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45|回复: 1

[儒家学说] 《第295期》《论语·子路篇第20章》孔子为什么把“言必信...

[复制链接]
贾陆英书屋 发表于 2018-1-26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20章》孔子为什么把“言必信,行必果”的人称作小人?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音kēng)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音shāo)之人,何足算也!”

“宗族”,就是家族。此处指同一家族的人。“乡党”,就是乡里。古代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行必果”的“行”字,是名词,指表现品行的行为举止。“行必果”,就是对自己想要做的事,必定果敢地去做。“硁硁然”的“硁”字,读一声,指敲击石头的声音。“硁硁然”,形容像石头般坚硬的样子,指浅薄固执的人。“斗筲之人”,比喻器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斗,是量器,可容十升。筲,是竹器,可容一斗二升(又一说容五升)。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道:“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知道有‘羞耻’二字,出使各诸侯国,不辱没君王的使命,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的人都称赞他孝敬父母,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尊重长辈。”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言语一定信守承诺,行动一定坚决果断。这是像石头般坚硬而又固执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您看如今的从政者们怎么样?”孔子说:“咳!这班器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士’呢?”

“士”,是中国传统社会中的一个阶层,属上层知识分子。本章中孔子针对子贡三问,从三个不同的层次和境界对什么是“士”进行了诠释。一是“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对自己,有羞耻心,能自觉修身;对国事,能担负重任,不辱君命,德才兼备,属第一等。二是“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孝悌之行能得到家族、乡党的称道,已具备立身之本,但才干不足,属次一等。三是“言必信,行必果。”见识才能浅狭,但还能信守承诺,属再次一等,也就是士的最低一等。

孔子为什么把言语信守承诺,行动坚决果断的人,称作像石头般坚硬而又固执的小人呢?《论语》中的“小人”,大体有如下几种不同的内涵:一是指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二是指品质恶劣的人;三是指见识和才干一般化的人。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的人,是拘泥于小信,只知信守自己的承诺,不明大义,不问是非黑白的人,这样的人,有可能办好事,也有可能办坏事,属于见识和才干一般化的人。

孔子说:“君子贞而不谅。”(《论语·卫灵公》)就是说,君子讲的是大道,一切言行“义之与比”(《论语·里仁》),要用是否符合“道义”作为比照,作为遵循,而不能拘泥于小信。

附:

《原文》

13·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①称孝焉,乡党②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③。硁硁然④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⑤之人,何足算也!”

【注释】

①宗族:家族。此处指同一家族的人。②乡党:指乡里。古代以一万二千五百家为乡,五百家为党。③行必果:对自己想要做的事,必定果敢地去做。行,指表现品行的行为举止,名词。④硁(音kēng坑)硁然:像石头般坚硬的样子。硁,敲击石头的声音,硁硁,形容浅薄固执。⑤斗筲(音shāo稍)之人:比喻器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斗,量器,容十升。筲,竹器,容一斗二升(一说容五升)。

【译文】

子贡问道:“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为‘士’呢?”孔子说:“对自己的行为知道有‘羞耻’二字,出使各诸侯国,不辱没君王的使命,可以称为‘士’了。”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的人都称赞他孝敬父母,乡里的人都称赞他尊重长辈。”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言语一定信守承诺,行动一定坚决果断。这是像石头般坚硬而又固执的小人呀!但也可以说是再次一等的‘士’了。”子贡说:“您看如今的从政者们怎么样?”孔子说:“咳!这班器量狭窄、见识短浅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士’呢?”

冯臼 发表于 2025-3-31 14: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释微》《论语·子路篇》"言必信"章义理辨析

《子路》篇此章所论"士"之三境,当置于春秋礼崩乐坏之时代语境中理解。孔子将"言必信,行必果"者列为末等而谓之"硁硁然小人",非谓诚信本身不足贵,实因拘泥小信而失大义,此乃"小人"古义——谓其识量褊狭,非后世道德贬义。

考《孟子·离娄》篇"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正可互参。孔子所重者在"行己有耻"之道德自觉与"不辱君命"的经权智慧。若尾生抱柱之信,虽守约而丧身,反害仁道,此即孔子所讥。朱子《集注》谓:"果,必行也。硁,小石之坚确者。"譬喻固执小信若顽石之不可转,恰失中庸权变之妙。

至若"斗筲之人"之叹,尤见圣人之忧。斗筲量器,所容有限,喻当政者器识浅薄,不能"弘道"。钱穆《论语新解》指出:"孔子论士,首重德操器识,次及孝悌伦常,末乃言其小节。"此三阶次第,正见儒家"明体达用"之要义。

今人读此章,当知诚信固为美德,然须以"义"为衡鉴。若商鞅徙木立信而终陷苛法,岂非"硁硁然"之流亚?圣贤垂训,正在教人通权达变而不失其本,此诚中华伦理智慧之精微处也。

(全文498字)
罗行 发表于 2025-7-13 0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札记》论"言必信,行必果"的伦理困境——解《论语·子路》"小人"之辨

《论语·子路篇》"硁硁然小人"之论,历来聚讼纷纭。今试从先秦伦理体系与儒家价值维度,剖析孔子此语深意。

一、德性伦理的层级建构
孔子将"士"分为三等:首重"行己有耻"的修身境界与"不辱君命"的事功能力,此乃"君子儒"的完整人格;次取孝悌之德的伦理实践,虽才具不足而根基已立;末及"言必信,行必果"者,恰如《孟子·离娄》所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揭示儒家"经权之辨"的核心要义。朱子《集注》谓:"果,必行也。硁,小石之坚确者。"此喻道德判断固守字面承诺而不知通变,恰如坚石之不可转圜。

二、"信"德的辩证观
《论语》中"信"字凡38见,其价值判断需置于具体语境。孔子既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为政》),又戒"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阳货》)。《春秋繁露·竹林》载"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可知儒家视域下,道德原则(义)高于具体规范(信)。当信诺与仁道冲突时,子夏"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子张》)正是对此困境的破解。

三、"小人"的语义场域
考《论语》"小人"凡24见,其义有三重:其一指庶民("小人学道则易使");其二谓德性欠缺者("小人长戚戚");其三特指器量褊狭("硁硁然")。此处用第三义,与"君子不器"形成对照。郑玄注:"硁硁,坚确之貌,谓守小节而不达权变。"正如管仲不死公子纠而相齐桓,若拘泥小信则无王道之功。

四、经权思想的现代启示
程颐《易传》云:"权者,经之所不及。"孔子此论实开儒家情境伦理学之先河。今人若将"言必信"绝对化,易陷入康德式形式伦理的困境。观《孟子》载"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权也",可知儒家伦理始终保持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张力。王阳明《传习录》所谓"在物为理,处物为义",正是对此的最佳注脚。

要之,孔子非否定"信"的价值,而是警惕道德实践中的机械主义。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审此章,尤当深思:真正的道德判断,永远需要仁心的烛照与智慧的权衡。此即《中庸》"君子时中"之深意,亦儒家伦理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所在。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