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69|回覆: 0

[漢風漢茗] 胃不好的人不能喝茶?這些謠言你還當真?

[複製連結]
漢風漢茗 發表於 2018-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知不覺,與茶相伴又是一年,無論是『柴米油鹽醬醋茶』還是『茶餘飯後』,中國老百姓的生活裏一定少不了茶,但卻不一定真的了解它。


對於茶的『恐慌感』,不僅出現在新茶客身上,他們因為經驗不足,對很多茶都望而卻步;也會出現在老茶客身上,因為喝的茶越多,希望對茶的認知也越深。


真真假假的喝茶謠言,讓我們用科學的知識再回味一下吧!


1

泡茶時的衝出來泡沫,

是因為茶很髒或有農殘

假的!

在茶藝表演中,在日常泡茶中,我們習慣於刮沫,主要還是因為『潛意識』的原因,感覺有沫就是髒,其實那層泡沫不但無害,反而對人體有益,是產生於茶葉中的茶皂素


茶葉中所含茶皂素極少,所以對茶葉的色香味沒有影響。經科學家證實,茶皂素還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等作用。在古代這白沫被視為一種精華,杜育詩云:『煥如積雪,曄若春敷』。

1d0e357c605a6cfcab0d459fcd707830.jpg


2

喝茶『回甘』是因為苦盡甘來

假的!

喝茶『回甘』是因為其本身就含有糖或氨基酸,只不過舌頭對苦味更敏感,先嘗到苦味物質,再品嘗到甜味『苦盡甘來』是個家喻戶曉的成語,似乎這甜就是因苦而生,但是事實可能並非如此。


3

喝茶前『洗』了一下,

茶水裏的精華都沒了

假的!

茶圈裏流行這樣一個說法『頭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華』。第一道茶過熱水,快速出湯,可以清洗附着在茶葉表面的雜質;第二道茶,稍微浸泡一下再出湯,讓干茶在水中舒展,尤其是緊壓型的茶葉。也可以根據茶葉的形散程度決定『洗』一道還是兩道。


舒展開的茶干,沖泡時更容易使茶汁浸出,也更快地感覺到茶香。有部分愛茶者更願意稱之為『醒茶』、『潤茶』或『溫茶』,可以提升喝茶的感官體驗。

acff0a7a69cbf021433a946252cf6e5c.jpg


4

茶具不需要洗乾淨,

留下一些剩茶既留味也養壺

假的!

不及時清理茶具,會產生茶垢附着於器具內壁。茶垢是由於茶葉中的茶多酚在空氣中發生氧化反應而產生的。首先,茶垢留在器具上,只會越來越難清洗,影響茶具原有的色澤亮度。


其次,茶垢隨着飲茶進入身體,與食物中的蛋白質、脂肪和維生素等營養結合,生成難溶的沉澱物,還會阻礙營養的吸收。


剩茶更不能留在壺裏,隔夜的茶湯容易產生貶變質味。變質味滲進壺體,不但不能幫助養壺,更是對紫砂壺的一種破壞,用這種方式養出的壺喝茶,對身體有害。


5

茶寵會變色是因為有毒物質

不一定!

現在市面上流行起會變色的茶寵,熱水沖淋下去,會變得五顏六色,冷卻之後又回到原來的顏色。這其實是因為茶寵的表面塗滿了一種感溫變色的樹脂在燒制好的茶寵上塗上一層遇熱就會發生顏色變化的變色材料,也能達到變色的效果。


變色茶寵用來把玩沒問題,但喝茶時最好不要淋茶水到變色茶寵上。茶寵表面的變色材料淋上茶水後,遇高溫發生反應,容易產生對人體有危害的毒素。

0cca37ea4666f6d8aa74054211d83710.jpg


6

綠茶越新鮮越好

不一定的!

