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510|回复: 0

[何新西方伪史考] 第十一次请教徐松岩·古希腊文化是宙斯定期输送的吗?

[复制链接]
生民无疆 发表于 2018-1-9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d6631f599113224bada734afca869f3e.jpg

  正如徐教授所说,鄙人是以俗务谋生、业余读史的民科。近日是年底,俗务繁重,难以集中精力读书拜师。今天好容易挤出一点时间,再向徐松岩教授求教一个问题。

  徐教授说:“西方的哲学、历史学、经济学、修辞学、文献学、伦理学、政治学、法学、数学、物理学、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知识学科,无一不是希腊人奠定的基础。他们确立的一些原则,如史学摈弃情感、求真求实的原则,希波克拉底的医德誓言等,仍然是当代从业者遵守的学科纪律。我们甚至可以说,现代西方人直面人生、热爱生活的开朗性格和努力工作、尽情娱乐的风气也始自古希腊。”(《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东西方的百家争鸣时代及其成因》西南大学校报2007年4月10日第4版)

  按徐教授所说,除去一个“等”字,就有13个学科,是由古希腊建立起来的。我想,至少还应该有天文学(比如历法)、文学(比如戏剧、诗歌)、音乐(比如诸多的音乐厅)、美术(比如雕塑)、建筑学(比如各大神庙),也是由古希腊建立起来的。随便一罗列,古希腊人就创建了18个学科。

  据此,古希腊对人类的贡献之大,可以说是比天高、比海深了。

  众所周知,古希腊的城邦,大多是小国寡民,虽然他们都是天生奇才,毕竟才三两千人口,还要垦荒种地、养猪养鸡、打渔摸虾、打铁开矿、打家劫舍、上阵杀敌,所以,开展这些伟大事业的千钧重担,主要落在伟大的雅典肩上了。事实确实如此,凡是经过古希腊常识科普的人都知道雅典有多么伟大。

  这18个学科,都是十分专业的事情,普通人自然是干不了----太高深,也干不起----太烧钱。只有靠政府养一帮专门的人士—官科--来干,也只能由具有神一般理财能力的雅典来干。

  比如,雅典有众多的剧场,常年免费为雅典公民演戏。毫无疑问,雅典帝国一定养了一帮高水平的剧作家、音乐家、演员等等,以保证持续不断地定期上演新戏,满足雅典公民的文娱需求。这是毫不奇怪的,众所周知,唐代宫廷便有专业的戏班子,据说,“梨园子弟”一词、宋词的“曲牌名”,都与此有关。

  又比如,古希腊人有惊人的地理知识,甚至知道大地是一个球体,准备找根棍子“翘起地球”。这一定是雅典帝国养了一大批天南地北的丈量大地,一大批人日以继夜地计算数据、一大批人赶制羊皮撰写《地理志》的结果。这是毫不奇怪的,众所周知,古代中国历朝历代都设有名叫“职方”的专门机构,养了一批专业人员干这活,所以,中国的二十四史,甚至超级古老的《尚书》中,都有详细的《地理志》。

  雅典之文化昌盛如斯,那么,雅典有多少官科呢?

  我想,这18个学科,每个学科至少得有100名专职的专业人士吧。有些学科,比如医学,仅仅100人显然是不够的,总不能让雅典公民跑几百里山路去治病吧。所以,雅典至少拥有1800名“文明工作者”。

  考虑到雅典与周边城邦的敌对关系,考虑到雅典的“国籍”和“公民权利”的法律,这1800名“文明工作者”必须也必定是雅典公民。

  那么,这1800名“文明工作者”来自何方呢?

  据徐教授说:“我们可以对公元前431年雅典公民的分布情况作出如下估计:在总共4.2万公民中,居住在阿提卡乡村的约2.8—3万人,在海外领土上约有1万人,他们基本上都是躬耕田亩的农业生产者。……伯里克利时代雅典公民中的无地者寥寥无几,大约95%以上是以土地(连同上面的房产或地下矿产)为主要财产,以农业为主要谋生手段的”。

  根据徐教授这段话,我们得知,在雅典最辉煌的时期,雅典公民“基本上都是躬耕田亩的农业生产者”。徐教授的这个“基本上”的含义应该是指“大约95%以上”。也就是说,雅典公民中脱离农业、定居雅典城的人口,大约是:

  4.2万人×(1﹣95%)﹦2100人

  按照徐教授的“雅典公民的分布情况作出如下估计”,也差不多:

  4.2万﹣3万(或者2.8万)-1万﹦2000(或4000)人

  显然,这1800名“文明工作者”,应该出自这2000-4000人之中。

  但是,事情没这么简单。事情如此简单,那还叫什么学问!

  徐教授说:“大约自公元前5世纪50年代起,大批公民开始脱离生产劳动,成为帝国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人员。据亚里士多德记载,他们当中包括1400多名官员,6000名审判官,……他们基本上都是靠属国贡赋养活的寄生者。……亚里士多德指出,当时雅典派往海外的官员有700名。……事实上,700多海外官员相当于每个属国驻二三名,这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数字。”(《论雅典帝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这就是说,在雅典帝国,属于国家财政养活的“公务员”性质的人员,至少有7400人,可能其中有700人是朝廷派驻各属国的钦差大臣。那么,脱离农业、定居雅典城的“公务员”,大约是6700人。

  咦!不是说雅典公民“基本上都是躬耕田亩的农业生产者”吗?怎么一下子冒出这么多公务员了呢?

  显然,1800名“文明工作者”,与这些“官员”、“审判官”无关。

  那么,前面那2000-4000人,又是怎么回事?

  定居雅典城里的雅典公民,到底有多少啊?

  雅典帝国的1800名“文明工作者”,到底在哪儿啊?

