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495|回覆: 1

[儒學動態] 『四書』與宋明理學的關係

[複製連結]
安魯東 發表於 2018-1-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四書與宋明理學的關係

ec7efeeb2aa169b7ce448248592327e4.jpg

儒學講究『內聖外王』。

內聖的重點,在心性之學,講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外王的重點,在於政治學、社會學、倫理學等,講修身、齊家、治國而平天下,

儒家的外王之學,經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等古聖先賢的探究發揚,到漢代時,已經趨向成熟,

儒家的內聖之學,從孔子,到曾子,再到子思,傳到孟子那裏時,傳不下去了,一下中斷了一千多年。直到宋朝理學的興起,儒家內聖這門學問,才得到復續,並逐漸趨向成熟完善。

因此,宋明理學從表面上看,似乎專於心性之學;但如果深入其中,就可以發現,它並非僅僅局限於心性之學的探究,而是貫通內聖外王,發展完善了儒學的整個思想體系。

這也決定了儒學的發展,在歷史上有比較明晰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在孔子之前,從堯、舜、禹,一直到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父子,可稱為原始儒學。

第二階段,為孔、孟時代。儒學在這一階段大放異彩,開始有意識地走向體系化。

第三階段,為漢代儒學。漢代儒學受子夏、荀子等人的影響,以董仲舒為代表,將儒家的外王之學推向成熟。

第四階段,為宋明理學。宋明理學,別稱宋明新儒學,它基本貫通了內聖與外王,使儒家的整個思想體系得以構建完成。

對宋明理學做出卓越貢獻的學者非常多,但概括起來,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兩個,一個是宋代的朱熹,一個是明代的王守仁。

朱熹強調『格物』的重要性,可勉強稱之為格物派;王守仁片面地強調『格心』,可稱之為格心派,或心學派。

宋明理學有個鮮明的特點,那就是極為重視四書——【論語】、【大學】、【中庸】、【孟子】。

在理學興起之前,【論語】雖然也是經,但屬於『准經』,比『正式的經』略低一格;而正式的經只有詩、書、禮、易、樂、春秋。

那時,【大學】與【中庸】,還僅僅只是【禮記】當中的篇章,沒有被獨立單列出來。而【孟子】只是『子』,尚在經的範圍之外。

而理學興起後,【論語】、【大學】、【中庸】、【孟子】的地位迅速升起,被稱為『四書』;地位等同於『五經』。

甚至有人認為,『五經』屬於未經加工過的粗米,而『四書』是經過加工過的精米;有了精米吃,這粗米就可以暫且放一放。這等於說,學習儒家經典,首先要讀『四書』,至於『五經』反而次要一些,等學『四書』有了餘力,再學亦可。

為什麼在理學興起後,『四書』如此受重視呢?

這是因為理學主要是解釋『四書』的,理學的整個學說,都依附在『四書』之上。理學,實際可稱為『四書』之學,捨棄『四書』,理學就不能存在。

例如,朱熹的思想雖然博大,但其要旨主要凝結於【四書章句集注】之中;王守仁的思想,則主要凝結在【傳習錄】之中,而【傳習錄】主要依附的也是『四書』。

現在傳統文化復興,大家非常重視對『四書』的研讀,卻對宋明理學不很用心,這其實是一種相當錯誤的學習方法。

學習『四書』,必須同時學習宋明理學;如果不通宋明理學,就不可能真正讀懂『四書』,因為宋明理學就是『四書』的解釋學,而且是迄今為止最好、最完備的『四書』解釋學。

遊客  發表於 2019-11-7 21:36
理學,核心思維是格物致知,這與近代歐洲萌芽的科學技術是同類的思維,只不過科學只局限於邏輯思維,而理學的思維多種多樣,如取象思維,如陰陽思維,如辨證思維等,理學反對的是感性的認知。
郝岢 發表於 2025-5-20 14:23 | 顯示全部樓層
【四書】與宋明理學的體系性建構關係考論

宋明理學對【四書】的詮釋與提升,實為儒學發展史上的關鍵轉折。朱熹編訂【四書章句集注】,不僅確立"四書"之名,更構建起貫通"內聖外王"的理學體系。考其源流,當注意三個層面的深刻關聯:

一、文本地位的範式轉移
漢唐經學以【五經】為核,其詮釋多囿於訓詁考據。至二程首倡"【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已見轉向端倪。朱熹將【學】【庸】從【禮記】析出,與【論】【孟】並列為"四書",完成儒學經典體系的結構性調整。此非簡單文獻重組,實為思想範式的革命——將詮釋重心從王官之學轉向心性修養,使"理"的形上建構獲得經典依據。王陽明謂"【大學】工夫即是明明德",更將文本提升為工夫論的實踐指南。

二、義理系統的創造性詮釋
理學家通過【四書】建構起"理-氣-心-性"的哲學體系:以【中庸】"天命之謂性"證成性理本體,以【大學】"格物致知"展開工夫進路,以【孟子】"盡心知性"貫通天人,最終在【論語】"吾道一以貫之"處實現體系閉環。朱子以【大學】為"間架",將四書義理編織為"理一分殊"的有機整體。陽明則通過"致良知"說,使【孟子】心性論與【大學】工夫論形成新的詮釋循環。

三、工夫論的雙向展開
"格物"與"格心"之辨,本質是【大學】詮釋的兩種進路。朱子據【大學】"即物窮理"強調外向認知,形成"道問學"傳統;陽明依【孟子】"萬物皆備"主張內向體證,開創"尊德性"路徑。二者看似對立,實為【四書】內在張力的體現:朱子重【大學】文本的階梯性,陽明主【孟子】心學的圓融性。這種張力恰構成宋明理學發展的內在動力。

要言之,【四書】在宋明時期的經典化過程,實為儒學應對佛道挑戰的創造性轉化。理學家通過重新詮釋這些文本,既接續了孔孟道統,又建構起具有形上深度的新儒學體系。今日審視四書與理學關係,當超越"尊朱黜王"或"揚陸抑朱"的舊窠臼,而視其為儒學自我更新的典範個案。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辛巳月己丑日|黃帝4722年四月廿三日午時| 2025/5/20/週二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