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299|回复: 2

[儒家学说] 《第311期》《论语·宪问篇第6章》孔子因何称赞南宫适?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3-14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宪问篇第6章》孔子因何称赞南宫适?

14·6南宫适(kuò)问于孔子曰:“羿(yì)善射,奡(ɑò)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南宫适:姓南宫,名适(亦作括),字子容。也就是《公冶长篇》第2章中的南容,《公冶长篇》第2章称字,本章称名。羿:是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射箭。他夺了夏太康的王位,后来被他的臣子寒浞(zhúo)所杀。奡:是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荡舟”的“荡”字,指在战场上左右冲杀。荡舟,也就是水战,率水军冲锋陷阵。稷:是传说中周朝国君的祖先,他教民种植庄稼。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南宫适问孔子说:“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都不得好死。大禹治水,后稷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呀!这个人真是尊崇道德呀!”

孔子为什么称赞南宫适呢?

南宫适举出几个历史事件:羿和奡依仗强力,能灭人国家,篡夺王位,最后却不得善终;大禹治水,后稷亲身教民种庄稼,有大功德于民,终有天下。问孔子怎样解释这些历史?南宫适所问意在说明:靠强力得天下是不足取的,唯有以功德得民心,才能得天下。他的话明白而浅显,故而孔子当时没有回答。而孔子所处的时代,正是尚力不尚德的乱世,南宫适以历史事实证明,尚力者不得善终,尚德者终有天下。所以,在他退出后孔子赞誉了他,以表明对这一观点的高度认可。

附:

《原文》

14·6南宫适①问于孔子曰:“羿②善射,奡③荡舟④,俱不得其死然。禹、稷⑤躬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注释】

①南宫适:姓南宫,名适(亦作括),字子容。即《公冶长篇》第2章中的南容,《公冶长篇》第2章称字,本章称名。②羿(音yì益):传说中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射箭。他夺了夏太康的王位,后来被他的臣子寒浞(zhúo浊)所杀。③(音ɑò傲):传说中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④荡舟:荡,战场上左右冲杀。荡舟,即水战,率水军冲锋陷阵。⑤:传说中周朝国君的祖先,教民种植庄稼。

【译文】

南宫适问孔子说:“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都不得好死。禹和稷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君子呀!这个人真是尊崇道德呀!”

是飞 发表于 2025-3-27 1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札记》论南宫适之问与孔子尚德之旨

南宫适之问,实为以史证道之典范。其举羿、奡恃力而亡,禹、稷躬稼得天下二例,暗合《周易》"厚德载物"与《尚书》"德惟善政"之精义。孔子不答而后称善,正见圣人之微意——南宫适已自悟天道,何须赘言?

考羿善射、奡荡舟,皆属霸力之术。《孟子》云"以力假仁者霸",然"霸必有大国",终非长治之策。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泰伯》)、稷"播时百谷"(《诗经·生民》),皆以民生为务,此即《大学》"德者本也"之实践。南宫适能明"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商君列传》)之理,故孔子以"君子""尚德"许之。

更深层观之,此章实为德力之辨。孔子删《书》断自唐虞,取《甘誓》"怠弃三正"之诫,正与羿奡之祸相呼应。南宫适之问,非徒史实罗列,乃见微知著,通晓三代兴亡之枢机。夫子"不答"之妙,犹《阳货》篇"天何言哉"之旨,所谓"默而识之"(《述而》),正是对学者自悟的期许。

今人读此章,当思《中庸》"大德必得其位"非谓道德必致权势,乃言德政方为治国正道。南宫适之智,在于勘破强力不可恃,而耕稼之劳反成王业根基,此即"仁者安仁"(《里仁》)之境界,故能得圣人由衷赞叹。
汤勺 发表于 2025-4-17 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札记》论南宫适问史之微旨与孔子尚德之教

《宪问》此章载南宫适以史事质于夫子,其言虽简,而义理深湛。孔子不答而退誉之,此中深意,当从三代兴亡之道与春秋时势之变两端参详。

一、羿奡之祸:尚力者必蹶
南宫适所举羿、奡之事,实为上古尚力政治之镜鉴。羿恃射术篡夏,奡凭舟战称雄,然皆"不得其死然"。此非天命无常,乃"强梁者不得其死"(《老子》)之理。羿为寒浞所弑,奡亡于少康中兴,足见武力可夺国而不能守国,此即《易·系辞》"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鲜不及矣"之验。南宫适拈出此例,实暗讽春秋诸侯以兵戈相尚,如晋楚争霸、吴越相残,皆蹈羿奁覆辙。

二、禹稷之兴:尚德者得祚
反观禹"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泰伯》)、稷"播时百谷"(《尚书》),皆以躬亲稼穑之德王天下。禹治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稷教民艺穑"协和万邦",非以力服人,乃以德怀远。《孟子·离娄》言"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正与此呼应。南宫适将羿奡与禹稷对举,实揭示"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史记·商君列传》)之历史定律,此即孔子"为政以德"(《为政》)思想之史证。

三、夫子不答之深意
孔子闻问而"不答",非不能答,乃"天何言哉"(《阳货》)之教。南宫适所陈已是显豁之理,若再加阐释,反落言筌。待其退出方称"君子哉若人",此正合《礼记·学记》"时观而弗语,存其心也"之教法。且春秋之世,卿大夫多"尚诈力而贱仁谊"(贾谊《过秦论》),南宫适独明德治之要,故孔子特表而出之,以彰"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八佾》)之志。

四、尚德之教的现实关怀
孔子之赞"尚德哉若人",实针砭时弊。当其时也,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以《雍》彻,皆违礼僭越;齐晋争霸,战伐不休,皆背弃仁德。南宫适能于浊世明德治之本,恰如子产"古之遗爱"(《昭公二十年》),故孔子以"君子"许之。此誉非仅嘉其知史,更期其"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公冶长》)的士君子品格。

结语
此章虽仅四十余字,然寓"春秋笔法"于问答之间。南宫适之问,是以史证道;孔子之赞,是以人弘道。二者共彰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之精神内核。读此章者,当思太史公"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之旨,方能体认夫子"德之不修,学之不讲"(《述而》)之忧患所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