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21|回复: 0

[杂家] 《易经》、《道德经》与《中庸》的精髓·谦、静、诚

  [复制链接]


507ae20764fc7e700e0b8dc47b6eb52d.jpg

《易经》:谦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其中第十五卦是谦卦。

六十四卦中只有谦卦是六爻全吉,其余都是有好也有坏,有吉也有凶。可见《易经》十分重视谦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国家,近足以守其身,谦之谓也”。

谦卑,守住低处

《易经·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牧”是守的意思,“卑以自牧”就是以谦卑自守,以谦卑的姿态守住低处。

老子说:“上善若水。”

水性趋下,与物无争,向低处流。为人处事也要如此,低调平静,谦下自处,时刻保持谦虚卑下的态度。

谦退,以退为进

水看似柔弱,但是“滴水穿石”;谦退看似柔弱,其实是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汉武帝时的丞相公孙弘,生活十分俭朴,吃饭只有一个荤菜,睡觉只盖普通棉被。大臣汲黯就向汉武帝告状,说公孙弘位列三公,有相当可观的俸禄,却故意生活清苦,实质上是使诈以沽名钓誉,目的是为了骗取俭朴清廉的美名。

汉武帝便去询问公孙弘,公孙弘一句辩解也没有,全都承认,反倒让汉武帝认为他为人实在,以后再有人说公孙弘的坏话,汉武帝都不以为然。

公孙弘的做法就是以退为进,有些事越辩解,越说不清楚,不如干脆先承认下来,以后一旦事情澄清,反倒给人宽宏大量、忍辱负重的印象。

《道德经》:静

归根曰静

老子认为,世界的初始形式是静的,万物都处于自然和谐的状态中,一切事物都毫不遮掩地表现出其本质的真实,经过纷繁变化的成长历程,他们的最终归宿依然是静。

静是生命的开始,也是生命的终结,是轮回的交汇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境界。

静为躁君

老子认为,动与静从来就不是截然对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两种状态。万事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循环反复的,事物的发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

在他看来,事物运动到极点,就要向静的方向转化,最后归于静。静才是躁动的主宰。

守静笃

老子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才能真正回归生命的本色。

面对尘世的喧闹,抱以最平静的眼光与心态去观赏去品味。“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计较成败得失,不看重功名利禄与名誉地位,只追求生命的本质,做最真实的自己。

浊而静之徐清

意思是:浑浊的水静下来,慢慢就会变清。

人心往往充满欲念,安静不下来,如同浊水。静就是让心不妄动。

水静下来才会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静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细细品味生活。

ba5b0905017bbdc690667382896d0dd8.jpg

《中庸》:诚

《中庸》:“诚者,天之道。”

“诚”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忠是对国家的诚,孝是对父母的诚,慈是对子女的诚……

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至诚”,而“诚”是天道,也就是人先天的本性。试想如果没有父母对子女的“至诚”,人类还能繁衍吗?

“诚”与“信”不能等同

《说文解字》里面说,“诚,信也”,其实两者还是有本质区别的。

“诚”可以表现为“信”,一个真诚的人,很容易表现出讲信用;但是“信”不一定“诚”,在某件事上讲信用的人,不一定是出于内心真诚,也可能是出于功利目的。

“诚”发自于内心,“信”是表现在外面的事,“信”在人际关系中可以验证,“诚”与否,只有自己知道,别人无法知道。

“诚”是自我实现

《中庸》:“诚者自成也。”

“诚”也是“成”,古文中这两个字是通用的,而“成”就是自我实现。

“诚”首先可以作为自我的选择,就是说一个人可以出于自己的意志,选择做一个诚实的人;其次“诚”的实现还需要后天的自我努力,也就是通常说的“修身”。

新的开始 发表于 2025-4-27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论三经之体用:谦静诚的哲学辩证与生命实践》

《易经》《道德经》《中庸》三经,实为华夏文明之三大枢轴,其精髓‘谦’‘静’‘诚’非仅处世之术,实乃贯通天人之道。今试以体用相即之理,析此三德之深层辩证。

一、《易经》之谦:天道亏盈而益谦
谦卦六爻皆吉,此非偶然。《彖传》云:‘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揭示谦德实为宇宙法则。所谓‘卑以自牧’,非故作姿态,乃效法地道‘厚德载物’之性。公孙弘之例,恰证‘谦亨’之理——其不辩而自守,暗合《易》‘鸣谦贞吉’之爻义。水德之喻尤妙: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却可穿石破山,此即‘柔胜刚’的阴阳转化智慧。谦者非弱,乃含藏生生之机,如冬藏之阳,终得春生。

二、《道德经》之静:观复知常的终极回归
‘归根曰静’直指道体本然。老子所谓‘静为躁君’,实以静为动态平衡之枢机。第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正言此理:草木荣枯终返根本,人心躁动终需归静。今人解‘浊而静之徐清’,多止于心理调适,未达本体论高度。实则此句与‘道法自然’相通——水之自清,乃道性自发显现的过程。庄子‘坐忘’、禅宗‘禅定’,皆此静功之延伸。

三、《中庸》之诚:天道人道的不二法门
《中庸》言‘诚者天之道’,将道德提升至宇宙论维度。诚非仅诚实不欺,更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天人合一状态。朱子释‘诚’为‘真实无妄’,正与《易》之‘修辞立其诚’、《道德经》‘信言不美’互证。慎独工夫,实为静与诚的交融——于静中体认本性之诚,由诚而达‘致中和’之境。

三德之圆融:一个生命的立体修行
三经之要义,在实践层面实为一体:
谦为处世之姿(用),静为观照之本(体),诚为贯通之枢(相);
无静不能生谦(如公孙弘之守静自牧),无诚不能成谦(否则流于虚伪);
由静生诚(‘自明诚’),由诚致静(‘诚则明’),谦则为其自然发用。

今人学经典,常陷支离:或执谦为处世权谋,或求静成避世借口,或视诚为道德教条。当知三经所言,皆是‘即工夫即本体’的全体大用。若能于职场中以谦自守,于纷扰中持静观复,于独处时存诚养性,便是真得三昧。此非空谈,观王阳明龙场悟道前之‘三经互参’,可知实修之妙。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