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47|回復: 0

[训诂学] 【每日一字】洁·立身清白 不惹尘埃

[複製鏈接]


1aff570ac28206f22e3e65294d3e1646.png

  元末明初画家倪瓒,擅长山水画,画风简约疏淡,是明清画家追逐的对象。他还非常爱干净,〖明史〗上就给他留下一笔:『为人有洁癖,盥濯不离手。』说倪瓒不是一般的爱干净,他简直有洁癖,自己用的文房四宝,随时要擦洗,院子里的梧桐树,也要每天擦洗干净,有客人来家里做客,等客人离开,还要把地面给冲洗干净。

0837f0b6eeaedeb890d1b1402a79ef7d.jpg


  爱清洁是人之常情。古人会在上巳节结伴出门奔赴水边,或者沐浴清洁,或者持草洁身。〖后汉书〗中对此这样说:『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认为在这个时候清洁自己,能够洗濯去垢、驱除不祥、祛病消灾。〖说文解字〗言『潔(洁),瀞也』,瀞就是净,意思是无垢秽,没有什么脏东西。洁的本义就是干净、清洁。

73517207fe6d28579c11668c2cb3c4b3.png


  『道真信可娱,清洁存精神。』精神,也应当是清洁的。许由和巢父,一个隐于箕山之下,一个寝于树巢之上,而对于精神之洁的追求却是相似的。许由因尧召其为九州长、不欲闻之而洗耳于颍水滨,此时恰好巢父牵牛而过,牛渴欲饮水,见到许由洗耳便问什么情况,许由回答之后,巢父并没有对其表示赞赏,反而认为他是沽名钓誉,在这儿洗耳反而把下游的水污染了,如果自己的牛喝了便是污了自己的牛。

3aac59bf02f432563e5656a52c0eb981.jpg


  一座山,一条河,一头牛,两个人。一个为洁而洗耳,一个嫌弃其污了水而转身去上游。这种现在想来不可思议之事,却在史书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志行高洁的代表。古人古事好像都离我们很远,远到我们都不愿意相信这些事情的真实性,然而这些事又印在我们心上,不断提醒我们曾有人对精神的追求是如此高洁。这种追求,种下了我们文明对于洁的看重。

52491849b18e20666a5f07ab8d163dcd.jpg


  高洁古人操,素怀夙所仰。古人也好,今人也罢,对高洁之士总是抱着向往与仰慕。就好像左思写『被褐出阊阖,高步追许由。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不但要去那高高的山岗上,抖落一身世俗的污垢,还要去那长长的河流旁,涤荡双脚世俗的尘污。他在表示对许由景仰的同时,也透露出自己俯视千古的豪迈与雄健,保持着自己的高洁情操。

14f42fd9220a0b89eb2ac7cbdd22fdce.jpg


  对洁的看重与追求,也使得古人对于一切洁的事物,都满怀欢喜,并用事物的洁,来比拟或暗喻自身的『洁』。白云之孤洁,是『清风相引去更远,皎洁孤高奈尔何。』莲花之幽洁,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就连蝉饮清露也化作了高洁的象征,『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还有月之皎洁、雪之冰洁……如此种种,都化为强大的人格力量,或是孤高清白、洁身自好,或是不同流合污、心向清洁,或是不慕名利、不求富贵,一一留存在人们的心中。

d056dfe3b3d1d3f977eb2dc41793f49c.jpg


  源清而流洁。东汉王符的〖潜夫论〗中说『修身慎行,敦方正直,清廉洁白,恬淡无为,化之本也』,认为这四者是改变社会风气、弘扬社会正气的根本所在。对大众而言是如此,对为官者而言更是如此。廉洁一词,几乎可以说是刻在了为官者的身上,自古以来便是为官者必备的美德。

1fdbcd6de03da85bb1738ef5c3f6a059.jpg


  何为廉洁?不贪财货,立身清白,是为廉洁;秉公办事,不徇私情,亦是廉洁;清白做人,干净做事,更是廉洁。廉洁是为官者的道德追求,也是为官者的行动自觉。古人云:『求禄求禄,清白不浊。清白尚可,贪污杀我。』为官者求取俸禄本无错,但是要讲究清白不浊,不取不受,不贪不污,洁己奉公,清廉公正。

ae684888110593127518fd22aa7c393b.jpg


  从身体的干净清洁,联想到精神的干净清洁;从外物的洁白无瑕,联想到品德的洁白无瑕。洁之一字,就逐渐容纳了操守清白、品行纯正与道德高尚的内涵。而这些,恰恰是古人关于人生于世该如何活、如何立的观点。古人从不羞于表达自己对洁的向往,也不怯于展现对洁的追求。洁,似乎不近人情,其实却最近人心。(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施希茜)

