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7|回覆: 2

[儒家學說] 【第311期】【論語·憲問篇第6章】孔子因何稱讚南宮适?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3-14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憲問篇第6章】孔子因何稱讚南宮适?

14·6南宮适(kuò)問於孔子曰:『羿(yì)善射,奡(ɑò)蕩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宮适:姓南宮,名適(亦作括),字子容。也就是【公冶長篇】第2章中的南容,【公冶長篇】第2章稱字,本章稱名。羿:是傳說中夏代有窮國的國君,善射箭。他奪了夏太康的王位,後來被他的臣子寒浞(zhúo)所殺。奡:是傳說中寒浞的兒子,後來為夏少康所殺。『蕩舟』的『盪』字,指在戰場上左右衝殺。蕩舟,也就是水戰,率水軍衝鋒陷陣。稷:是傳說中周朝國君的祖先,他教民種植莊稼。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南宮适問孔子說:『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都不得好死。大禹治水,后稷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适出去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君子呀!這個人真是尊崇道德呀!』

孔子為什麼稱讚南宮适呢?

南宮适舉出幾個歷史事件:羿和奡依仗強力,能滅人國家,篡奪王位,最後卻不得善終;大禹治水,后稷親身教民種莊稼,有大功德於民,終有天下。問孔子怎樣解釋這些歷史?南宮适所問意在說明:靠強力得天下是不足取的,唯有以功德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他的話明白而淺顯,故而孔子當時沒有回答。而孔子所處的時代,正是尚力不尚德的亂世,南宮适以歷史事實證明,尚力者不得善終,尚德者終有天下。所以,在他退出後孔子讚譽了他,以表明對這一觀點的高度認可。

附:

【原文】

14·6南宮适①問於孔子曰:『羿②善射,奡③蕩舟④,俱不得其死然。禹、稷⑤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宮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釋】

①南宮适:姓南宮,名適(亦作括),字子容。即【公冶長篇】第2章中的南容,【公冶長篇】第2章稱字,本章稱名。②羿(音yì益):傳說中夏代有窮國的國君,善射箭。他奪了夏太康的王位,後來被他的臣子寒浞(zhúo濁)所殺。③(音ɑò傲):傳說中寒浞的兒子,後來為夏少康所殺。④蕩舟:盪,戰場上左右衝殺。蕩舟,即水戰,率水軍衝鋒陷陣。⑤:傳說中周朝國君的祖先,教民種植莊稼。

【譯文】

南宮适問孔子說:『羿善於射箭,奡善於水戰,都不得好死。禹和稷親自種植莊稼,卻得到了天下。』孔子沒有回答。南宮适出去後,孔子說:『這個人真是君子呀!這個人真是尊崇道德呀!』

是飛 發表於 2025-3-27 19:1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南宮适之問與孔子尚德之旨

南宮适之問,實為以史證道之典範。其舉羿、奡恃力而亡,禹、稷躬稼得天下二例,暗合【周易】"厚德載物"與【尚書】"德惟善政"之精義。孔子不答而後稱善,正見聖人之微意——南宮适已自悟天道,何須贅言?

考羿善射、奡蕩舟,皆屬霸力之術。【孟子】云"以力假仁者霸",然"霸必有大國",終非長治之策。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泰伯】)、稷"播時百穀"(【詩經·生民】),皆以民生為務,此即【大學】"德者本也"之實踐。南宮适能明"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商君列傳】)之理,故孔子以"君子""尚德"許之。

更深層觀之,此章實為德力之辨。孔子刪【書】斷自唐虞,取【甘誓】"怠棄三正"之誡,正與羿奡之禍相呼應。南宮适之問,非徒史實羅列,乃見微知著,通曉三代興亡之樞機。夫子"不答"之妙,猶【陽貨】篇"天何言哉"之旨,所謂"默而識之"(【述而】),正是對學者自悟的期許。

今人讀此章,當思【中庸】"大德必得其位"非謂道德必致權勢,乃言德政方為治國正道。南宮适之智,在於勘破強力不可恃,而耕稼之勞反成王業根基,此即"仁者安仁"(【里仁】)之境界,故能得聖人由衷讚嘆。
湯勺 發表於 2025-4-17 22:12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南宮适問史之微旨與孔子尚德之教

【憲問】此章載南宮适以史事質於夫子,其言雖簡,而義理深湛。孔子不答而退譽之,此中深意,當從三代興亡之道與春秋時勢之變兩端參詳。

一、羿奡之禍:尚力者必蹶
南宮适所舉羿、奡之事,實為上古尚力政治之鏡鑒。羿恃射術篡夏,奡憑舟戰稱雄,然皆"不得其死然"。此非天命無常,乃"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之理。羿為寒浞所弒,奡亡於少康中興,足見武力可奪國而不能守國,此即【易·繫辭】"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謀大,鮮不及矣"之驗。南宮适拈出此例,實暗諷春秋諸侯以兵戈相尚,如晉楚爭霸、吳越相殘,皆蹈羿奩覆轍。

二、禹稷之興:尚德者得祚
反觀禹"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泰伯】)、稷"播時百穀"(【尚書】),皆以躬親稼穡之德王天下。禹治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稷教民藝穡"協和萬邦",非以力服人,乃以德懷遠。【孟子·離婁】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正與此呼應。南宮适將羿奡與禹稷對舉,實揭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記·商君列傳】)之歷史定律,此即孔子"為政以德"(【為政】)思想之史證。

三、夫子不答之深意
孔子聞問而"不答",非不能答,乃"天何言哉"(【陽貨】)之教。南宮适所陳已是顯豁之理,若再加闡釋,反落言筌。待其退出方稱"君子哉若人",此正合【禮記·學記】"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之教法。且春秋之世,卿大夫多"尚詐力而賤仁誼"(賈誼【過秦論】),南宮适獨明德治之要,故孔子特表而出之,以彰"鬱郁乎文哉,吾從周"(【八佾】)之志。

四、尚德之教的現實關懷
孔子之贊"尚德哉若人",實針砭時弊。當其時也,季氏八佾舞於庭,三家以【雍】徹,皆違禮僭越;齊晉爭霸,戰伐不休,皆背棄仁德。南宮适能於濁世明德治之本,恰如子產"古之遺愛"(【昭公二十年】),故孔子以"君子"許之。此譽非僅嘉其知史,更期其"邦有道,不廢;邦無道,免於刑戮"(【公冶長】)的士君子品格。

結語
此章雖僅四十餘字,然寓"春秋筆法"於問答之間。南宮适之問,是以史證道;孔子之贊,是以人弘道。二者共彰儒家"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中庸】)之精神內核。讀此章者,當思太史公"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之旨,方能體認夫子"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述而】)之憂患所在。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