很多茶友都會追求綠茶的新鮮,但是太『新』的茶喝着未必就是好的。不宜飲用的新茶是指摘下不足一月的茶,因茶葉存放時間太短,多酚類、醇類、醛類含量較多,對人的胃腸黏膜有較強的刺激作用,易誘發胃病。如果長時間飲新茶可出現腹痛、腹脹等現象。


同時新茶中還含有活性較強的茶多酚、咖啡因等,過量飲新茶會使神經系統高度興奮,可產生四肢無力、冷汗淋漓和失眠等『茶醉』現象。所以新茶要少喝,綠茶也不宜天天喝。


7

綠茶磨成粉就是抹茶

假的!

抹茶與綠茶最大的區別在於抹茶樹在採摘前必須搭設棚架,通過覆蓋遮蔭改變光照強度、光質、溫度等環境因素,影響抹茶香氣品質的形成。再將覆蓋過的茶葉採摘,經低溫乾燥、蒸汽蒸青,石磨碾磨等工藝,製作成抹茶粉


所以即使都屬於綠茶類,但種植與製作工藝還是有差別,不能單純地說綠茶磨成粉即是抹茶粉。

06a7091882d00c49a54c5eca91438d78.jpg


8

胃不好的人,不能喝茶

分情況!

首先,喝茶可以補充水分,人體水分充足了,粘膜分泌的黏液才會充足,粘膜上皮才能得到比較好的保護。


其次,茶湯中有咖啡因,會對中樞神經系統有短暫的興奮作用,從而促進胃液的分泌和胃腸蠕動,幫助消化,所以人們說『喝茶消食』。但如果胃中沒有食物時,過多的胃酸勢必會刺激胃粘膜,產生燒灼或刺痛的不適感。所以,避免空腹飲茶,還是應該要注意的。


9

喝隔夜茶會致癌

假的!

隔夜茶的變化主要在於茶多酚被氧化形成了更多的色素,於是茶湯看起來顏色更深了,同時有些風味物質,比如氨基酸被氧化,失去了鮮味。如果沒有外來的微生物污染,那就是安全的。


但放了一夜的茶水,雖本質不會變差,但免不了受到灰塵或其他微生物的污染,從而影響茶水的品質,使喝茶人的健康也受到威脅。所以喝茶還是新鮮的好,隔夜茶能不喝就不喝。

0968ae65477f8b500e195ace2a839eed.jpg


因為謠言,錯過了一款好茶,還失去了對茶的信任。喝茶修身養性,茶對你好,你可別辜負了它的好意,還誤會了它。


用科學的知識去解釋人們對喝茶的誤會,是每個茶人應盡的責任。真真假假的謠言藏匿在日常的茶生活裏,多喝茶,多學茶,才能喝好茶。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17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辟茶飲之訛——兼論脾胃虛者飲茶之道】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聞於魯周,興於唐而盛於宋。今人飲茶,或重其味,或慕其道,然坊間訛傳不絕,尤以"胃弱禁茶"之說最謬。余不揣固陋,試為諸君剖辨。

一、茶沫非穢,實乃精華
茶沫之辯,陸羽【茶經】早有明訓:"沫餑,湯之華也"。今人以沫為農殘穢物,豈不知此乃茶皂素之效。茶皂素者,三萜類化合物也,抗菌消炎之功已為現代醫學所證。杜育"煥如積雪"之喻,正得其神。若因浮沫棄茶,猶棄珠玉於塵土,豈不惜哉?

二、回甘之妙,不在苦盡
世人多謂"苦盡甘來",此說未窺堂奧。茶中氨基酸、可溶性糖與茶多酚共存,然舌蕾感苦敏於甘甜。初飲時茶多酚暫掩甜味,待其化後,氨基酸鮮爽自顯。此非苦中生甘,實乃味覺暫蔽之理。若以陳年普洱驗之,更見其甘先於苦,可破此訛。

三、醒茶之道,非損精華
"頭道棄茶"之說,當辨其理。緊壓之茶,初泡確可滌塵,然散茶精華多在首沖。宋徽宗【大觀茶論】言"滌芽惟潔",重在去塵而非棄湯。今人以秒計"醒茶",恰合古法"溫潤泡"之要,使茶性煥發而不損真味。

