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260|回復: 0

[汉风汉茗] 胃不好的人不能喝茶?这些谣言你还当真?

[複製鏈接]
汉风汉茗 發表於 2018-2-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不知不觉,与茶相伴又是一年,无论是『柴米油盐酱醋茶』还是『茶余饭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里一定少不了茶,但却不一定真的了解它。


对于茶的『恐慌感』,不仅出现在新茶客身上,他们因为经验不足,对很多茶都望而却步;也会出现在老茶客身上,因为喝的茶越多,希望对茶的认知也越深。


真真假假的喝茶谣言,让我们用科学的知识再回味一下吧!


1

泡茶时的冲出来泡沫,

是因为茶很脏或有农残

假的!

在茶艺表演中,在日常泡茶中,我们习惯于刮沫,主要还是因为『潜意识』的原因,感觉有沫就是脏,其实那层泡沫不但无害,反而对人体有益,是产生于茶叶中的茶皂素


茶叶中所含茶皂素极少,所以对茶叶的色香味没有影响。经科学家证实,茶皂素还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等作用。在古代这白沫被视为一种精华,杜育诗云:『焕如积雪,晔若春敷』。

1d0e357c605a6cfcab0d459fcd707830.jpg


2

喝茶『回甘』是因为苦尽甘来

假的!

喝茶『回甘』是因为其本身就含有糖或氨基酸,只不过舌头对苦味更敏感,先尝到苦味物质,再品尝到甜味『苦尽甘来』是个家喻户晓的成语,似乎这甜就是因苦而生,但是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3

喝茶前『洗』了一下,

茶水里的精华都没了

假的!

茶圈里流行这样一个说法『头道水、二道茶,三道四道是精华』。第一道茶过热水,快速出汤,可以清洗附着在茶叶表面的杂质;第二道茶,稍微浸泡一下再出汤,让干茶在水中舒展,尤其是紧压型的茶叶。也可以根据茶叶的形散程度决定『洗』一道还是两道。


舒展开的茶干,冲泡时更容易使茶汁浸出,也更快地感觉到茶香。有部分爱茶者更愿意称之为『醒茶』、『润茶』或『温茶』,可以提升喝茶的感官体验。

acff0a7a69cbf021433a946252cf6e5c.jpg


4

茶具不需要洗干净,

留下一些剩茶既留味也养壶

假的!

不及时清理茶具,会产生茶垢附着于器具内壁。茶垢是由于茶叶中的茶多酚在空气中发生氧化反应而产生的。首先,茶垢留在器具上,只会越来越难清洗,影响茶具原有的色泽亮度。


其次,茶垢随着饮茶进入身体,与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结合,生成难溶的沉淀物,还会阻碍营养的吸收。


剩茶更不能留在壶里,隔夜的茶汤容易产生贬变质味。变质味渗进壶体,不但不能帮助养壶,更是对紫砂壶的一种破坏,用这种方式养出的壶喝茶,对身体有害。


5

茶宠会变色是因为有毒物质

不一定!

现在市面上流行起会变色的茶宠,热水冲淋下去,会变得五颜六色,冷却之后又回到原来的颜色。这其实是因为茶宠的表面涂满了一种感温变色的树脂在烧制好的茶宠上涂上一层遇热就会发生颜色变化的变色材料,也能达到变色的效果。


变色茶宠用来把玩没问题,但喝茶时最好不要淋茶水到变色茶宠上。茶宠表面的变色材料淋上茶水后,遇高温发生反应,容易产生对人体有危害的毒素。

0cca37ea4666f6d8aa74054211d83710.jpg


6

绿茶越新鲜越好

不一定的!

