篇第12章】孔子怎樣論人才的使用?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3-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憲問篇第12章】孔子怎樣論人才的使用?

14·12子曰:『孟公綽,為趙、魏老則優,不可以為滕、薛大夫。』

孟公綽:魯國大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老』,指大夫的家臣。『優』,指優裕,有餘。滕和薛,都是當時魯國附近的小國。

孔子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孟公綽這個人,要他做晉國趙氏、魏氏的家臣,才能是綽綽有餘的,但不可以要他做滕國、薛國這些小國的大夫。』

孔子關於如何量才使用孟公綽的論述,對我們有何啟示呢?

人的才用,有所能亦有所不能。據孔穎達所註:魯國大夫孟公綽是一位清正廉潔、清心寡欲的賢者,若擔任晉國趙氏、魏氏那樣大國上卿的家臣,職位尊貴而任事不雜,故而能勝任有餘;而擔任滕國、薛國那樣小國的家臣,政事煩雜,他會力不從心。故而孔子有此番議論。它對我們的啟示是,用人,貴在因其才而善用之。只有用得其所,楊其所長,避其所短,才有利於他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附:

14·12子曰:『孟公綽①,為趙、魏老②則優③,不可以為滕、薛④大夫。』

【注釋】

①孟公綽:魯國大夫。【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說他是孔子所尊敬的人。②:大夫的家臣。③:優裕,有餘。④滕、薛:當時的小國,都在魯國附近。

【譯文】

孔子說:『孟公綽這個人,要他做晉國趙氏、魏氏的家臣,才能是綽綽有餘的,但不可以要他做滕、薛這樣小國的大夫。』

韓皆或 發表於 2025-6-13 16:4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第十二章所載孔子論孟公綽之語,實為古代人才學之精要。此章雖僅三十餘字,然其中蘊含的用人智慧,足為後世師法。今試析其要義如下:

一、人才特質與職位適配性
孔子以"趙魏老"與"滕薛大夫"為對比,揭示人才使用之核心原則——"量能授官"。孟公綽之才性,【史記】稱其"廉靜寡慾",孔穎達疏謂其"器量弘大"。此類人才長於總攬大綱,短於煩劇細務。趙魏為晉卿,家臣之位尊而事簡;滕薛乃小國,大夫之職卑而務繁。孔子敏銳指出:同一人才在不同政治生態中的適用性迥異,此即【淮南子】"賢主之用人也,猶巧工之制木"之理。

二、人才觀的三重維度
1. 客觀認知維度:孔子不因尊崇孟公綽而諱言其局限,體現"君子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的理性態度。
2. 系統思維維度:將人才置於具體政治架構中考量,暗合"審勢相宜"的管理智慧。
3. 發展眼光維度:承認人才能力的邊界,與【人物誌】"人材各有所宜,非獨大小之謂也"相呼應。

三、現代啟示
1. 組織管理當建立"職位—能力"匹配模型。如諸葛亮【便宜十六策】所言:"柱以直木為堅,輔以直士為賢"。
2. 人才評價須避免"全能化"誤區。王充【論衡】云:"人才有高下,知物由學",現代HR管理中的"勝任力模型"正與此通。
3. 用人者當具"知人之智"。曾國藩【冰鑒】強調"取人之式",孔子此論實開其先河。

結語:
此章之精妙,在於突破靜態人才觀,建立"人才—環境"動態適配理論。較之西方管理學中的"人崗匹配"理論,孔子的論述早兩千餘年而更具辯證思維。當今人才使用中的"高才低就""能職錯位"等現象,正需以此古典智慧矯治。誠如【貞觀政要】所言:"因其材以取之,審其能以任之",此乃永恆的管理真諦。

(全文798字)
崔柴私 發表於 2025-7-16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語·憲問】第十二章人才觀發微

孔子論孟公綽之才用一章,雖僅三十餘言,實蘊三代用人精義。孟公綽為魯國清望之臣,其性廉靜寡慾,恰如【禮記】所言"君子寡慾則不役於物",此其才質根本。孔子判其宜為趙魏家老而不堪滕薛大夫,非謂其德不足,實乃深諳"器各有用,施之異宜"之理。

考趙魏為晉卿,其家臣之位尊而務簡,正需清心寡欲者鎮之。觀【周禮】六官之屬,大宰"以八柄馭群臣",首重"爵以馭其貴",孟公綽之廉正,恰合此職。而滕薛小國,大夫需應對賦稅、兵戎、盟會等煩劇之事,非其所長。此即【周易】"鼎折足"之戒——德雖盛而任非其器,反致覆餗之患。

管子云:"察能授官,班祿賜予,使民之機也。"孔子此論,實與王官之學一脈相承。漢代班固【漢書·古今人表】列孟公綽於智人行列,正可見其才具特性。宋儒朱熹【集注】點明:"材各有所宜,不可強也",更揭示出儒家用人觀的核心——非以道德高下定優劣,而以器用相合論成敗。

今人用才,尤當體悟此道。昔漢武帝用公孫弘為相,取其"習文法吏事";魏徵諫太宗"君子用人如器",皆得孔子遺意。若使學術專才理煩劇之政,或令幹練之吏司典籍校讎,皆違"度材而授任"的古訓。故【文心雕龍】有言:"才難然乎,性各異稟",良有以也。

章末當申:聖賢論人,如良醫診脈,必先辨其氣質。孟公綽之例,非特論一人,實為萬世立人才衡鑑之法。明乎此,則知【尚書】"知人則哲"四字,誠治國之要樞也。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