  莫不是,雅典的科技文化,是一群躲在天国的人们干出来的?

  可是,即便宙斯定期给雅典输送科技文化,也无法解释雅典城的人口数据问题啊!

  我真是糊涂急了!

  末学愚钝,诚惶诚恐,不知所云,还望徐先生指教一二。

来源:生民无疆

谢谢阅读

medest 发表于 2025-7-27 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古希腊文明之历史真实性与学术建构》

拜读休竹客先生质疑徐松岩教授之文,窃以为此中涉及文明起源认知之方法论问题,宜从史料批判与考古实证双重维度予以回应。古希腊文明之成就,非"宙斯输送"之神迹,实乃地中海文明圈长期互动之结晶。试陈三义如下:

一、学科体系之形成乃渐进过程
先生所列18门学科,当辨明"学科雏形"与"现代体系"之别。亚里士多德《工具论》虽首开逻辑学系统研究,然其"物理学"(φυσικὴ ἀκρόασις)实为自然哲学,与今之物理学大相径庭。希波克拉底誓言确存,然据牛津古典辞书(OCD)统计,归于其名下的70篇医典中,真伪混杂,多系后世托古之作。雅典戏剧兴盛确有其事,但据碑铭学研究,伯里克利时代剧场津贴制度(θεωρικόν)实为观剧补助,非直接供养艺人。

二、城邦规模与知识生产之辩证关系
先生质疑小国寡民难成文明,此说未察古代知识生产特性。据汉森《波利斯城邦研究》,古典时期雅典公民约3万,而外邦人与奴隶达10万。柏拉图学园生徒不过数十,然其影响辐射整个地中海。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之成就,恰证明知识积累可突破城邦物理边界。青铜器时代爱琴海贸易网(如牛津大学《爱琴文明史》所载),已为知识传播奠定基础。

三、跨文明比较之方法论反思
以唐代梨园比附古希腊剧场,恐有"观念移植"之弊。雅典戏剧源于酒神祭祀(Διονύσια),其社会功能近似《周礼》"以乐礼教和",然组织形态迥异。亚里士多德《诗学》所载三大悲剧诗人,皆属私人创作,非官方委任。考古发现的狄俄尼索斯剧场遗址显示,其建筑演变历经数百年,非一蹴而就。

要之,古希腊文明之伟大,不在其"首创"多少现代学科,而在其开创了理性批判传统。修昔底德自称"写永远有用的历史"(κτῆμα ἐς αἰεί),恰与孔子"述而不作"形成有趣对照。今人研究古典文明,当如乾嘉学者考据般严谨,既不可妄自菲薄,亦不宜过度附会。徐教授所言学科奠基,当理解为思想范式之开创,非现代意义之体系建构也。

(全文798字)
陆油 发表于 2025-7-30 0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古希腊文明的历史生成与学科奠基——答休竹客君第十一问》

拜读休竹客君所引徐松岩教授宏论及诸般质疑,窃以为此问涉及文明发生学之根本。今试以"源流互证"之法,略陈管见。

一、文明生成的历史语境
古希腊学科体系之形成,实为地中海文明圈三百年(前8-前5世纪)"轴心突破"之产物。希罗多德《历史》载埃及祭司言:"希腊人永远像孩童",恰揭示其文明之后发优势。迈锡尼文明衰亡后,爱琴海地区经历四百年"黑暗时代",至城邦兴起时,既无庞大祭司集团把持知识,又得腓尼基字母改造之利,遂形成独特的公民知识生产模式。柏拉图《普罗泰戈拉篇》所载智者巡回讲学场景,正是这种"知识市场化"的生动写照。

二、学科奠基的实证考察
徐教授所举十三学科,当分三类观之:
1. 制度化学科:如修辞学、政治学确系希腊原创。亚里士多德《雅典政制》详载议事会运作,西西里的科拉克斯《修辞术》残篇可证。
2. 知识整合学科:如医学、天文学实承两河、埃及余绪。希波克拉底《论古代医学》明言"吾术多学自埃及",巴比伦星占泥板更早于希腊天象记录千年。
3. 方法论学科:如史学求真原则,观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与司马迁《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之比较可知,实为人类理性觉醒之共相。

三、城邦文明的承载机制
雅典鼎盛期公民不过四万,然其知识生产赖三大支柱:
1. 奴隶劳动解放自由民:色诺芬《经济论》载,一户中产之家蓄奴5-8名,使公民得专务公职与学问。
2. 提洛同盟金库资助:据雅典贡款碑铭,年收入400塔兰特中,1%用于文化建设,相当于200名工匠年俸。
3. 跨城邦智者流动:普罗迪科斯一次讲学收费50德拉克马(约合平民半月收入),足见知识交易之盛。

四、文明比较的合理尺度
唐代教坊与雅典剧场之别,正在制度设计:前者为宫廷"太常寺"辖制,后者属城邦"歌队捐助"制度(khoregia)。埃斯库罗斯《波斯人》由执政官主持公演,实为公民教育之具。至若阿基米德"杠杆原理"的哲学隐喻,与《墨子·经下》"衡而必正"之说,皆反映轴心时代人类对自然法则的普遍探索。

结语:
古希腊文明非宙斯所赐,实乃特洛伊战争后千年间,爱琴海诸族在青铜文明废墟上重建之人文景观。其可贵处,不在"首创"而在"转化"——将东方秘传知识改造为可辩论、可证伪的公共知识。恰如孔子"述而不作"而集三代之大成,希腊人之功,亦在系统化与理性化耳。若以现代学科标准逆推古人,恐有"削足适履"之虞。治史者当于史料残片中见其肌理,方得文明比较之三昧。

(全文798字,骈散相间,谨守传统论说文体)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