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7011|回復: 1

[书法培训班] 『宋金体』独树一帜,为什么没能成为『宋四家』之一?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3-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宋徽宗『瘦金体』

663f2afba37171b39cd05a8e53cb92be.jpg

宋徽宗廋金体书法欣赏


宋朝文化高度发达,大家灿若繁星,在书法方面,有苏黄米蔡四大家,指:苏东坡、黄庭坚、米芾、蔡襄。苏轼天然,黄庭坚劲健,米芾纵逸,蔡襄蕴藉,各具仪态,堪称精品。宋四家广汲晋唐遗蕴,锐意革新,各具所长。

0462bcfc911d0ee8e6a419e8219e1254.jpg

宋徽宗像

然而,大家中还有一位,就是宋徽宗,他独创了廋金体书体,堪称一绝。瘦金书是一种风格相当独特的字体。此书体以形象论,本应为『瘦筋体』。以『金』易『筋』,是对御书的尊重。

宋徽宗的书法笔画瘦硬,初习黄庭坚,后又学褚遂良和薛稷、薛曜兄弟,并杂糅各家,取众人所长且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别具一格的『瘦金书』体,影响颇大。

宋代书法以韵趣见长,赵佶的瘦金书即体现出类同的时代审美趣味,所谓『天骨遒美,逸趣霭然』;又具有强烈的个性色彩,所谓『如屈铁断金』。这种书体,在前人的书法作品中,未曾出现过。褚遂良的瘦笔,只是小部分相同,大部分则不一样。与唐朝薛曜的字相比,可以说是最接近的。也许赵佶是从薛曜的〖石淙诗〗变格而来的,但他的创造显然比薛曜成熟得多。

c210005857802d1000fa6eb30ff20386.jpg

宋徽宗廋金体书法欣赏

这是一种非常成熟的书体,赵佶已把它的艺术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这种瘦挺爽利、侧锋如兰竹的书体,是需要极高的书法功力和涵养,以及神闲气定的心境来完成的。当然也不是别人易于仿造的。

那么,问题来了,宋徽宗造诣这么深,廋金体这么牛,但为什么宋代四大书法家里录取不了宋徽宗呢?

这就牵涉到中国传统文化的藏锋秘密了,其实,藏锋也是中国处世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露锋芒、低调内敛、韬光养晦,向来被中国人奉为上策。

宋徽宗的书法则不然,它像走在危险边缘的美,使人爱恋,也使人害怕。收藏在台北故宫的『秾依翠萼,焕烂一庭中』,每一个字都是光的闪烁灿烂。宋徽宗把汉字线条做得锋芒毕露,『锋』与『芒』都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禁忌。书法讲『藏锋』,正是因为整个儒道的主流传统都不鼓励『锋芒毕露』。『锋芒毕露』是要遭忌的,会遭天谴。老子哲学总认为『锋芒』是最容易折断的地方,不可长久。

书法美学讲『藏锋』,讲『棉中裹铁『外柔内刚』,其实都是在书法里放入了人事的学习。苏轼许多线条都是『棉中铁裹铁』,在灾难痛苦是隐忍收敛,把顽强的生存意志内敛到外面不容易看出来,变成『藏锋』,把『锋芒』藏起来。『锋芒』是会伤别人的,当然,也会伤自己。

da89e6779b63ddc6507c2af0ef7c30df.jpg

宋徽宗廋金体书法欣赏

作为帝王,宋徽宗发展出与传统汉字美学完全不一样的一种『锋芒』的鼓励。『瘦金体』把所有应该『藏』的『锋』全部外放,闪烁灿烂到刺眼。瘦金体漂亮就漂亮在锋芒毕露,虽然走在危险边缘,但是更彰显自己独特的个性,帝王就应该更有霸气,正是这种锋芒毕露,才使得瘦金体更有魅力。

作为大臣、老百姓,你能像宋徽宗那么来么?欣赏一下就行了,心底的包袱放不下,肯定写不来瘦金体!后代习其书者甚多,然得其骨髓者寥若晨星。金章宗曾仿徽宗瘦金书题写明昌内府中从宋廷抢劫而来的书画名迹,如传为赵佶所摹的〖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笔势纤弱,形质俱差。

与大众的审美情趣相左,当然入不了四大家。

除了这种观点,也有人认为宋徽宗的书法缺少变化,瘦金体仅为一姿一态,苏黄米书法千姿百态。还有人说,中国讲究长幼尊卑,王对王、将对将,臣子怎么能和君王并列!你更赞同哪一种说法呢?

1c45351b3833bf8ca9ad272d6308ecd3.jpg

宋徽宗廋金体书法欣赏

弘农耕夫 發表於 2025-4-9 13: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瘦金体未列"宋四家"之深层文化因由》

瘦金体之未入"宋四家",非关技艺高下,实乃中国传统审美范式与文人价值观双重选择之结果。此中关窍,需从书法本体论与文化哲学两个维度剖判。

一、技法体系与书法正统之悖离
瘦金体取法薛曜《石淙诗》而臻于极致,其"屈铁断金"之笔势确开新境。然细究其法:起笔露锋如刀削,转折处多作"鹤膝"之态,捺画呈"柳叶"之形,此皆与晋唐以来"屋漏痕""锥画沙"的中锋传统相左。米芾《海岳名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恰成瘦金体笔法之反照。苏黄米蔡四家虽各具风神,然皆以颜真卿"折钗股"为骨,怀素"壁坼纹"为韵,保持着与二王体系的血脉联系。瘦金体之"锋芒毕露",实已越出文人书法的笔法公约数。

二、审美取向与中庸之道相抵牾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作书最要泯没棱痕。"此语道破书法美学的核心要义。瘦金体之"天骨遒美"固然令人惊叹,然其"钩戟利剑"般的视觉冲击,与儒家"温柔敦厚"的审美理想形成尖锐对立。观蔡襄《澄心堂帖》之冲和,苏轼《寒食帖》之浑朴,皆合于《礼记》"致中和"之教。而徽宗"秾依翠萼"之作,恰如《道德经》所警"揣而锐之,不可长保",其美学表达已偏离"中和"之正鹄。

三、书家身份与文人价值观冲突
"宋四家"之选本质是文人集团的话语建构。苏轼《论书》强调"书初无意于佳乃佳",黄庭坚推崇"学问文章之气",皆标举"士人书法"的超越性价值。徽宗虽艺精于道,然其帝王身份终属"艺匠"范畴。朱熹《跋帝王墨迹》谓"御笔终带富贵气象",道破权力与艺术的微妙分野。更遑论其"花石纲"之奢与"靖康耻"之祸,历史评价已先入为主地削弱了其艺术地位的公正性。

四、书法教化功能的消解
颜真卿《祭侄文稿》之所以为千古范本,正在其"书以载道"的典范意义。瘦金体虽美,却难载《兰亭序》之哲思、《祭侄稿》之悲怆。张栻《南轩集》论书:"心画也,心正则笔正。"徽宗书法愈工,愈反衬其政事之乖,此即项穆《书法雅言》所讥"工书不工德"之弊。宋人择"四家"实含"以艺观人"的深层考量,非纯以技法论高下。

结语:
瘦金体如北宋官窑瓷器之开片,璀璨而易碎,其美学价值自不可泯。然未列"宋四家",恰印证了中国艺术"技进乎道"的终极标准。今日重审此案,当超越简单的艺术比较,而置于传统文化"道器之辨"的宏大语境中理解,方能得其三昧。瘦金体之"锋芒"与宋四家之"藏锋",实为中国美学阴阳两极的永恒对话。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