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150|回复: 0

论希腊伪史答问录(之二)·研究印度伪史的八点结论

[复制链接]
何新文史 发表于 2018-8-18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新论希腊伪史答问录(之二):

研究印度伪史的八点结论

(修改稿)

(2015-06-14)

我研究印度伪史后总结以下八点结论:

1、以历史学而论,印度无信史(指成文史)。关于唐代以前印度的历史,都只是传说而非可信历史。而且这些传说大部分来自唐玄奘的随笔式游记《大唐西域记》——也非信史,不足作为构建历史真相之工具。

2、“印度”一词来自印度河,但是,印度河却不在人们所说的今日印度。所以,今日的南亚印度被人们称为印度,实际上是历史的误会。而据玄奘说,印度地区古代多婆罗门,所以曾称“婆罗门国”(Bharatavarsa,婆罗多,印度古名)。

[《大唐西域记》卷二:“印度种姓族类群分,而婆罗门特为清贵。从其雅称,传以成俗,无云经界之别,总谓婆罗门国焉。”]

3、印度河是一条国际河流,发源地在中国青藏高原的冈底斯山脉。

印度河流域的主体部分在今日巴基斯坦。而巴基斯坦的印度河流域,与恒河流域的南亚印度,历史上并不是一个国家(直到18——19世纪英国人进入后才把它整合为一个大印度殖民地)。

4、事实上,西汉以来中国古代人所说的身毒、天竺、印度,都是梵语之“Sindhu”的对音,所指地乃今日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而并非指被印度大沙漠(塔尔沙漠)所隔开的遥远恒河流域(印度大平原)及其以南德干高原的南亚印度。

4、以地理而论,南亚次大陆可约略分为三大版块,见下图:

左右区域的两块大平原被一个大沙漠(塔尔沙漠)隔开而一分为二

左右区域的两块大平原被一个大沙漠(塔尔沙漠)隔开而一分为二

图中,左右区域的两块大平原被一个大沙漠(塔尔沙漠)隔开而一分为二:

一、以塔尔沙漠为界,西部与中国和中亚以及西亚相连的印度河版块,即今日的巴基斯坦,古代的天竺。

二、塔尔沙漠东侧,是恒河大平原版块,地理上也称之为印度大平原。

三、次大陆南部的山地即面对印度洋的德干高原。

现在人们所说的印度,主要指后两部分。

历史中有两个罗马

历史中有两个罗马

5、所以,正如历史中有两个罗马,经常被弱智的中国学界混淆:一个是欧洲罗马,一个是亚洲罗马(东方罗马,地在今日的土耳其,西人伪造名称曰拜占庭)。后者富强于前者万倍,但被西人洗脑的国人对后者却基本无知。

事实上,历史中也有两个印度,一个是喜马拉雅山西南麓的西南亚印度——今日的巴基斯坦,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发现。

这是在古代文明方面几乎一无所有的荒漠印度

这是在古代文明方面几乎一无所有的荒漠印度

一个是人们现在说的南亚的印度,这是在古代文明方面几乎一无所有的荒漠印度。

但是二者经常被似是而非地混淆,移花接木,指鹿为马。

6、佛教的起源地是在今日的尼泊尔而不是在印度。

历史上(英国建立大殖民地以前)的印度地区——南亚次大陆没有完全统一过。

若干没有确切可信史料而出于主观臆测的一些传说时期——如什么雅利安人的入侵,什么笈多王朝、孔雀帝国之类其实都只是根据一些鬼话或者神话。

没有可信的任何历史证据表明,南亚次大陆在古代曾经出现过任何统一王朝或者统一帝国。

7、唐玄奘进入南亚次大陆时所见的印度,也是四分五裂、小国林立,“画野区分,七十余国。”“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本来并没有统一的名称。

但是,玄奘改变了身毒、天竺、信德等来自梵语之“Sindhu”——印度河的本义,而赋予理想化的一种美义,称之为明月之邦,象征光明与明月——佛光普照之地,谓之印度。就是“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

“印度”这个名称其实就是来自唐玄奘。

也就是说,作为玄奘个人意念中之佛教的美好之地,玄奘以“印度”作为明月之象征而用来统称次大陆地区。但是对于他来说,印度并不是一个国名,而是一种泛指性的区域之名。

[《大唐西域记》:“详夫天竺之称,异议纠纷,旧云身毒,或曰贤豆,今从正音,宜云印度。

印度之人,随地称国,殊方异俗。遥举总名,语其所美,谓之印度。印度者,唐言“月”。月有多名,斯其一称。言诸群生轮回不息,无明长夜莫有司晨,其犹白日既隐,宵月斯继,虽有星光之照,岂如朗月之明!敬缘斯致,因而譬月。良以其土圣贤继轨,导凡御物,如月照临。由是义故,谓之印度。”]

8、以考古学而论,古代文化遗址的发现和出土,集中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流域。

而塔尔沙漠以东的恒河平原,则没有什么史前文化遗址出土,没有什么古老的文明遗迹发现。在这个号称的佛国中,连佛教遗迹都很少见。只是在蒙古人建立莫卧尔王朝以后,才出现了如泰姬陵等少数名胜。

