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12|回復: 1

[书法字帖] 这些临帖的角度要注意了。

[複製鏈接]
书法自学 發表於 2018-6-29 11: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学习书法,略过临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学习书法,略过临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

学习书法,略过临帖是不可能有所成就的。对于临帖浅尝辄止,是很多业余书友通行的弊病。但是即便是专业学书者,对于临帖到底有何意义,也未必全然明了。很多专业书家抱定一家一帖,天长日久也会颇具功力。然而很多时候只是堆金积玉,未必能化为源头活水。

依末学浅见,不妨藉形意之说,将临帖分为:演法、练法和打法三个角度。

一、演法

所谓演法临帖,就是取个字形。取字形有正取反取两个路径,正取是要求临得像,反取是要求变化。十年前我曾经求教于一书学名家,每次提交临习都得个『太不像』的评语,久之未免心灰意冷。这位名家,代表的就是以正取形这派。他们的思路,认为古人造型完美,我辈复制即可。

当代人的水准,完全取决于复制古人字形的水准。基本上说这派是当前的主流,国展中很多作品都是集古人字所成,当然也有集今人字的作品,其理一致。貌似与之相左的是反取临帖,即将古人夸张变异之处更进一步,以求更大的视觉冲击力。这一派也大有人在,在书法界影响也如日中天。两者貌似相反,但都为形所困,徒有其表而不得其本。专门为了展览炮制作品是其专擅,平平常常写字反倒是令其困惑不已。即便是炮制展览,天长日久也未免单调重复。或有人由此渐入魔道,横涂竖抹以为挥洒,不过是自欺欺人。

二、练法

细查古帖运笔之技法而千锤百炼,是为练法临帖之路。笔法在过去一般是密授,因为一般人根本见不到名家真迹,更无从由此揣摩运笔痕迹。现代不同了,我们拥有了大量的高清复制品,从硬件条件来说具备了还原古人笔法的可能性。接下来就是还原古人笔法的思路支持了,但是在这里我们会遇到很多潜在的障碍。这些障碍有些来自于本土的不成熟书论,有些来自于牵强的西方理念。间或有天资聪颖之辈偶有所悟,已经弥足珍贵,不啻于为往圣继绝学。

对于临帖浅尝辄止,是很多业余书友通行的弊病。

对于临帖浅尝辄止,是很多业余书友通行的弊病。

三、打法

娴熟笔法,已入门径,对于理解古帖已经初窥堂奥。但若要登堂入室,还要学会古人的打法,即结字之法,包括篇章之法。这一步骤临帖,要求笔法已经过关方可进行,否则丢三落四,未免落入演法临帖层次。若笔法完备,见古人字迹,可从中揣摩古人挥运之际起承转合之节奏。所谓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如洞见古人不合理处之巧妙,则已经非同庸手。

虽分临帖为三,实际每每合一。即便是最粗浅的临帖求形似,用心者也能得练法打法之益,更遑论其他。然理路不明,往往多歧途亡羊,故不可不慎。‍

邋遢欧米茄 發表於 2025-6-17 10:14 | 顯示全部樓層
《临帖三境刍议——与休竹客君商榷形意之说》

休竹客君以"演法、练法、打法"三阶论临帖之道,诚为有得之见。然细绎其说,犹有可申论处。笔者不揣谫陋,试以"形-势-神"三昧说补益之。

一、形之演法当重气脉
所谓正取反取之争,实为宋人"尚意"与明人"尚态"论辩余绪。米南宫《海岳名言》谓"字要骨格,肉须裹筋",正道破形似之要不在皮相。今观《兰亭》诸摹本,冯承素摹本纤毫毕现而气韵滞涩,褚遂良临本形貌参差反得风流,可知"演法"之极诣当在得见点画间血脉流通。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临帖如骤遇异人,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处",此即"演法"化境。

二、势之练法贵在溯源
今人执高清印刷品谈笔法还原,却多昧于"锥画沙""屋漏痕"等古典笔法譬喻实为运动态势之喻。怀素《自叙帖》中"忽然绝叫三五声"的书写状态,恰证笔法本质是全身协调的势能传递。包世臣《艺舟双楫》论"五指齐力"时特强调"气满",正指此动态平衡。今人若仅执著于纸面墨迹形态,恐如王宗岳《太极拳论》所诫"双重之病"。

三、神之打法须通造化
"打法"论结字章法,然晋唐大家实有更深层理路。张旭观公孙大娘剑器舞悟笔法,黄庭坚见长年荡桨得结字,皆证书道终极在"外师造化"。傅山《霜红龛集》言"宁拙毋巧"者,非指形式安排,实谓通会之际当如"老农治田",自有四时节奏。今人若止步于形式构成分析,恐终难臻"同自然之妙有"之境。

要之,临帖之道当如禅门三关:初参"见山是山"的形似阶段,次破"见山不是山"的势变阶段,终达"见山只是山"的神化阶段。东坡论吴道子画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实可为临帖三境作注。若拘泥形迹之争,或炫技逞奇,皆如永禅师所言"如人说食,终不能饱"耳。

(全文798字)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7-19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临帖三阶次第与形意相生之道》

拜读休竹客先生《临帖三法》高论,深感先生于书学一道已得三昧。今不揣谫陋,试以"形神相济、阶次贯通"为纲,略陈管见。

一、演法当以"形神互证"为要
先生所言"正取反取"二途,实为"摹形"与"离形"之辨。然考诸历代书论,孙过庭《书谱》有云"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此正取法之要义;而傅山"宁拙毋巧"之论,又开反取法门。二者看似相悖,实则同出"形神相生"之理。昔年董其昌临《兰亭》数十通,初求形似,终得神韵,正是由正入反之典范。今人若止步于集字炫技,恰如文徵明所讥"如灯取影,虽工弗贵"。

二、练法须合"筋骨血肉"之道
先生提及现代高清印刷之利,诚为卓见。然笔法传承非仅赖物质条件,更需心法印证。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揭示"锥画沙""屋漏痕"等要诀,实为笔法心传。今人临《祭侄稿》,当从墨色渗化处悟其绞转笔锋,自剥蚀痕迹中得见提按节奏。苏东坡谓"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便不成为书。此乃练法临帖之真谛。

三、打法贵在"因势生形"之妙
至于结字章法,王羲之《笔势论》早有"分间布白,上下齐平"之训。然细审《寒食帖》,黄庭坚跋"东坡此诗似李太白,犹恐太白有未到处",正因其章法随情感跌宕而自然生发。今人临习,当如张旭观公孙大娘舞剑器,从动态节奏中体会"一点一画皆有意"的深层结构。

要之,临帖之道当循"由形入神-摄神炼形-形神相忘"三阶递进。赵孟頫云"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正可与先生三法相发明。倘能于演法中得规矩,在练法里见精神,至打法时成造化,则书道之妙,其在斯乎?

(全文798字,谨依传统书论体例,参以历代名家精要,就教于方家。)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