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11|回復: 0

[講古] 大秦帝國的滅亡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青禾田讲古 發表於 2018-6-7 10: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那麼,趙高這麼胡作非為,他就不怕將秦朝江山徹底敗光後,自己也無路可走嗎?

趙高還真不怎麼擔心這件事。因為他有後手。

按照趙高的理解,自己如果能順利的當上這個全天下的皇帝當然更好,即使不能,因為天下人怨恨的是秦國,所以即使自己將秦國的江山糟蹋的再厲害,對於天下人來說,自己也是有功無過。到時候,大不了將其他各諸侯國的土地還給那些國家,自己只要原來秦國的地盤,而且自己也可以不當皇帝,只是舒舒服服的當個國王也是不錯。

7354b7cd30744c71e90937ea9056ffdc.jpg

趙高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

在扶立子嬰的時候,趙高就已經宣佈,『秦故王國,始皇君天下,故稱帝。今六國複自立,秦地益小,乃以空名為帝,不可。宜為王如故,便。』意思就是,秦國本來只是個諸侯國,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天下,所以才稱為皇帝。現在六國重新建立,秦國的地盤越來越小,再這樣頂著個空殼稱皇帝,已經不合適了,應該和過去一樣,稱王就好了。

所以說,子嬰即位的時候,稱號已經改回為『秦王』了。

另外,趙高還派人秘密聯繫楚國攻秦的人馬,以主動殺盡秦國宗室為條件,換取楚國的支持,支持自己做關中王,『趙高乃與楚約,滅秦宗室而王關中。』

至於趙高是和哪一位楚將聯繫的?當然是劉邦。因為,此時的劉邦大軍,已經到達武關地區,而項羽的人馬,還距離咸陽地區非常遙遠。

正因為趙高有如此後手,自己的生命和榮華富貴都有了保障,所以才敢於如此肆無忌憚的胡作非為。至於這些保障靠譜不靠譜,恐怕只有天知道了。反正歷史上大量的將自己的國家禍害的滅亡的傢伙,最終都沒得到什麼好下場。

天作孽,猶可恕,自作孽,不可活。

464ac495e2916c55c54dbc1ee8141bc5.jpg

趙高更悲慘的是,都沒活到去驗證這個保障靠不靠譜的時間,就死了。因為趙高小看了那個被他扶立起來的傀儡,子嬰。

在逼死秦二世胡亥之後,趙高用平民的喪葬禮節將胡亥草草埋葬,然後讓子嬰先齋戒,再去秦國皇室宗廟祭拜祖先,完成儀式後,子嬰就是秦國的國王了。

按照禮儀規定,子嬰需要齋戒五天。就是在這個時間裡,子嬰設計好了計畫,準備先下手為強,殺死趙高。

到了五天頭上,趙高派人來催促子嬰動身,前去宗廟祭祖。子嬰推說身體有病,不能前往。

趙高的使者催促了好幾趟,子嬰就是不動身。

趙高著急了,也沒有多想,主要是沒把子嬰放在眼裡,大大咧咧的就親自來找子嬰了。見面之後,還拿腔拿調的批評子嬰:『這麼重要的國家大事,作為秦王的您怎麼能因為身體不舒服就不去呢?這可不行啊。』

子嬰根本不和趙高廢話,沖著手下早就做好準備的宦官韓談一使眼色,韓談大步上前,手起一刀,將趙高斬殺當場。

這位縱橫秦國朝堂無敵手的大丞相,站著的秦國皇帝趙高,就這樣,死了。

隨後子嬰召集秦國群臣進宮,歷數了趙高的罪孽,夷趙高三族。

一年之前,趙高就是這樣對待自己那位曾經的盟友李斯,現在,報應到自己頭上了。

趙高死後,咸陽城歡聲雷動。

1cc4547557ae0afea4c5f144bec9056c.jpg

但是趙高雖死,秦國的滅亡還在眼前,對於子嬰來說,如何解決諸侯攻秦的軍隊,還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關隘。但是,不管怎麼難,也不能束手待斃啊。

於是子嬰組織起咸陽城中,最後殘餘的秦軍將領和士兵,準備抵擋一下進攻到附近的劉邦軍隊,萬一贏了呢,自己不就有機會將大秦的江山延續下去了嗎?

