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96|回复: 1

[书法培训班] 卢中南、田英章《九成宫醴泉铭》欣赏,你更喜欢谁的

[复制链接]
书法孔见 发表于 2018-3-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卢中南、田英章《九成宫醴泉铭》

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现有保存,在陕西西安碑林,不过历经凿刻,面貌不能说是全非,但已经失去了原来的真迹品相。

碑帖中所说的“九成宫”,在唐朝长安附近大约三百里的地方,原名隋之“仁寿宫”,后来荒废,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改建,更换名字叫“九成宫”。

李世民曾经到九成宫来避暑,突然发现涌出一泉水,起名“醴泉”,祥瑞之征兆,于是乎,命令大臣魏征撰文,而后由欧阳询书写,立碑,在醴泉旁边。于是就成就了著名的《九成宫醴泉铭》碑刻。

好了,有关九成宫醴泉铭的介绍先到这儿,接下来,让我们欣赏卢中南老师临摹的九成宫醴泉铭,田英章老师写的九成宫醴泉铭。两位老师都是当今书法大家,为什么举例他们二位,原因之一就是他们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划时代的巅峰,巅峰之作,因为他们二位都是研习欧体几十年,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欣赏这两位可以说是大师级别的书法之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先来欣赏卢中南老师临写的

a6ef305b32d0e1108c40924ba7efa633.jpg

6180ace8e9928e9bb488d692a9149347.jpg

5e6c0b2453ae455f25611cf1140f2859.jpg

51d374f1721e0a820e5e4021d0baebda.jpg

85f20e0b4a0cc59383c6ca57d1160edc.jpg

063f72ad1fc97ec5b6e4d633d9977c34.jpg

6f75ee4a3c596075b215400ac13dc32c.jpg

接下来,欣赏田英章老师的

欣赏的时候,可以与卢老师的参照一下,看看在结构上有什么变化:

f14d62e8e9382cfb6777052965f0521a.jpg

2efb8739777e983ada917d29fb91326e.jpg

1769dd1244f0fb1dcc31f9d8000bad59.jpg

ac4eb6c129bff568d9ac01e067c1728b.jpg

82a0ff2662b0d5dd571658879b105249.jpg

03cb6824e41a9b5c863c1dba0a7a221d.jpg

f7e0a66c9eaec5a3f9c69326c6048c88.jpg

513b736b581c4a194e626513c7ede89f.jpg

2b11d3fc80e71d8274cdd1f09e9f6f4a.jpg

通过欣赏以上作品,可以肯定的是两位老师对于欧楷有着独到的见解,都下了苦功夫。那么,你更喜欢哪位老师的风格呢?

买椟还珠 发表于 2025-5-13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九成宫醴泉铭》临习境界刍议——兼论卢中南、田英章二家法乳欧体之异同

《九成宫醴泉铭》作为欧阳询晚年楷书典范,其"纤浓得中,刚劲不挠"(朱长文《续书断》)的审美特质,历来为习楷者圭臬。卢中南、田英章二先生皆深耕欧体数十载,然取法同源而风格殊途,恰似禅门"一花开五叶",各得三昧。

卢氏临本尤重"筋骨血肉"的辩证统一。观其点画,横画收笔处微呈"三过折"之势,暗合《醴泉铭》原碑"如昆刀刻玉"(康有为《广艺舟双楫》)的刀意;竖钩则取"趯锋"之法,如"武"字戈钩,先蓄势而后猝发,得欧阳询"险劲"真传。其结字中宫紧收而外拓有度,若"宫"字宝盖头与"吕"部的虚实呼应,深谙唐人"四面停匀,八边具备"(欧阳询《三十六法》)的造型智慧。

田氏创作更见"法度"与"己意"的融合。其用笔强化提按节奏,如"泉"字捺画一波三折的韵律化处理,实承清人"以唐法运晋韵"的书写传统。结体上则适度夸张疏密对比,"醴"字左密右疏的布局,较原碑更显视觉张力,此乃借鉴赵孟𫖯"因时相传"的变通之道。墨色变化较卢氏更为丰富,浓淡枯润间暗合"一笔书"的气脉连贯。

二者差异实为书法传承的两种范式:卢氏如"董巨山水",追摹古意而形神兼备;田氏似"米家云山",法古不泥而自出机杼。若论孰优孰劣,窃以为当以孙过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书谱》)为衡鉴标准——卢本宜作初学门径,可得欧体法度精严之妙;田书适为进阶参考,能悟楷书创变之理。

昔人云:"取法乎上,仅得其中。"今观二家墨宝,皆可谓"得欧体之一体":卢氏得其骨鲠,田氏得其风神。学者当以原碑为宗,参酌二家,方不负欧阳率更"森森焉若武库矛戟"(《书断》)的楷法真谛。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