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71|回覆: 0

[訓詁學] 【每日一字】潔·立身清白 不惹塵埃

[複製連結]


1aff570ac28206f22e3e65294d3e1646.png

  元末明初畫家倪瓚,擅長山水畫,畫風簡約疏淡,是明清畫家追逐的對象。他還非常愛乾淨,【明史】上就給他留下一筆:『爲人有潔癖,盥濯不離手。』說倪瓚不是一般的愛乾淨,他簡直有潔癖,自己用的文房四寶,隨時要擦洗,院子裡的梧桐樹,也要每天擦洗乾淨,有客人來家裡做客,等客人離開,還要把地面給沖洗乾淨。

0837f0b6eeaedeb890d1b1402a79ef7d.jpg


  愛清潔是人之常情。古人會在上巳節結伴出門奔赴水邊,或者沐浴清潔,或者持草潔身。【後漢書】中對此這樣說:『官民皆潔於東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爲大潔。』認爲在這個時候清潔自己,能夠洗濯去垢、驅除不祥、祛病消災。【說文解字】言『潔(潔),瀞也』,瀞就是淨,意思是無垢穢,沒有什麼髒東西。潔的本義就是乾淨、清潔。

73517207fe6d28579c11668c2cb3c4b3.png


  『道真信可娛,清潔存精神。』精神,也應當是清潔的。許由和巢父,一個隱於箕山之下,一個寢於樹巢之上,而對於精神之潔的追求卻是相似的。許由因堯召其爲九州長、不欲聞之而洗耳於潁水濱,此時恰好巢父牽牛而過,牛渴欲飲水,見到許由洗耳便問什麼情況,許由回答之後,巢父並沒有對其表示讚賞,反而認爲他是沽名釣譽,在這兒洗耳反而把下游的水污染了,如果自己的牛喝了便是污了自己的牛。

3aac59bf02f432563e5656a52c0eb981.jpg


  一座山,一條河,一頭牛,兩個人。一個爲潔而洗耳,一個嫌棄其污了水而轉身去上游。這種現在想來不可思議之事,卻在史書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成爲志行高潔的代表。古人古事好像都離我們很遠,遠到我們都不願意相信這些事情的真實性,然而這些事又印在我們心上,不斷提醒我們曾有人對精神的追求是如此高潔。這種追求,種下了我們文明對於潔的看重。

52491849b18e20666a5f07ab8d163dcd.jpg


  高潔古人操,素懷夙所仰。古人也好,今人也罷,對高潔之士總是抱著嚮往與仰慕。就好像左思寫『被褐出閶闔,高步追許由。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不但要去那高高的山崗上,抖落一身世俗的污垢,還要去那長長的河流旁,滌盪雙腳世俗的塵污。他在表示對許由景仰的同時,也透露出自己俯視千古的豪邁與雄健,保持著自己的高潔情操。

14f42fd9220a0b89eb2ac7cbdd22fdce.jpg


  對潔的看重與追求,也使得古人對於一切潔的事物,都滿懷歡喜,並用事物的潔,來比擬或暗喻自身的『潔』。白雲之孤潔,是『清風相引去更遠,皎潔孤高奈爾何。』蓮花之幽潔,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就連蟬飲清露也化作了高潔的象徵,『無人信高潔,誰爲表予心。』還有月之皎潔、雪之冰潔……如此種種,都化爲強大的人格力量,或是孤高清白、潔身自好,或是不同流合污、心向清潔,或是不慕名利、不求富貴,一一留存在人們的心中。

d056dfe3b3d1d3f977eb2dc41793f49c.jpg


  源清而流潔。東漢王符的【潛夫論】中說『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潔白,恬淡無爲,化之本也』,認爲這四者是改變社會風氣、弘揚社會正氣的根本所在。對大眾而言是如此,對爲官者而言更是如此。廉潔一詞,幾乎可以說是刻在了爲官者的身上,自古以來便是爲官者必備的美德。

