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09|回覆: 0

[何新西方偽史考] 第十一次請教徐松岩·古希臘文化是宙斯定期輸送的嗎?

[複製鏈接]
生民無疆 發表於 2018-1-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d6631f599113224bada734afca869f3e.jpg

  正如徐教授所說,鄙人是以俗務謀生、業餘讀史的民科。近日是年底,俗務繁重,難以集中精力讀書拜師。今天好容易擠出一點時間,再向徐松岩教授求教一個問題。

  徐教授說:『西方的哲學、歷史學、經濟學、修辭學、文獻學、倫理學、政治學、法學、數學、物理學、醫學、地理學、生物學等知識學科,無一不是希臘人奠定的基礎。他們確立的一些原則,如史學擯棄情感、求真求實的原則,希波克拉底的醫德誓言等,仍然是當代從業者遵守的學科紀律。我們甚至可以說,現代西方人直面人生、熱愛生活的開朗性格和努力工作、盡情娛樂的風氣也始自古希臘。』(【人類文明的『軸心時代』――東西方的百家爭鳴時代及其成因】西南大學校報2007年4月10日第4版)

  按徐教授所說,除去一個『等』字,就有13個學科,是由古希臘建立起來的。我想,至少還應該有天文學(比如曆法)、文學(比如戲劇、詩歌)、音樂(比如諸多的音樂廳)、美術(比如雕塑)、建築學(比如各大神廟),也是由古希臘建立起來的。隨便一羅列,古希臘人就創建了18個學科。

  據此,古希臘對人類的貢獻之大,可以說是比天高、比海深了。

  眾所周知,古希臘的城邦,大多是小國寡民,雖然他們都是天生奇才,畢竟才三兩千人口,還要墾荒種地、養豬養雞、打漁摸蝦、打鐵開礦、打家劫舍、上陣殺敵,所以,開展這些偉大事業的千鈞重擔,主要落在偉大的雅典肩上了。事實確實如此,凡是經過古希臘常識科普的人都知道雅典有多麼偉大。

  這18個學科,都是十分專業的事情,普通人自然是幹不了----太高深,也干不起----太燒錢。只有靠政府養一幫專門的人士—官科--來干,也只能由具有神一般理財能力的雅典來干。

  比如,雅典有眾多的劇場,常年免費為雅典公民演戲。毫無疑問,雅典帝國一定養了一幫高水平的劇作家、音樂家、演員等等,以保證持續不斷地定期上演新戲,滿足雅典公民的文娛需求。這是毫不奇怪的,眾所周知,唐代宮廷便有專業的戲班子,據說,『梨園子弟』一詞、宋詞的『曲牌名』,都與此有關。

  又比如,古希臘人有驚人的地理知識,甚至知道大地是一個球體,準備找根棍子『翹起地球』。這一定是雅典帝國養了一大批天南地北的丈量大地,一大批人日以繼夜地計算數據、一大批人趕製羊皮撰寫【地理志】的結果。這是毫不奇怪的,眾所周知,古代中國曆朝歷代都設有名叫『職方』的專門機構,養了一批專業人員幹這活,所以,中國的二十四史,甚至超級古老的【尚書】中,都有詳細的【地理志】。

  雅典之文化昌盛如斯,那麼,雅典有多少官科呢?

  我想,這18個學科,每個學科至少得有100名專職的專業人士吧。有些學科,比如醫學,僅僅100人顯然是不夠的,總不能讓雅典公民跑幾百里山路去治病吧。所以,雅典至少擁有1800名『文明工作者』。

  考慮到雅典與周邊城邦的敵對關係,考慮到雅典的『國籍』和『公民權利』的法律,這1800名『文明工作者』必須也必定是雅典公民。

  那麼,這1800名『文明工作者』來自何方呢?

