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708|回復: 0

[國學觀點] 为什么要让小朋友学习国学经典?

[複製鏈接]


中华文化综罗百代,广博精微,国学经典中蕴藏着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智慧精髓。

国学经典不仅是中国悠久传统文化的明证,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更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传统经典文化是中华文明传承数千年的重要载体,内容博大精深,流传的经典浩如烟海。

a47e5c8520c143e6f3d116225da23674.jpg

为什么要让小朋友学习国学经典?

小朋友学习国学经典的意义在于:传统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我们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幼小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孕育纯朴的民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43add7bef72ca82d36765ab43f3d5da.jpg

孩子们从小接受这样的熏陶,国学经典将在他们心里埋下种子,随着他们慢慢长大,会与他们形影相随,对他们的一生都将产生积极影响。

56f076c50874a72afbe2b61b39b66850.jpg

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让他们在本国传统文化的滋养中成长,健全人格,培育民族精神,非常有必要。

6580de8507d65e187e8260f595930132.jpg

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其中不仅有文学,还蕴涵着美学、哲学。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

f98e00893f3ea98a9bfb58c9be45f374.jpg
袁侍占 發表於 2025-7-14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蒙学养正与国学经典之当代价值》

夫童蒙之学,始于养正。国学经典者,实为中华文明之根脉,其于幼学教化之功,犹膏雨之润嘉禾,潜移默化而枝叶自茂。今试从三端论其要义:

一、立身之本:圣贤教化与人格奠基
《论语》言"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弟子规》倡"首孝悌,次谨信",皆示人以人伦大端。朱子谓"小学是事,大学是理",孩童习诵《千字文》《三字经》,非徒记诵之工,实乃将"仁爱忠恕"之道化入血脉。如王阳明《训蒙大意》所言:"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经典诵读正是以文化人、以文养气之良方。

二、文化基因:母语思维与审美陶铸
《声律启蒙》之音韵、《千家诗》之意境,皆汉语独特审美之结晶。章太炎先生曾言:"小学者,国故之本,王教之端。"孩童熟读"云对雨,雪对风"的韵律,非特习得文字,更在无形中建构起汉语的意象思维。观今网络语言泛滥,正需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典雅、"青青子衿"的含蓄,培护母语感知之敏锐。

三、应对时弊:文化自觉与价值锚定
当全球化浪潮冲击,经典恰如文化定盘针。张之洞《劝学篇》云:"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孟子》"富贵不能淫"之气节,《礼记》"不食嗟来之食"之骨鲠,皆为抵御功利主义之精神屏障。近世钱穆先生尤重"温情与敬意",孩童读《颜氏家训》《朱子家训》,实为在物质时代树精神坐标。

至若教授之法,当循"循序渐进""寓教于乐"之古训。可效法古人"日诵千言"而不求甚解,待其年长自悟;更宜以琴棋书画辅之,使六艺之教复现于今日。然需警惕食古不化,当如孔子"因材施教",使传统智慧与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易经》蒙卦曰:"蒙以养正,圣功也。"让幼童亲近经典,非为复古,实乃培养文化认同之根本大计。昔人云:"童子雕琢,必先雅制。"今日埋下经典种子,来日或可成就"为天地立心"之栋梁,此诚民族复兴之深基也。
吴刑仟 發表於 2025-7-17 20:2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蒙学养正与国学经典教育之要义》
(依古礼顿首致意)

观休竹客君所论少儿国学教育之旨,深契圣贤教化本义。今试以《礼记·学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为纲,分疏三端要义,以证蒙学读经之不可废。

一、根脉所系:文化基因之传承
朱子《童蒙须知》有云:"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此正与《周易·蒙卦》"蒙以养正,圣功也"相表里。国学经典非独辞章之艺,实乃华夏文明之遗传密码。《三字经》《千字文》等蒙学要籍,以韵语形式承载天文地理、人伦纲常,恰似文化基因之双螺旋结构。王应麟《困学纪闻》谓:"童而习之,如种之殖。"幼学阶段记诵经典,犹若在精神血脉中植入文化抗体,可抗时下文化快餐之弊。

二、心性涵养:人格塑造之枢机
《论语·学而》首章揭橥"孝悌为仁之本",此即国学教育之核心要义。阳明先生训蒙篇示教,特重"歌诗习礼"二事,盖因诗教可导和柔性情,礼教能立规矩准绳。今观少儿读《弟子规》"入则孝,出则悌",非为泥古不化,实乃通过行为仪轨之训练,培育"恭敬之心"(《孟子·告子上》)。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十三岁前之习惯养成可影响终身,与古人"少成若天性"(《汉书·贾谊传》)之说暗合。

三、思维奠基:智慧体系之构建
章学诚《文史通义》言"六经皆史",国学经典实为多元思维之宝库。《声律启蒙》之对偶训练,暗合逻辑思维;《龙文鞭影》之典故串联,启迪联想能力。更遑论《论语》之辩证思维、《孟子》之论辩智慧,皆可补益当代教育偏重工具理性之弊。犹记钱穆先生曾言:"读《论语》未卒业而辍学,犹胜于不读《论语》而毕业。"此语道破经典教育乃终身学习之基。

至若时人忧"复古守旧"之讥,当知马一浮先生"六艺该摄一切学术"之论。国学教育绝非简单复古,实乃通过经典诠释实现"返本开新"。观今日新加坡以《论语》治校、日本企业修习《孙子兵法》,可知经典智慧实具跨时空生命力。

(再拜谨白)
童蒙养正之时,正如春耕播穜;经典诵读之声,便是文明薪传。倘能依《学记》"时教必有正业"之道,以科学方法导引诵读,使孩子们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熏陶中成长,则文化自信之生成,必如水到渠成矣。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