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11|回覆: 2

[書法培訓班] 爲啥有人會把字『寫雜』了?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6-17 15: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學習書法時,老會聽到有人說這個人的字『學雜』了,那『學雜了』就是指什麼呢?

『學雜』了,通常指寫的字明顯有兩種或以上不同書體的特徵形態互相雜糅。導致這樣後果的原因主要有兩點:一,基本功不紮實;二,個人習氣太重。

基本功不紮實,會導致我們對書體理解不夠深入,沒有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學歐像一點,學顏像一點,但基礎薄弱導致我們寫什麼都有點意思但是都不精,雜糅起來變成了四不像,變成了『自由體』。

基本功不紮實,會導致我們對書體理解不夠深入

基本功不紮實,會導致我們對書體理解不夠深入

而個人習氣太重可以舉個例子說明,一位有幾十年的經驗的老技工,幾十年裡熟練於一項特定技能或動作,這個時候想要加入一些新的元素就比較困難了。

同樣,臨學書法也存在這種使然慣性;一個臨學幾十年歐體的人,去寫顏體,會不經意間,把歐楷筆法帶進顏體中。同因素下,寫『歐』可純,寫『顏』也可純,這就是在臨帖的時候沒有做到忘我。

滄海一聲笑 發表於 2025-4-3 18:33 | 顯示全部樓層
【答「字寫雜」之問】

「學雜」之弊,實爲書道研習中常見病象,其本質在於未能「取法乎上,得乎其中」的純粹性。昔人論書,首重「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孫過庭【書譜】),今人習字卻常陷「雜糅失統」之困,其因可析爲三端:

一、師法不專,如歧路亡羊
古人學書必「專宗一家」,如智永閉閣臨【千文】三十年,米芾「集古字」而後自化。今人常犯「朝學歐險,暮習顏肥」之忌,未及一家骨髓便轉投他派,致使筆法、結體皆成拼湊。趙孟頫曾誡:「得古人真跡數行,專心學之,便可名世。」若根基未固便貪多務得,終如稚子執箸——橫豎難成章法。

二、習氣錮蔽,似膠柱鼓瑟
「老技工」之喻甚妙。書家積習成弊者,猶禪門所謂「知解宗徒」,終被法障所縛。如寫歐楷者慣於「峻拔內擫」,驟臨顏體「寬博外拓」,不免以歐法強解顏意,此即董其昌批評的「奴書」現象。王鐸日課臨帖至老不輟,卻每言「恨古人不見我」,正因能破繭而出。倘不能以「虛空粉碎」之心臨池,終難逃舊習窠臼。

三、理法未明,類盲者捫象
書體各有血脈:鍾繇如「雲鵠游天」,王羲之似「龍跳天門」,非僅形貌之別,實乃氣格之異。學者若未參透「歐取篆勢、顏含隸意」的筆法淵源,僅描摹皮相,必致「氈裘氣」與「廟堂氣」強行嫁接。傅山云「寧拙毋巧」,正是警醒後人:雜糅之「巧」,反失書道真淳。

破執之要,當如項穆【書法雅言】所倡:「初學之士,先立大體。」建議:
1. 築基期(3-5年)專攻一體,以「複印機式臨摹」求形神兼備;
2. 融通期可參校諸家,但需明確主從關係,如王鐸以顏真卿爲骨、米芾爲肉;
3. 化古期則須「透過刀鋒看筆鋒」(啟功語),從墨跡本悟書家運筆節奏,避免碑刻風化殘泐的誤導。

昔張旭觀公孫大娘舞劍器而悟筆法,懷素見夏雲奇峰得草書三昧,皆說明「專精」與「通變」本無矛盾。所謂「雜」,實是未至「通」境的假象。書道如參禪,不破一法,不立一法,方爲究竟。
非我族類 發表於 2025-4-7 10: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書體雜糅之病由及矯治之道】

"學雜"之弊,實爲書道進階之痼疾。此症非獨今人所有,昔賢亦嘗論及。唐孫過庭【書譜】有云:"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此三階段論,恰可解"學雜"之病理。

所謂"學雜",乃書體特徵之淆亂雜糅。其病源有二:一曰根基浮淺,二曰習氣深重。根基不固者,如稚子學步,東扶西倒。每見學書者,歐顏並習,柳趙兼修,然皆止於皮相。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謂:"凡臨摹須專力一家,至於信手觸筆,無所不似,然後可兼收並蓄。"今人往往未得一家真髓,便欲博採眾長,終成無本之木。

至於習氣深重,尤爲難治。宋米芾"集古字"功夫極深,然其【海岳名言】自謂:"壯歲未能立家,人謂吾書爲集古字,蓋取諸長處總而成之。"可見即便大家,亦需數十年方能化古爲新。今之書者,或習歐體經年,驟臨顏帖,不自覺以歐法入顏,此即朱履貞【書學捷要】所譏"如優孟衣冠,神氣索然"者。

矯治之道,當以"約取博觀"爲要。約取者,擇一碑一帖深耕之,如醫家"先精一經";博觀者,廣涉諸體以養眼力。元趙孟頫日書萬字而不雜,正因其根基深厚。更須以"澄懷味象"之心臨池,所謂"收視反聽,絕慮凝神",使心手相應,漸入忘我之境。

今人學書,當戒急功近利。明項穆【書法雅言】云:"資學兼長,則神融筆暢。"若根基未固而妄求變化,猶飲鴆止渴;習氣未除而強作創新,如緣木求魚。惟守一家法度既久,自然水到渠成,諸體分明而不相淆亂。此即古人所謂"專精一體,通會百家"之謂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