四、茶垢養壺,實為藏污
紫砂吸香之說,肇始明季。然茶垢積久,非但不能"養壺",反使茶具滯塞。茶多酚氧化成垢,與重金屬結合,久飲恐傷脾胃。古人云"器潔為要",李漁【閒情偶寄】特重茶器"日新"之理,今人當效之。

五、脾胃虛者飲茶要訣
今論"胃弱禁茶"之訛:
1. 擇茶有方:脾胃虛寒者宜飲紅茶、熟普,其性溫潤;綠茶、新白茶性涼,可佐姜棗調和。
2. 烹茶得法:濃茶傷胃,當以淡為貴。【茶疏】云"茶注宜小不宜大",控制投茶量。
3. 飲時有序:空腹不飲,申時最宜。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茶能降火,惟飲少則宜"。

茶道本真,貴在明理。昔皎然禪師謂"一飲滌昏寐,再飲清我神",飲茶之要,首在知性。今人若能破訛傳而循茶理,則無論脾胃強弱,皆可得茶之真味矣。

(全文798字)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7-29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飲養生辨訛錄】

茶之為飲,發乎神農,興於唐而盛於宋。今人飲茶,常有訛傳,今擇其要者四端,以【茶經】【本草】為本,參以現代科學,為諸君剖辨。

一、茶沫穢濁辨
茶沫非濁物,實乃茶皂素也。陸羽【茶經】"五之煮"載:"沫餑,湯之華也",古人以"積雪""春敷"喻其潔。現代科學證實,茶皂素具抗菌之效,其分子結構頗似人參皂苷。然唐宋煎茶尚沫,明清瀹茶刮沫,此乃飲法流變所致,非關潔穢。

二、回甘機理考
"苦盡甘來"之說,未得茶性三昧。茶中游離氨基酸(尤以茶氨酸為最)與可溶性糖類,遇舌面味蕾即生甘鮮。而咖啡鹼、茶多酚之苦澀先發,蓋因味覺受體對其更敏。明代許次紓【茶疏】言"味若龍泓,清馥雋永",正謂此理。今之生化研究顯示,茶湯中鮮甜物質分子量小,析出較緩,故有先苦後甘之序。

三、醒茶真義釋
"洗茶"之說粗鄙,"醒茶"方合茶道。宋徽宗【大觀茶論】云:"滌芽惟潔,濯器惟淨",古人重茶器清潔,然對茶體則言"炙茶""候湯"。現代茶學證實,首泡水溫80℃以上、時長10秒內,可激活茶中芳香物質而不損有效成分。緊壓茶如餅、沱者,更需溫潤舒展,此即蔡襄【茶錄】"鈔茶先注湯調令極勻"之遺法。

四、茶垢養壺謬
積垢非養器,實乃戕壺也。李時珍【本草綱目】明言:"積垢日久,傷人脾胃"。茶垢乃茶多酚氧化聚合物,混雜重金屬離子。紫砂雖具雙氣孔結構,然隔夜茶湯滋生細菌,反塞孔隙。古人養壺,貴在"每事訖即淨拭",此見【陽羨茗壺系】所載時大彬之法。今人以茶垢為寶,猶執朽木為梁,豈不謬哉?

胃弱者飲茶要訣
【黃帝內經】云:"胃喜潤惡燥"。胃弱之人,當避空腹飲茶、忌濃釅新焙。陳存仁【飲茶健康學】載:
1. 擇茶:以紅茶、熟普、老白茶為佳,其茶多酚氧化充分
2. 技法:茶水比1:50,沸水晾至80℃沖泡
3. 時辰:巳時(9-11時)飲茶,順應脾胃經氣運行
4. 佐配:佐以茯苓、山藥等健脾之品

茶道本養生,訛傳卻損真。願諸君執科學之炬,照傳統之路,方得飲茶真趣。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