  據徐教授說:『我們可以對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的分布情況作出如下估計:在總共4.2萬公民中,居住在阿提卡鄉村的約2.8—3萬人,在海外領土上約有1萬人,他們基本上都是躬耕田畝的農業生產者。……伯里克利時代雅典公民中的無地者寥寥無幾,大約95%以上是以土地(連同上面的房產或地下礦產)為主要財產,以農業為主要謀生手段的』。

  根據徐教授這段話,我們得知,在雅典最輝煌的時期,雅典公民『基本上都是躬耕田畝的農業生產者』。徐教授的這個『基本上』的含義應該是指『大約95%以上』。也就是說,雅典公民中脫離農業、定居雅典城的人口,大約是:

  4.2萬人×(1﹣95%)﹦2100人

  按照徐教授的『雅典公民的分布情況作出如下估計』,也差不多:

  4.2萬﹣3萬(或者2.8萬)-1萬﹦2000(或4000)人

  顯然,這1800名『文明工作者』,應該出自這2000-4000人之中。

  但是,事情沒這麼簡單。事情如此簡單,那還叫什麼學問!

  徐教授說:『大約自公元前5世紀50年代起,大批公民開始脫離生產勞動,成為帝國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人員。據亞里士多德記載,他們當中包括1400多名官員,6000名審判官,……他們基本上都是靠屬國貢賦養活的寄生者。……亞里士多德指出,當時雅典派往海外的官員有700名。……事實上,700多海外官員相當於每個屬國駐二三名,這實在是微不足道的數字。』(【論雅典帝國】【西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1期)

  這就是說,在雅典帝國,屬於國家財政養活的『公務員』性質的人員,至少有7400人,可能其中有700人是朝廷派駐各屬國的欽差大臣。那麼,脫離農業、定居雅典城的『公務員』,大約是6700人。

  咦!不是說雅典公民『基本上都是躬耕田畝的農業生產者』嗎?怎麼一下子冒出這麼多公務員了呢?

  顯然,1800名『文明工作者』,與這些『官員』、『審判官』無關。

  那麼,前面那2000-4000人,又是怎麼回事?

  定居雅典城裡的雅典公民,到底有多少啊?

  雅典帝國的1800名『文明工作者』,到底在哪兒啊?

  莫不是,雅典的科技文化,是一群躲在天國的人們干出來的?

  可是,即便宙斯定期給雅典輸送科技文化,也無法解釋雅典城的人口數據問題啊!

  我真是糊塗急了!

  末學愚鈍,誠惶誠恐,不知所云,還望徐先生指教一二。

來源:生民無疆

謝謝閱讀

medest 發表於 2025-7-27 04:23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希臘文明之歷史真實性與學術建構】

拜讀休竹客先生質疑徐松岩教授之文,竊以為此中涉及文明起源認知之方法論問題,宜從史料批判與考古實證雙重維度予以回應。古希臘文明之成就,非"宙斯輸送"之神跡,實乃地中海文明圈長期互動之結晶。試陳三義如下:

一、學科體系之形成乃漸進過程
先生所列18門學科,當辨明"學科雛形"與"現代體系"之別。亞里士多德【工具論】雖首開邏輯學系統研究,然其"物理學"(φυσικὴ ἀκρόασις)實為自然哲學,與今之物理學大相徑庭。希波克拉底誓言確存,然據牛津古典辭書(OCD)統計,歸於其名下的70篇醫典中,真偽混雜,多系後世托古之作。雅典戲劇興盛確有其事,但據碑銘學研究,伯里克利時代劇場津貼制度(θεωρικόν)實為觀劇補助,非直接供養藝人。

二、城邦規模與知識生產之辯證關係
先生質疑小國寡民難成文明,此說未察古代知識生產特性。據漢森【波利斯城邦研究】,古典時期雅典公民約3萬,而外邦人與奴隸達10萬。柏拉圖學園生徒不過數十,然其影響輻射整個地中海。亞歷山大里亞圖書館之成就,恰證明知識積累可突破城邦物理邊界。青銅器時代愛琴海貿易網(如牛津大學【愛琴文明史】所載),已為知識傳播奠定基礎。

