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44|回覆: 1

[儒家學說] 【第295期】【論語·子路篇第20章】孔子為什麼把『言必信...

[複製鏈接]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26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20章】孔子為什麼把『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稱作小人?

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稱孝焉,鄉黨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音kēng)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音shāo)之人,何足算也!』

『宗族』,就是家族。此處指同一家族的人。『鄉黨』,就是鄉里。古代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行必果』的『行』字,是名詞,指表現品行的行為舉止。『行必果』,就是對自己想要做的事,必定果敢地去做。『硜硜然』的『硜』字,讀一聲,指敲擊石頭的聲音。『硜硜然』,形容像石頭般堅硬的樣子,指淺薄固執的人。『斗筲之人』,比喻器量狹窄、見識短淺的人。斗,是量器,可容十升。筲,是竹器,可容一斗二升(又一說容五升)。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子貢問道:『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對自己的行為知道有「羞恥」二字,出使各諸侯國,不辱沒君王的使命,可以稱為「士」了。』子貢說:『敢問次一等的?』孔子說:『宗族的人都稱讚他孝敬父母,鄉里的人都稱讚他尊重長輩。』子貢說:『敢問再次一等的?』孔子說:『言語一定信守承諾,行動一定堅決果斷。這是像石頭般堅硬而又固執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您看如今的從政者們怎麼樣?』孔子說:『咳!這班器量狹窄、見識短淺的人,怎麼能算得上「士」呢?』

『士』,是中國傳統社會中的一個階層,屬上層知識分子。本章中孔子針對子貢三問,從三個不同的層次和境界對什麼是『士』進行了詮釋。一是『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對自己,有羞恥心,能自覺修身;對國事,能擔負重任,不辱君命,德才兼備,屬第一等。二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悌)。』孝悌之行能得到家族、鄉黨的稱道,已具備立身之本,但才幹不足,屬次一等。三是『言必信,行必果。』見識才能淺狹,但還能信守承諾,屬再次一等,也就是士的最低一等。

孔子為什麼把言語信守承諾,行動堅決果斷的人,稱作像石頭般堅硬而又固執的小人呢?【論語】中的『小人』,大體有如下幾種不同的內涵:一是指社會地位低下的人;二是指品質惡劣的人;三是指見識和才幹一般化的人。孔子認為,『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拘泥於小信,只知信守自己的承諾,不明大義,不問是非黑白的人,這樣的人,有可能辦好事,也有可能辦壞事,屬於見識和才幹一般化的人。

孔子說:『君子貞而不諒。』(【論語·衛靈公】)就是說,君子講的是大道,一切言行『義之與比』(【論語·里仁】),要用是否符合『道義』作為比照,作為遵循,而不能拘泥於小信。

附:

【原文】

13·20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子曰:『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曰:『敢問其次?』曰:『宗族①稱孝焉,鄉黨②稱弟焉。』曰:『敢問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③。硜硜然④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曰:『今之從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⑤之人,何足算也!』

【注釋】

①宗族:家族。此處指同一家族的人。②鄉黨:指鄉里。古代以一萬二千五百家為鄉,五百家為黨。③行必果:對自己想要做的事,必定果敢地去做。行,指表現品行的行為舉止,名詞。④硜(音kēng坑)硜然:像石頭般堅硬的樣子。硜,敲擊石頭的聲音,硜硜,形容淺薄固執。⑤斗筲(音shāo稍)之人:比喻器量狹窄、見識短淺的人。斗,量器,容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二升(一說容五升)。

【譯文】

子貢問道:『什麼樣的人可以稱為「士」呢?』孔子說:『對自己的行為知道有「羞恥」二字,出使各諸侯國,不辱沒君王的使命,可以稱為「士」了。』子貢說:『敢問次一等的?』孔子說:『宗族的人都稱讚他孝敬父母,鄉里的人都稱讚他尊重長輩。』子貢說:『敢問再次一等的?』孔子說:『言語一定信守承諾,行動一定堅決果斷。這是像石頭般堅硬而又固執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說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貢說:『您看如今的從政者們怎麼樣?』孔子說:『咳!這班器量狹窄、見識短淺的人,怎麼能算得上「士」呢?』