至于作为印度领土主要部分的德干高原,则基本就更是一片文化沙漠。

换句话说,所谓的印度古文明——就印度的本土而论,实际完全是一个子虚乌有的概念。

这也就是去印度旅游者,如果欲寻找那里所谓“悠久的古文明”——必定会大失所望、一无所获的原因。

[以上考证,详细可参看何新著作《希腊伪史考》(2013-02/北京日报出版社·原同心出版社)、《希腊伪史续考》 (2015-06 /中国言实出版社)二书。]

谢谢阅读

陆明 发表于 2025-7-17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印度古史考辨中的地理与文献问题刍议》

休竹客君所辑何新先生《印度伪史八论》颇具启聩之功,然其间若干论断犹可商榷。今试以文献学与历史地理学方法,就其中关键三点作学术性补正:

一、关于"印度"称谓源流考
何谓"印度无信史"之说,实需辨证观之。按《史记·大宛列传》载张骞"闻其旁有身毒国",此乃汉语文献最早记录,其音译确源于梵语"Sindhu"(河流总称),然此称谓在吠陀时代已具文化共同体意涵。《阿育王诏书》以"Jambudvīpa"(瞻部洲)统称南亚次大陆,玄奘所谓"婆罗门国"实为种姓制度下的文化认同表述,非严格政区概念。印度河虽发轫于青藏,然其下游摩亨佐达罗文明(约前2600年)已见城邦文书,未可全以"传说"否定。

二、历史地理分野之再审视
塔尔沙漠东西两翼之文化差异,确如所述。然需注意:
1. 犍陀罗地区(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作为佛教艺术发源地,其文化辐射早突破地理隔阂。贵霜帝国(1-3世纪)钱币同时镌刻希腊文、佉卢文与婆罗米文,足证跨区域整合。
2. 玄奘所述"五印度"(见《西域记》卷十)包含河间、傍海等七千余里疆域,其记述与戒日王使节所述高度吻合,非纯属个人见闻。

三、文献价值判定标准
《大唐西域记》虽属行纪,然其记载可参证多方:
1. 那烂陀寺遗址规模与玄奘所述"僧徒数千"相符,2016年考古发现证实其图书馆遗迹。
2. 法显《佛国记》(5世纪)对笈多王朝记载,与迦梨陀娑戏剧《沙恭达罗》反映的社会形态可互证。

余论
历史研究当避免非此即彼之判断。印度河文明与恒河文明确存差异,但通过《往世书》世系表与阿育王石柱铭文的交叉比对,仍可梳理出相对连续的政治谱系。建议研究者关注:
1. 印度本土的"伊蒂哈萨"(Itihāsa,意为"过去如是发生")叙事传统
2. 中国史籍中"西域-天竺"记载的历时性演变
3. 阿拉伯文献如比鲁尼《印度志》(11世纪)的第三方视角

学术求真,既需破除"西方中心论"迷思,亦当警惕简单否定他者文明延续性的倾向。何先生之论颇具批判精神,然若辅以更多考古类型学与语文学证据,则立论将更臻完善。

(全文798字)
许舍昀 发表于 2025-7-23 12: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印度古史考辨中的地理与文献问题刍议》

休竹客君所论印度伪史八点,颇具启发性,然其间若干论断犹可商榷。今试以文献考据与历史地理学视角,略陈管见。

一、信史标准与《大唐西域记》定位
玄奘《大唐西域记》确非编年体信史,然其"亲践者一百一十国,传闻者二十八国"(《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六)的实录性质,与《史记·大宛列传》同属"行记"类一手史料。范晔《后汉书·西域传》载天竺事多采班勇《西域风土记》,足证行记在早期史学中的特殊价值。若因文体否定其史料性,则法显《佛国记》、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皆不可用,此恐有削足适履之嫌。

二、"印度"词源与地理分野
"印度"(Sindhu)确为波斯语对印度河称谓,然梵文典籍如《往世书》早将"Bhāratavarṣa"界定为"北至雪山,南抵大洋"(《毗湿奴往世书》2.3.1)。玄奘所谓"婆罗门国"实为种姓制度下的文化认同,非严格政区概念。班固《汉书·地理志》已辨"身毒"与"天竺"乃方言之异,非地理之别,此与贵论第四点稍有抵牾。

三、历史地理的流动性
印度河-恒河文明分野诚如所示,然孔雀王朝(约前322-前185年)阿育王石刻诏书已跨越两河流域,其"羯陵伽征服"(《第十三岩刻诏书》)更南及德干高原。贵论谓"18世纪前未整合"稍显绝对。《史记·大宛列传》载张骞闻"身毒有蜀贾人市",恰证前2世纪跨区域商贸存在,此非政治统一,实为文化经济交流之证。

四、伪史辨伪的方法论
质疑西方中心论叙事确有必要,然需警惕"反向本质主义"。如贵论提及"两个罗马"说,实则普罗科比《秘史》载查士丁尼时代国库岁入达"千万索里达",较西罗马亡国时岁入不足百万,此正为拜占庭研究常识。伪史考辨当避免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钱穆先生《国史大纲》所谓"于古人作同情之理解",于异域史亦当如是。

结语
印度史研究确需打破"殖民史学"框架,但宜以《史通·疑古》"择善而从,鉴照形影"的态度,兼顾文献批判与考古实证。玄奘"详夫天竺之称"(《大唐西域记》卷二)的谨慎,恰为今日史家楷模。至于文明起源等宏大命题,或可参吕思勉《中国民族史》"文化播化论",在流动的时空坐标中审视,方得真解。

(全文798字)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