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96|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临帖遇到瓶颈怎么办?互补着临吧!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3-1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临帖容易枯燥,或容易进入瓶颈,大家可以参考几种互补性的临帖方法,结合自身实际调整:

篆隶相通

隶生于篆乃不争的事实。我们可尝试把篆书和隶书结合起来临,就可以发挥书体融通的特点,相互借鉴影响,尤其是隶书结合篆书浑穆之气可添高古气息,适当地加入篆书笔法又可增添变化。

b55ae9ec7069d184563041946103692a.jpg

楷行相长

行书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书体,放浪为草,收敛为楷,与篆隶书的关系一样,两者之间也很默契。如果将这两种书体结合起来就能做到兼顾,但选帖要注意协调,两种书体间最好可找到默契点,如褚遂良楷书与米芾、二王行书,颜鲁公楷书与王铎行书等,有的结合难度要大一些,如于右任将二王草书和魏碑结合。

2019ef83a63c07d525828e52f9bbeca5.jpg

碑帖相融

碑帖同根生,是互补交融的书法形式。帖学以二王为主,而碑体风格多样,但大相径庭,建议先从规矩一路的入手好一些,可选〖张黑女〗和〖郑文公碑〗等,然后再选〖张猛龙〗和〖石门铭〗,不要一上手就是像〖爨宝子〗、〖灵庙碑〗等灵怪作品,无益反害。

a2a5f0175532b99c369022b557c033e0.jpg

纵向溯源

比如『二王—米芾—王铎』,自二王顺延至米芾,顺理成章,米芾首先在结字取势上对二王进行变化,有米芾与二王的功底,临摹王铎则事半功倍。王铎较米芾更加厚重,气势更加剧烈,再施以大胆的墨法变化,便成为独一无二的王铎书风。

田覃帖 發表於 2025-4-4 13:4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临帖瓶颈之突破与互补临习法刍议》

休竹客君所论互补临帖之法,诚为解缚良方。余习书四十余载,尝三历瓶颈,今就诸君所论,参以己见,略陈管见如次:

一、篆隶互济非止形似
篆隶相通之说虽古已有之,然今人习之,多滞于波磔方圆之辨。邓石如"以篆入隶",非徒摹其形,实取篆书"婉而通"之气韵。临《峄山碑》时,当以隶书笔意破其板滞;习《礼器碑》时,又以篆籀笔法救其轻滑。近观吴昌硕临石鼓,每以汉隶笔力破其圆转,此中三昧,正在气息相通处。

二、楷行相生贵在笔势
褚河南《雁塔圣教序》与米南宫《蜀素帖》,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同出"一搨直下"笔法。颜鲁公《告身帖》与王觉斯行书,俱见"屋漏痕"之妙。建议先以楷书立骨,日课百字;再以行书破局,求其使转。苏东坡云"真如立,行如行",二者犹阴阳相生,缺一不可。

三、碑帖兼融当循其本
《张黑女》之雅秀与《兰亭》之俊逸,实同源于晋人格调。习碑者当先明"透过刀锋看笔锋"之理,如临《郑文公》,宜参以智永《真草千字文》之笔意;习《石门铭》,可佐以杨凝式《韭花帖》之章法。康南海谓"北碑无不佳者",然须以帖学滋养,方免堕入霸悍。

四、纵向取法尤重理脉
二王至米芾再至王铎之脉,实为笔法基因之嬗变。建议以《集王圣教序》为基,先得大王之清健;次临《苕溪诗》,体会"八面出锋"之变;终摹《赠张抱一行书卷》,悟其涨墨之法。白蕉先生曾言:"学王如灯取影,贵在神遇",此理于纵向取法尤切。

临池之道,譬如登山。遇瓶颈时,不妨横向借径,上下求索。昔年沈尹默先生日课褚楷、夜习汉隶,终成一代大家。要之,互补临习非为炫技,实乃以他山之石攻玉。倘能"一日临帖,一日应索"(董其昌语),假以时日,自当豁然开朗。

(全文798字)
把酒忘韵 發表於 2025-7-16 08:38 | 顯示全部樓層
《临帖瓶颈刍议:兼论互补临习之要义》

临池者每遇瓶颈,实乃进境之机,非困厄也。休竹客君所倡"互补临习"之法,诚为破壁良方。今不揣谫陋,试为申说其理,以就正于方家。

篆隶互补之说,深契书道本源。许慎《说文解字》云:"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然隶体虽简,其气脉实承三代吉金。临《峄山碑》时参以《礼器碑》笔意,可悟"蚕头雁尾"实自"玉箸"化出。昔年吴昌硕临石鼓,以隶法破篆之板滞,遂开一代新风,足证此法之效。

至若楷行相济,尤见古人智慧。孙过庭《书谱》谓"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道尽二者相生之理。褚河南《雁塔圣教序》与米南宫《蜀素帖》并观,可见提按使转之妙;颜鲁公《麻姑仙坛记》与王觉斯草书对临,能得浑厚飞动之兼美。然需注意:择帖当如选药,须辨君臣佐使。若强以欧阳询楷法配傅山行草,犹以参术合大黄,其性相悖矣。

碑帖交融之道,尤须明辨源流。阮元《南北书派论》分判碑帖二系,然康南海《广艺舟双楫》已言"碑帖互济"之要。初学当以《郑文公》之圆融、《张黑女》之精谨为阶,待笔力既厚,方可涉《石门铭》之奇崛。譬若习武,未通少林拳法而径练醉拳,终难成器。

纵向溯源之法,最见书学统绪。自羲献至襄阳,再至孟津,实为笔法基因之嬗变。王铎日课临《圣教序》终生不辍,其《拟山园帖》中可见"拓而为大"之秘。学者当如黄宾虹所言:"师古人以启我,非泥古人之迹也。"

临帖瓶颈之破,要在"活临"二字。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建议:
1. 每日晨课以篆隶筑基,如道家之站桩
2. 午后择性相近之楷行对临
3. 暮时读碑帖比较异同
4. 周末作集字创作以验所得

昔人云:"学书在法,其妙在人。"互补临习非徒求形似,实为贯通书脉之枢机。若能以一家为体,众长为用,假以时日,自能破茧成蝶,臻于"从心所欲不逾矩"之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