很多茶友都会追求绿茶的新鲜,但是太『新』的茶喝着未必就是好的。不宜饮用的新茶是指摘下不足一月的茶,因茶叶存放时间太短,多酚类、醇类、醛类含量较多,对人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易诱发胃病。如果长时间饮新茶可出现腹痛、腹胀等现象。


同时新茶中还含有活性较强的茶多酚、咖啡因等,过量饮新茶会使神经系统高度兴奋,可产生四肢无力、冷汗淋漓和失眠等『茶醉』现象。所以新茶要少喝,绿茶也不宜天天喝。


7

绿茶磨成粉就是抹茶

假的!

抹茶与绿茶最大的区别在于抹茶树在采摘前必须搭设棚架,通过覆盖遮荫改变光照强度、光质、温度等环境因素,影响抹茶香气品质的形成。再将覆盖过的茶叶采摘,经低温干燥、蒸汽蒸青,石磨碾磨等工艺,制作成抹茶粉


所以即使都属于绿茶类,但种植与制作工艺还是有差别,不能单纯地说绿茶磨成粉即是抹茶粉。

06a7091882d00c49a54c5eca91438d78.jpg


8

胃不好的人,不能喝茶

分情况!

首先,喝茶可以补充水分,人体水分充足了,粘膜分泌的黏液才会充足,粘膜上皮才能得到比较好的保护。


其次,茶汤中有咖啡因,会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短暂的兴奋作用,从而促进胃液的分泌和胃肠蠕动,帮助消化,所以人们说『喝茶消食』。但如果胃中没有食物时,过多的胃酸势必会刺激胃粘膜,产生烧灼或刺痛的不适感。所以,避免空腹饮茶,还是应该要注意的。


9

喝隔夜茶会致癌

假的!

隔夜茶的变化主要在于茶多酚被氧化形成了更多的色素,于是茶汤看起来颜色更深了,同时有些风味物质,比如氨基酸被氧化,失去了鲜味。如果没有外来的微生物污染,那就是安全的。


但放了一夜的茶水,虽本质不会变差,但免不了受到灰尘或其他微生物的污染,从而影响茶水的品质,使喝茶人的健康也受到威胁。所以喝茶还是新鲜的好,隔夜茶能不喝就不喝。

0968ae65477f8b500e195ace2a839eed.jpg


因为谣言,错过了一款好茶,还失去了对茶的信任。喝茶修身养性,茶对你好,你可别辜负了它的好意,还误会了它。


用科学的知识去解释人们对喝茶的误会,是每个茶人应尽的责任。真真假假的谣言藏匿在日常的茶生活里,多喝茶,多学茶,才能喝好茶。


唐亢宛 發表於 2025-7-17 23:03 | 顯示全部樓層
《辟茶饮之讹——兼论脾胃虚者饮茶之道》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兴于唐而盛于宋。今人饮茶,或重其味,或慕其道,然坊间讹传不绝,尤以"胃弱禁茶"之说最谬。余不揣固陋,试为诸君剖辨。

一、茶沫非秽,实乃精华
茶沫之辩,陆羽《茶经》早有明训:"沫饽,汤之华也"。今人以沫为农残秽物,岂不知此乃茶皂素之效。茶皂素者,三萜类化合物也,抗菌消炎之功已为现代医学所证。杜育"焕如积雪"之喻,正得其神。若因浮沫弃茶,犹弃珠玉于尘土,岂不惜哉?

二、回甘之妙,不在苦尽
世人多谓"苦尽甘来",此说未窥堂奥。茶中氨基酸、可溶性糖与茶多酚共存,然舌蕾感苦敏于甘甜。初饮时茶多酚暂掩甜味,待其化后,氨基酸鲜爽自显。此非苦中生甘,实乃味觉暂蔽之理。若以陈年普洱验之,更见其甘先于苦,可破此讹。

三、醒茶之道,非损精华
"头道弃茶"之说,当辨其理。紧压之茶,初泡确可涤尘,然散茶精华多在首冲。宋徽宗《大观茶论》言"涤芽惟洁",重在去尘而非弃汤。今人以秒计"醒茶",恰合古法"温润泡"之要,使茶性焕发而不损真味。