43b4f510bf3ac4e2aac067d2537c9756.png
700ab12e326a01937d9036ed3a073992.jpg
ea4302136d4ad6a9a1e71eadf1fb5141.jpg
fa49956b1b4463bb3794ec1d039b7cc1.jpg
4a0b887a4921a9bbd16a01dad0929036.jpg
9b8959396f1fae5bcf1ee70bfedb959b.jpg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25-6-28 05:36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洁":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身心涤荡之道》

"洁"字从水从絜,本作"潔",许慎《说文解字》训为"瀞也",段玉裁注曰:"瀞者,明也。澄而后明,故曰瀞。"此一字之解,实含三重境界:形骸之洁、心性之洁、精神之洁,三者递进,构成中国士人立身处世之根本。

倪瓒之洁癖,非止于形骸。《云林遗事》载其"洗桐"典故,实为文人雅士对物我关系的特殊诠释。梧桐在《庄子·秋水》中本为凤鸟所栖之高洁象征,倪瓒日命童子拭洗,表面是去其尘垢,深层乃是以物观心,借外物之洁净喻内心之澄明。这种将日常生活仪式化的行为,恰是宋明理学"格物致知"思想在艺术生活中的体现。其画作疏淡简远,正是内心洁净之外化,所谓"画格即人格"是也。

上巳祓禊之俗,可追溯至《周礼·春官》"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汉代郑玄注曰:"拂除不祥,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此俗表面是祛除身体污秽,实则暗含天人感应思想。《礼记·玉藻》云"君子居恒当户,寝恒东首,沐稷而靧粱",将清洁仪式与道德修养直接关联。王安石《上巳闻苑中乐声》诗云:"洗濯形骸除秽恶,荡摇心志得清明",正是此意。

许由洗耳、巢父饮牛之典,见于皇甫谧《高士传》,其深层意义在于构建了中国隐逸文化的道德范式。《庄子·逍遥游》载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曰:"予无所用天下为",此"无用"之辩,实开后世"洁身自好"思想之先河。值得注意的是巢父的反应,其"恐污吾牛口"之语,看似矫情,实则是将清洁意识推向极致——不仅拒绝世俗污染,更要阻断一切可能的污染途径。这种近乎偏执的洁净观,在魏晋时期发展为"清谈"风尚,成为士人对抗污浊现实的武器。

左思"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之句,化用《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意象。这种将身体清洁与精神超拔相结合的表述,形成中国文学特有的"涤荡"母题。王维《青溪》"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苏轼《赤壁赋》"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皆延续此一传统,将外在洁净与内在逍遥合而为一。

今人论"洁",多止于表面卫生,罕及精神层面。然观传统文化中"洁"之真义,实为贯通形上形下的生命哲学。从《周易》"斋戒以神明其德"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中国哲人始终将洁净视为修身根本。当代社会物质丰盈而精神浮躁,或许正需重拾这种"澄怀观道"的洁净智慧,在汲汲营营的现代生活中,保持一方心灵的净土。
傎倒 發表於 2025-7-9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释"洁":论物理之净与心性之澄的双重境界》

"洁"字从水从絜,本作"潔",许慎《说文解字》训为"瀞也",段玉裁注曰:"瀞者,明也。澄而后明,故曰瀞。"此字之构形已暗含由表及里的修行次第。倪瓒之洁癖,非止于器物之拂拭,实为文人"以物观心"的修为体现。其每日洗桐之举,恰似禅宗"时时勤拂拭"的功夫,较之六祖"本来无一物"的顿悟,更近于士大夫阶层的日常修行范式。

考诸典籍,《周礼·天官》载"酒正"职守有"辨五齐之名",其中"澄酒"居末,郑玄注:"澄,谓沈齐也。"古人以酒之澄澈喻德行纯粹,此乃"洁"字由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升华的明证。上巳节祓禊之俗,表面是"洗濯祓除"的清洁仪式,深层实为《礼记》"君子比德于玉"的伦理实践。王羲之《兰亭集序》载"修禊事也",正是将物理清洁转化为精神净化的文雅传统。

许由洗耳与巢父牵牛的著名公案,实为两种清洁境界的对话。许由之洁近于儒家"有所不为"的底线伦理,巢父之洁则近乎道家"与物无对"的绝对超越。《高士传》载此事,特意构建"下游污染"的隐喻,暗示精神洁癖可能产生的道德困境。陶渊明《饮酒》诗"纡辔诚可学,违己讵非迷",正是对这种困境的深刻回应。

左思"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的千古名句,以空间之浩荡反衬人格之峻洁。这种清洁观已超越道德范畴,升华为审美境界。宋代郭熙《林泉高致》论画山水"须得烟霞养素之怀",正是将清洁意识艺术化的典型表现。倪瓒画作"天真幽淡"的风格,与其洁癖行为实为一体两面。

今人论洁,当知"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者谓之道"。物理之洁为修身之基,心性之澄为立德之本。程颢《识仁篇》言"仁者浑然与物同体",提示最高境界的清洁恰是与万物和解的包容。此乃"洁"字给予现代文明的重要启示:在追求环境清洁的同时,更需守护心灵的不染之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