1fdbcd6de03da85bb1738ef5c3f6a059.jpg


  何爲廉潔?不貪財貨,立身清白,是爲廉潔;秉公辦事,不徇私情,亦是廉潔;清白做人,乾淨做事,更是廉潔。廉潔是爲官者的道德追求,也是爲官者的行動自覺。古人云:『求祿求祿,清白不濁。清白尚可,貪污殺我。』爲官者求取俸祿本無錯,但是要講究清白不濁,不取不受,不貪不污,潔己奉公,清廉公正。

ae684888110593127518fd22aa7c393b.jpg


  從身體的乾淨清潔,聯想到精神的乾淨清潔;從外物的潔白無瑕,聯想到品德的潔白無瑕。潔之一字,就逐漸容納了操守清白、品行純正與道德高尚的內涵。而這些,恰恰是古人關於人生於世該如何活、如何立的觀點。古人從不羞於表達自己對潔的嚮往,也不怯於展現對潔的追求。潔,似乎不近人情,其實卻最近人心。(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43b4f510bf3ac4e2aac067d2537c9756.png
700ab12e326a01937d9036ed3a073992.jpg
ea4302136d4ad6a9a1e71eadf1fb5141.jpg
fa49956b1b4463bb3794ec1d039b7cc1.jpg
4a0b887a4921a9bbd16a01dad0929036.jpg
9b8959396f1fae5bcf1ee70bfedb959b.jpg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6-28 05:36 | 顯示全部樓層
【釋"潔":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身心滌盪之道】

"潔"字從水從絜,本作"潔",許慎【說文解字】訓爲"瀞也",段玉裁注曰:"瀞者,明也。澄而後明,故曰瀞。"此一字之解,實含三重境界:形骸之潔、心性之潔、精神之潔,三者遞進,構成中國士人立身處世之根本。

倪瓚之潔癖,非止於形骸。【雲林遺事】載其"洗桐"典故,實爲文人雅士對物我關係的特殊詮釋。梧桐在【莊子·秋水】中本爲鳳鳥所棲之高潔象徵,倪瓚日命童子拭洗,表面是去其塵垢,深層乃是以物觀心,借外物之潔淨喻內心之澄明。這種將日常生活儀式化的行爲,恰是宋明理學"格物致知"思想在藝術生活中的體現。其畫作疏淡簡遠,正是內心潔淨之外化,所謂"畫格即人格"是也。

上巳祓禊之俗,可追溯至【周禮·春官】"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漢代鄭玄注曰:"拂除不祥,釁浴謂以香薰草藥沐浴。"此俗表面是祛除身體污穢,實則暗含天人感應思想。【禮記·玉藻】云"君子居恆當戶,寢恆東首,沐稷而靧粱",將清潔儀式與道德修養直接關聯。王安石【上巳聞苑中樂聲】詩云:"洗濯形骸除穢惡,盪搖心志得清明",正是此意。

許由洗耳、巢父飲牛之典,見於皇甫謐【高士傳】,其深層意義在於構建了中國隱逸文化的道德範式。【莊子·逍遙遊】載堯讓天下於許由,許由曰:"予無所用天下爲",此"無用"之辯,實開後世"潔身自好"思想之先河。值得注意的是巢父的反應,其"恐污吾牛口"之語,看似矯情,實則是將清潔意識推向極致——不僅拒絕世俗污染,更要阻斷一切可能的污染途徑。這種近乎偏執的潔淨觀,在魏晉時期發展爲"清談"風尚,成爲士人對抗污濁現實的武器。

左思"振衣千仞岡,濯足萬里流"之句,化用【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的意象。這種將身體清潔與精神超拔相結合的表述,形成中國文學特有的"滌盪"母題。王維【青溪】"我心素已閒,清川澹如此",蘇軾【赤壁賦】"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爲聲,目遇之而成色",皆延續此一傳統,將外在潔淨與內在逍遙合而爲一。

今人論"潔",多止於表面衛生,罕及精神層面。然觀傳統文化中"潔"之真義,實爲貫通形上形下的生命哲學。從【周易】"齋戒以神明其德"到朱熹"存天理,滅人慾",中國哲人始終將潔淨視爲修身根本。當代社會物質豐盈而精神浮躁,或許正需重拾這種"澄懷觀道"的潔淨智慧,在汲汲營營的現代生活中,保持一方心靈的淨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癸未月丁丑日|黃帝4722年六月十三日戌時|(小暑) 2025/7/7/週一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