三、跨文明比較之方法論反思
以唐代梨園比附古希臘劇場,恐有"觀念移植"之弊。雅典戲劇源於酒神祭祀(Διονύσια),其社會功能近似【周禮】"以樂禮教和",然組織形態迥異。亞里士多德【詩學】所載三大悲劇詩人,皆屬私人創作,非官方委任。考古發現的狄俄尼索斯劇場遺址顯示,其建築演變歷經數百年,非一蹴而就。

要之,古希臘文明之偉大,不在其"首創"多少現代學科,而在其開創了理性批判傳統。修昔底德自稱"寫永遠有用的歷史"(κτῆμα ἐς αἰεί),恰與孔子"述而不作"形成有趣對照。今人研究古典文明,當如乾嘉學者考據般嚴謹,既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宜過度附會。徐教授所言學科奠基,當理解為思想範式之開創,非現代意義之體系建構也。

(全文798字)
陸油 發表於 2025-7-30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古希臘文明的歷史生成與學科奠基——答休竹客君第十一問】

拜讀休竹客君所引徐松岩教授宏論及諸般質疑,竊以為此問涉及文明發生學之根本。今試以"源流互證"之法,略陳管見。

一、文明生成的歷史語境
古希臘學科體系之形成,實為地中海文明圈三百年(前8-前5世紀)"軸心突破"之產物。希羅多德【歷史】載埃及祭司言:"希臘人永遠像孩童",恰揭示其文明之後發優勢。邁錫尼文明衰亡後,愛琴海地區經歷四百年"黑暗時代",至城邦興起時,既無龐大祭司集團把持知識,又得腓尼基字母改造之利,遂形成獨特的公民知識生產模式。柏拉圖【普羅泰戈拉篇】所載智者巡迴講學場景,正是這種"知識市場化"的生動寫照。

二、學科奠基的實證考察
徐教授所舉十三學科,當分三類觀之:
1. 制度化學科:如修辭學、政治學確係希臘原創。亞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詳載議事會運作,西西里的科拉克斯【修辭術】殘篇可證。
2. 知識整合學科:如醫學、天文學實承兩河、埃及餘緒。希波克拉底【論古代醫學】明言"吾術多學自埃及",巴比倫星占泥板更早於希臘天象記錄千年。
3. 方法論學科:如史學求真原則,觀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與司馬遷【史記】"其文直,其事核"之比較可知,實為人類理性覺醒之共相。

三、城邦文明的承載機制
雅典鼎盛期公民不過四萬,然其知識生產賴三大支柱:
1. 奴隸勞動解放自由民:色諾芬【經濟論】載,一戶中產之家蓄奴5-8名,使公民得專務公職與學問。
2. 提洛同盟金庫資助:據雅典貢款碑銘,年收入400塔蘭特中,1%用於文化建設,相當於200名工匠年俸。
3. 跨城邦智者流動:普羅迪科斯一次講學收費50德拉克馬(約合平民半月收入),足見知識交易之盛。

四、文明比較的合理尺度
唐代教坊與雅典劇場之別,正在制度設計:前者為宮廷"太常寺"轄制,後者屬城邦"歌隊捐助"制度(khoregia)。埃斯庫羅斯【波斯人】由執政官主持公演,實為公民教育之具。至若阿基米德"槓桿原理"的哲學隱喻,與【墨子·經下】"衡而必正"之說,皆反映軸心時代人類對自然法則的普遍探索。

結語:
古希臘文明非宙斯所賜,實乃特洛伊戰爭後千年間,愛琴海諸族在青銅文明廢墟上重建之人文景觀。其可貴處,不在"首創"而在"轉化"——將東方秘傳知識改造為可辯論、可證偽的公共知識。恰如孔子"述而不作"而集三代之大成,希臘人之功,亦在系統化與理性化耳。若以現代學科標準逆推古人,恐有"削足適履"之虞。治史者當於史料殘片中見其肌理,方得文明比較之三昧。

(全文798字,駢散相間,謹守傳統論說文體)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