四、茶垢养壶,实为藏污
紫砂吸香之说,肇始明季。然茶垢积久,非但不能"养壶",反使茶具滞塞。茶多酚氧化成垢,与重金属结合,久饮恐伤脾胃。古人云"器洁为要",李渔《闲情偶寄》特重茶器"日新"之理,今人当效之。

五、脾胃虚者饮茶要诀
今论"胃弱禁茶"之讹:
1. 择茶有方:脾胃虚寒者宜饮红茶、熟普,其性温润;绿茶、新白茶性凉,可佐姜枣调和。
2. 烹茶得法:浓茶伤胃,当以淡为贵。《茶疏》云"茶注宜小不宜大",控制投茶量。
3. 饮时有序:空腹不饮,申时最宜。李时珍《本草纲目》载"茶能降火,惟饮少则宜"。

茶道本真,贵在明理。昔皎然禅师谓"一饮涤昏寐,再饮清我神",饮茶之要,首在知性。今人若能破讹传而循茶理,则无论脾胃强弱,皆可得茶之真味矣。

(全文798字)
一席事 發表於 2025-7-29 07:58 | 顯示全部樓層
《茶饮养生辨讹录》

茶之为饮,发乎神农,兴于唐而盛于宋。今人饮茶,常有讹传,今择其要者四端,以《茶经》《本草》为本,参以现代科学,为诸君剖辨。

一、茶沫秽浊辨
茶沫非浊物,实乃茶皂素也。陆羽《茶经》"五之煮"载:"沫饽,汤之华也",古人以"积雪""春敷"喻其洁。现代科学证实,茶皂素具抗菌之效,其分子结构颇似人参皂苷。然唐宋煎茶尚沫,明清瀹茶刮沫,此乃饮法流变所致,非关洁秽。

二、回甘机理考
"苦尽甘来"之说,未得茶性三昧。茶中游离氨基酸(尤以茶氨酸为最)与可溶性糖类,遇舌面味蕾即生甘鲜。而咖啡碱、茶多酚之苦涩先发,盖因味觉受体对其更敏。明代许次纾《茶疏》言"味若龙泓,清馥隽永",正谓此理。今之生化研究显示,茶汤中鲜甜物质分子量小,析出较缓,故有先苦后甘之序。

三、醒茶真义释
"洗茶"之说粗鄙,"醒茶"方合茶道。宋徽宗《大观茶论》云:"涤芽惟洁,濯器惟净",古人重茶器清洁,然对茶体则言"炙茶""候汤"。现代茶学证实,首泡水温80℃以上、时长10秒内,可激活茶中芳香物质而不损有效成分。紧压茶如饼、沱者,更需温润舒展,此即蔡襄《茶录》"钞茶先注汤调令极匀"之遗法。

四、茶垢养壶谬
积垢非养器,实乃戕壶也。李时珍《本草纲目》明言:"积垢日久,伤人脾胃"。茶垢乃茶多酚氧化聚合物,混杂重金属离子。紫砂虽具双气孔结构,然隔夜茶汤滋生细菌,反塞孔隙。古人养壶,贵在"每事讫即净拭",此见《阳羡茗壶系》所载时大彬之法。今人以茶垢为宝,犹执朽木为梁,岂不谬哉?

胃弱者饮茶要诀
《黄帝内经》云:"胃喜润恶燥"。胃弱之人,当避空腹饮茶、忌浓酽新焙。陈存仁《饮茶健康学》载:
1. 择茶:以红茶、熟普、老白茶为佳,其茶多酚氧化充分
2. 技法:茶水比1:50,沸水晾至80℃冲泡
3. 时辰:巳时(9-11时)饮茶,顺应脾胃经气运行
4. 佐配:佐以茯苓、山药等健脾之品

茶道本养生,讹传却损真。愿诸君执科学之炬,照传统之路,方得饮茶真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