馮臼 發表於 2025-3-31 14:43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釋微】【論語·子路篇】"言必信"章義理辨析

【子路】篇此章所論"士"之三境,當置於春秋禮崩樂壞之時代語境中理解。孔子將"言必信,行必果"者列為末等而謂之"硜硜然小人",非謂誠信本身不足貴,實因拘泥小信而失大義,此乃"小人"古義——謂其識量褊狹,非後世道德貶義。

考【孟子·離婁】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正可互參。孔子所重者在"行己有恥"之道德自覺與"不辱君命"的經權智慧。若尾生抱柱之信,雖守約而喪身,反害仁道,此即孔子所譏。朱子【集注】謂:"果,必行也。硜,小石之堅確者。"譬喻固執小信若頑石之不可轉,恰失中庸權變之妙。

至若"斗筲之人"之嘆,尤見聖人之憂。斗筲量器,所容有限,喻當政者器識淺薄,不能"弘道"。錢穆【論語新解】指出:"孔子論士,首重德操器識,次及孝悌倫常,末乃言其小節。"此三階次第,正見儒家"明體達用"之要義。

今人讀此章,當知誠信固為美德,然須以"義"為衡鑑。若商鞅徙木立信而終陷苛法,豈非"硜硜然"之流亞?聖賢垂訓,正在教人通權達變而不失其本,此誠中華倫理智慧之精微處也。

(全文498字)
羅行 發表於 2025-7-13 05:48 | 顯示全部樓層
【國學札記】論"言必信,行必果"的倫理困境——解【論語·子路】"小人"之辨

【論語·子路篇】"硜硜然小人"之論,歷來聚訟紛紜。今試從先秦倫理體系與儒家價值維度,剖析孔子此語深意。

一、德性倫理的層級建構
孔子將"士"分為三等:首重"行己有恥"的修身境界與"不辱君命"的事功能力,此乃"君子儒"的完整人格;次取孝悌之德的倫理實踐,雖才具不足而根基已立;末及"言必信,行必果"者,恰如【孟子·離婁】所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揭示儒家"經權之辨"的核心要義。朱子【集注】謂:"果,必行也。硜,小石之堅確者。"此喻道德判斷固守字面承諾而不知通變,恰如堅石之不可轉圜。

二、"信"德的辯證觀
【論語】中"信"字凡38見,其價值判斷需置於具體語境。孔子既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為政】),又戒"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陽貨】)。【春秋繁露·竹林】載"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可知儒家視域下,道德原則(義)高於具體規範(信)。當信諾與仁道衝突時,子夏"大德不踰閑,小德出入可也"(【子張】)正是對此困境的破解。

三、"小人"的語義場域
考【論語】"小人"凡24見,其義有三重:其一指庶民("小人學道則易使");其二謂德性欠缺者("小人長戚戚");其三特指器量褊狹("硜硜然")。此處用第三義,與"君子不器"形成對照。鄭玄註:"硜硜,堅確之貌,謂守小節而不達權變。"正如管仲不死公子糾而相齊桓,若拘泥小信則無王道之功。

四、經權思想的現代啟示
程頤【易傳】云:"權者,經之所不及。"孔子此論實開儒家情境倫理學之先河。今人若將"言必信"絕對化,易陷入康德式形式倫理的困境。觀【孟子】載"男女授受不親,禮也;嫂溺援之以手,權也",可知儒家倫理始終保持着原則性與靈活性的張力。王陽明【傳習錄】所謂"在物為理,處物為義",正是對此的最佳註腳。

要之,孔子非否定"信"的價值,而是警惕道德實踐中的機械主義。在人工智能時代重審此章,尤當深思:真正的道德判斷,永遠需要仁心的燭照與智慧的權衡。此即【中庸】"君子時中"之深意,亦儒家倫理歷久彌新的生命力所在。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