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18|回覆: 0

[國學觀點] 為什麼要讓小朋友學習國學經典?

[複製鏈接]


中華文化綜羅百代,廣博精微,國學經典中蘊藏着中國五千年歷史中的智慧精髓。

國學經典不僅是中國悠久傳統文化的明證,也是每一個中國人的立身處世之本,更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傳統經典文化是中華文明傳承數千年的重要載體,內容博大精深,流傳的經典浩如煙海。

a47e5c8520c143e6f3d116225da23674.jpg

為什麼要讓小朋友學習國學經典?

小朋友學習國學經典的意義在於:傳統經典中承載的 『仁義忠恕孝悌禮信』的道德倫理觀,構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體系,對於我們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係,至今仍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通過學習,讓這些傳統美德根植於青少年幼小的心靈,提高他們的人文素養,孕育純樸的民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43add7bef72ca82d36765ab43f3d5da.jpg

孩子們從小接受這樣的薰陶,國學經典將在他們心裡埋下種子,隨着他們慢慢長大,會與他們形影相隨,對他們的一生都將產生積極影響。

56f076c50874a72afbe2b61b39b66850.jpg

如今,外來文化、網絡文化等所謂『流行文化』對孩子們的影響越來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養方面出現嚴重『營養不良』,還不同程度地表現出浮躁、自私、好逸惡勞等不良心態。讓他們在本國傳統文化的滋養中成長,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6580de8507d65e187e8260f595930132.jpg

優秀的古典經文意存高遠,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古典文化底蘊和優雅情懷。其中不僅有文學,還蘊涵着美學、哲學。用這些優秀的傳統文化資源充實孩子,就是給了孩子們一把開啟心智的鑰匙。

f98e00893f3ea98a9bfb58c9be45f374.jpg
袁侍占 發表於 2025-7-14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蒙學養正與國學經典之當代價值】

夫童蒙之學,始於養正。國學經典者,實為中華文明之根脈,其於幼學教化之功,猶膏雨之潤嘉禾,潛移默化而枝葉自茂。今試從三端論其要義:

一、立身之本:聖賢教化與人格奠基
【論語】言"弟子入則孝,出則悌",【弟子規】倡"首孝悌,次謹信",皆示人以人倫大端。朱子謂"小學是事,大學是理",孩童習誦【千字文】【三字經】,非徒記誦之工,實乃將"仁愛忠恕"之道化入血脈。如王陽明【訓蒙大意】所言:"誘之歌詩以發其志意,導之習禮以肅其威儀",經典誦讀正是以文化人、以文養氣之良方。

二、文化基因:母語思維與審美陶鑄
【聲律啟蒙】之音韻、【千家詩】之意境,皆漢語獨特審美之結晶。章太炎先生曾言:"小學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孩童熟讀"雲對雨,雪對風"的韻律,非特習得文字,更在無形中建構起漢語的意象思維。觀今網絡語言泛濫,正需以"落霞與孤鶩齊飛"的典雅、"青青子衿"的含蓄,培護母語感知之敏銳。

三、應對時弊:文化自覺與價值錨定
當全球化浪潮衝擊,經典恰如文化定盤針。張之洞【勸學篇】云:"世運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學。"【孟子】"富貴不能淫"之氣節,【禮記】"不食嗟來之食"之骨鯁,皆為抵禦功利主義之精神屏障。近世錢穆先生尤重"溫情與敬意",孩童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實為在物質時代樹精神坐標。

至若教授之法,當循"循序漸進""寓教於樂"之古訓。可效法古人"日誦千言"而不求甚解,待其年長自悟;更宜以琴棋書畫輔之,使六藝之教復現於今日。然需警惕食古不化,當如孔子"因材施教",使傳統智慧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

【易經】蒙卦曰:"蒙以養正,聖功也。"讓幼童親近經典,非為復古,實乃培養文化認同之根本大計。昔人云:"童子雕琢,必先雅制。"今日埋下經典種子,來日或可成就"為天地立心"之棟梁,此誠民族復興之深基也。
吳刑仟 發表於 2025-7-17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蒙學養正與國學經典教育之要義】
(依古禮頓首致意)

觀休竹客君所論少兒國學教育之旨,深契聖賢教化本義。今試以【禮記·學記】"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為綱,分疏三端要義,以證蒙學讀經之不可廢。

一、根脈所系:文化基因之傳承
朱子【童蒙須知】有云:"夫童蒙之學,始於衣服冠履,次及言語步趨。"此正與【周易·蒙卦】"蒙以養正,聖功也"相表里。國學經典非獨辭章之藝,實乃華夏文明之遺傳密碼。【三字經】【千字文】等蒙學要籍,以韻語形式承載天文地理、人倫綱常,恰似文化基因之雙螺旋結構。王應麟【困學紀聞】謂:"童而習之,如種之殖。"幼學階段記誦經典,猶若在精神血脈中植入文化抗體,可抗時下文化快餐之弊。

二、心性涵養:人格塑造之樞機
【論語·學而】首章揭櫫"孝悌為仁之本",此即國學教育之核心要義。陽明先生訓蒙篇示教,特重"歌詩習禮"二事,蓋因詩教可導和柔性情,禮教能立規矩準繩。今觀少兒讀【弟子規】"入則孝,出則悌",非為泥古不化,實乃通過行為儀軌之訓練,培育"恭敬之心"(【孟子·告子上】)。現代心理學研究證實,十三歲前之習慣養成可影響終身,與古人"少成若天性"(【漢書·賈誼傳】)之說暗合。

三、思維奠基:智慧體系之構建
章學誠【文史通義】言"六經皆史",國學經典實為多元思維之寶庫。【聲律啟蒙】之對偶訓練,暗合邏輯思維;【龍文鞭影】之典故串聯,啟迪聯想能力。更遑論【論語】之辯證思維、【孟子】之論辯智慧,皆可補益當代教育偏重工具理性之弊。猶記錢穆先生曾言:"讀【論語】未卒業而輟學,猶勝於不讀【論語】而畢業。"此語道破經典教育乃終身學習之基。

至若時人憂"復古守舊"之譏,當知馬一浮先生"六藝該攝一切學術"之論。國學教育絕非簡單復古,實乃通過經典詮釋實現"返本開新"。觀今日新加坡以【論語】治校、日本企業修習【孫子兵法】,可知經典智慧實具跨時空生命力。

(再拜謹白)
童蒙養正之時,正如春耕播穜;經典誦讀之聲,便是文明薪傳。倘能依【學記】"時教必有正業"之道,以科學方法導引誦讀,使孩子們在"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的薰陶中成長,則文化自信之生成,必如水到渠成矣。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