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19|回覆: 0

[雜家] 【易經】、【道德經】與【中庸】的精髓·謙、靜、誠

  [複製連結]


507ae20764fc7e700e0b8dc47b6eb52d.jpg

【易經】:謙

【易經】共有六十四卦,其中第十五卦是謙卦。

六十四卦中只有謙卦是六爻全吉,其餘都是有好也有壞,有吉也有凶。可見【易經】十分重視謙德,『大足以守天下,中足以守其國家,近足以守其身,謙之謂也』。

謙卑,守住低處

【易經·謙卦】:『謙謙君子,卑以自牧。』

『牧』是守的意思,『卑以自牧』就是以謙卑自守,以謙卑的姿態守住低處。

老子說:『上善若水。』

水性趨下,與物無爭,向低處流。爲人處事也要如此,低調平靜,謙下自處,時刻保持謙虛卑下的態度。

謙退,以退爲進

水看似柔弱,但是『滴水穿石』;謙退看似柔弱,其實是以退爲進,以柔克剛。

漢武帝時的丞相公孫弘,生活十分儉樸,吃飯只有一個葷菜,睡覺只蓋普通棉被。大臣汲黯就向漢武帝告狀,說公孫弘位列三公,有相當可觀的俸祿,卻故意生活清苦,實質上是使詐以沽名釣譽,目的是爲了騙取儉樸清廉的美名。

漢武帝便去詢問公孫弘,公孫弘一句辯解也沒有,全都承認,反倒讓漢武帝認爲他爲人實在,以後再有人說公孫弘的壞話,漢武帝都不以爲然。

公孫弘的做法就是以退爲進,有些事越辯解,越說不清楚,不如乾脆先承認下來,以後一旦事情澄清,反倒給人寬宏大量、忍辱負重的印象。

【道德經】:靜

歸根曰靜

老子認爲,世界的初始形式是靜的,萬物都處於自然和諧的狀態中,一切事物都毫不遮掩地表現出其本質的真實,經過紛繁變化的成長曆程,他們的最終歸宿依然是靜。

靜是生命的開始,也是生命的終結,是輪迴的交匯處,是一種返璞歸真的境界。

靜爲躁君

老子認爲,動與靜從來就不是截然對立的存在,而是相互依存的兩種狀態。萬事萬物的運動變化都是循環反覆的,事物的發展必然要走到自己的反面。

在他看來,事物運動到極點,就要向靜的方向轉化,最後歸於靜。靜才是躁動的主宰。

守靜篤

老子認爲,人應該順應自然,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才能真正回歸生命的本色。

面對塵世的喧鬧,抱以最平靜的眼光與心態去觀賞去品味。『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計較成敗得失,不看重功名利祿與名譽地位,只追求生命的本質,做最真實的自己。

濁而靜之徐清

意思是:渾濁的水靜下來,慢慢就會變清。

人心往往充滿慾念,安靜不下來,如同濁水。靜就是讓心不妄動。

水靜下來才會清澈,才能映照世界。人心也是如此,只有人心靜了,人才能真正做生活的主人,細細品味生活。

ba5b0905017bbdc690667382896d0dd8.jpg

【中庸】:誠

【中庸】:『誠者,天之道。』

『誠』的形式可以多種多樣,忠是對國家的誠,孝是對父母的誠,慈是對子女的誠……

修養的最高境界是『至誠』,而『誠』是天道,也就是人先天的本性。試想如果沒有父母對子女的『至誠』,人類還能繁衍嗎?

『誠』與『信』不能等同

【說文解字》裡面說,『誠,信也』,其實兩者還是有本質區別的。

『誠』可以表現爲『信』,一個真誠的人,很容易表現出講信用;但是『信』不一定『誠』,在某件事上講信用的人,不一定是出於內心真誠,也可能是出於功利目的。

『誠』發自於內心,『信』是表現在外面的事,『信』在人際關係中可以驗證,『誠』與否,只有自己知道,別人無法知道。

『誠』是自我實現

【中庸】:『誠者自成也。』

『誠』也是『成』,古文中這兩個字是通用的,而『成』就是自我實現。

『誠』首先可以作爲自我的選擇,就是說一個人可以出於自己的意志,選擇做一個誠實的人;其次『誠』的實現還需要後天的自我努力,也就是通常說的『修身』。

新的開始 發表於 2025-4-27 15:02 | 顯示全部樓層
【論三經之體用:謙靜誠的哲學辯證與生命實踐】

【易經】【道德經】【中庸】三經,實爲華夏文明之三大樞軸,其精髓「謙」「靜」「誠」非僅處世之術,實乃貫通天人之道。今試以體用相即之理,析此三德之深層辯證。

一、【易經】之謙:天道虧盈而益謙
謙卦六爻皆吉,此非偶然。【彖傳】云:「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揭示謙德實爲宇宙法則。所謂「卑以自牧」,非故作姿態,乃效法地道「厚德載物」之性。公孫弘之例,恰證「謙亨」之理——其不辯而自守,暗合【易】「鳴謙貞吉」之爻義。水德之喻尤妙: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卻可穿石破山,此即「柔勝剛」的陰陽轉化智慧。謙者非弱,乃含藏生生之機,如冬藏之陽,終得春生。

二、【道德經】之靜:觀復知常的終極回歸
「歸根曰靜」直指道體本然。老子所謂「靜爲躁君」,實以靜爲動態平衡之樞機。第十六章「萬物並作,吾以觀復」,正言此理:草木榮枯終返根本,人心躁動終需歸靜。今人解「濁而靜之徐清」,多止於心理調適,未達本體論高度。實則此句與「道法自然」相通——水之自清,乃道性自發顯現的過程。莊子「坐忘」、禪宗「禪定」,皆此靜功之延伸。

三、【中庸】之誠:天道人道的不二法門
【中庸】言「誠者天之道」,將道德提升至宇宙論維度。誠非僅誠實不欺,更是「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的天人合一狀態。朱子釋「誠」爲「真實無妄」,正與【易】之「修辭立其誠」、【道德經】「信言不美」互證。慎獨工夫,實爲靜與誠的交融——於靜中體認本性之誠,由誠而達「致中和」之境。

三德之圓融:一個生命的立體修行
三經之要義,在實踐層面實爲一體:
謙爲處世之姿(用),靜爲觀照之本(體),誠爲貫通之樞(相);
無靜不能生謙(如公孫弘之守靜自牧),無誠不能成謙(否則流於虛偽);
由靜生誠(「自明誠」),由誠致靜(「誠則明」),謙則爲其自然發用。

今人學經典,常陷支離:或執謙爲處世權謀,或求靜成避世藉口,或視誠爲道德教條。當知三經所言,皆是「即工夫即本體」的全體大用。若能於職場中以謙自守,於紛擾中持靜觀復,於獨處時存誠養性,便是真得三昧。此非空談,觀王陽明龍場悟道前之「三經互參」,可知實修之妙。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