秦朝內部的混亂,對於劉邦來說,當然是好消息。劉邦的人馬,一直是在高歌猛進,雄偉的武關,也沒能擋住劉邦的腳步。劉邦採用張良的計策,先派酈食其遊說武關守將投降,又趁武關守將舉棋不定、猶豫不決而無心防守之時,派兵偷襲,輕鬆奪取武關。

當劉邦的軍隊進攻到藍田的時候,遇上了子嬰派來的秦軍的最後防護力量。但是這些拼湊而成、毫無士氣的秦軍,也不是劉邦大軍的對手,被張良略施小計,就大敗潰逃,絲毫沒有阻擋住劉邦前進的腳步。

至此,秦朝失去了所有的抵抗能力。在劉邦面前的,是已經完全敞開的,通向秦國都城咸陽的大門,再無阻礙。

6696d6d4c4bc730ff47fe34784f8e151.jpg

即位僅僅四十六天的秦王子嬰也明白大勢已去,在西元前207年10月,『系頸以組,白馬素車,奉天子璽符,降軹(zhǐ)道旁』,就是在自己的脖子上搭上絲帶,表示捆起來的意思,然後駕著由白馬拉的沒有任何裝飾的車子出城,手裡捧著天子的印璽、兵符等物,從軹道前往劉邦軍中,向劉邦投降了。

到此,秦朝徹底滅亡。這個強大的大秦帝國,這個秦始皇希望萬世永存的帝國,從西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到西元前207年滅亡,僅僅存在了15年的時間。

凤杰 發表於 2025-6-28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赵高之谋与秦祚倾覆:一个权臣的政治误判》

赵高之谋,实为秦末政治乱局中最具典型性的权臣心态写照。细究其行事逻辑,可发现三个致命误判:

其一,对"去帝号"政治意义的错估。赵高所谓"秦地益小,乃以空名为帝"之论,实未解帝制本质。始皇"海内为郡县"的制度改革,已使诸侯分封制成为历史陈迹。赵高强令子婴复称秦王,非但不能缓解矛盾,反使秦廷丧失政治正统性。此正如《吕氏春秋·慎势》所言:"权钧则不能相使,势等则不能相并",帝国体制与王国体制根本无法兼容。

其二,对楚汉势力的战略误判。赵高私通刘邦以求关中王之位,显系不识时务。当时刘邦已怀"大丈夫当如此"之志(《史记·高祖本纪》),岂会容阉宦裂土称王?且楚汉相争之势已成,作为秦廷核心执政者,赵高竟幻想在两大新兴势力间投机取利,此乃典型的"厝火积薪"之危。

其三,对子婴政治能量的轻视。子婴能在五日斋戒期内密谋除奸,足见其"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政治智慧(《孙子兵法·九地》)。赵高以"指鹿为马"之威凌驾朝堂多年,终因轻视对手而丧命,恰印证《韩非子·亡征》"轻嫡庶、杀大臣、重赋敛者,可亡也"的预言。

赵高之败,根本在于其政治思维的碎片化。他将帝国存亡简化为个人进退的算术题,却不懂"国之所以兴者,农战也"(《商君书·农战》)的治国真谛。当其毁坏秦制根基时,实际上已自断退路。子婴诛赵高后月余即降刘邦,恰恰证明:权术可以暂时得势,但无法维系政权。这段历史警示后人:任何将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的政治投机,终将难逃"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第七十三章)的历史审判。
明月圆缺 發表於 2025-7-9 04:5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赵高之谋略与秦祚倾覆的内在逻辑》

赵高之谋,实为乱臣贼子之典型。其所以肆无忌惮,盖因有三重算计:其一,欲效吕不韦奇货可居之故智,以废立为常事;其二,妄图以地缘政治为筹码,与诸侯暗通款曲;其三,错估子婴之能,以为可永执权柄。此三者,皆显其智术之浅薄与格局之狭隘。

考赵高"还地称王"之策,实为倒行逆施。《尚书·泰誓》云:"商罪贯盈,天命诛之。"赵高不悟秦政之失在暴虐,反欲裂土分疆,此乃不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之王道根本。其密约刘邦之事,更见其不谙《春秋》"夷夏之辨"大义。太史公言"赵高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二世",已道破其进退失据之境。

子婴斋戒五日,实为韬光养晦。《周易·明夷卦》曰:"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子婴深得此中三昧。赵高之死,非死于子婴之智,实死于其自身"亢龙有悔"之势。《道德经》有言:"强梁者不得其死",赵高之谓也。

至若赵高所谓"后手",不过是权奸末路之妄想。孔子曰:"德不配位,必有灾殃。"赵高以阉宦之身,行伊霍之事,其败也忽焉。观其结局,恰应《诗经》"天命靡常"之诫,亦证《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理。

秦之速亡,表面在赵高乱政,实则根在商君之法"遗礼义,弃仁恩"的积弊。贾谊《过秦论》谓"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可谓洞见。赵高之谋,不过是加速了这个必然的历史进程。故论者当知:权术可逞一时之快,而王道方为长治久安之本。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