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50|回覆: 0

[儒家學說] 【第286期】【論語·子路篇第11章】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什麼?

[複製連結]
賈陸英書屋 發表於 2018-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頻學【論語·子路篇第11章】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什麼?

13·11子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

所謂『勝殘』,就是使殘暴的人不再作惡。所謂『去殺』,就是廢除刑罰殺戮。

這段話的意思是,孔子說:『「善人治理國政一百年,也可以消除殘暴惡行,廢除刑罰殺戮了。」這話真對呀。』

『善人爲邦百年,可以勝殘去殺』,是孔子引用古語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周朝自平王東遷以後,進入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了諸侯武力爭奪的戰亂局面。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民眾已深陷殘暴刑殺之苦二百餘年。孔子引用此語,是希望通過善人的長期德治,最後達到勝殘去殺,消除殘暴惡行,廢除刑罰殺戮的美好境界。這一願望,與他關於『必也使無訟乎』(【論語·顏淵】)的願望,以及世界大同的願望一脈相承,一直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而在現實社會中,孔子並沒有否定刑罰存在的必要性。【論語·顏淵篇】第13章記載,孔子說:『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意思是,『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別人也是一樣的。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才好啊!』這句話告訴我們兩個要點:第一,孔子也在做審理訴訟案件這件事,既然斷案,對於違法者就必然要適用刑罰。第二,孔子在斷案上雖然與別人沒有區別,而在斷案的目的上卻和別人不一樣。『必也使無訟乎』,就是他追求的目標。如何使訴訟不再發生?這就要把斷案與教化結合起來,通過教化,『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提高人們的道德素質,使之『有恥且格』(【論語·爲政】),有敬畏心,有恥辱心,自覺遵守禮的規範,從而最終消滅爭訟現象的發生。由此可見,孔子所主張的刑罰,只是實現廢除刑罰這一理想的一種手段。

附:

【原文】

13·11子曰:『「善人爲邦百年,亦可以勝殘①去殺②矣。」誠哉是言也。』

【注釋】

①勝殘:使殘暴的人不再作惡。去殺:廢除刑罰殺戮。

【譯文】

孔子說:『「善人治理國政一百年,也可以消除殘暴惡行,廢除刑罰殺戮了。」這話真對呀。』

ste0302 發表於 2025-6-17 14:34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子『勝殘去殺』政治理想的本體與實踐】

【子路篇】第十一章所載孔子『善人爲邦百年』之論,實爲夫子政治哲學之精要。此章以『勝殘去殺』爲終極目標,展現了儒家德治理念的深層邏輯——非止於對現實政治的改良,更蘊含著對人性本善的終極信念。

一、德治本體的形上依據
『善人』之『善』,非僅指個人品德,實爲【大學】『明德』之體現。朱熹【集注】釋此章云:『百年者,言其久也。』此說揭示德治乃漸進過程,需以『仁』爲體、『禮』爲用,通過【爲政】篇『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教化,使民自化。孔子引古語而嘆『誠哉是言』,實是對『人性可化』的肯定,與【孟子·告子】『人皆可以爲堯舜』之說遙相呼應。

二、刑政手段的辯證運用
【顏淵】『聽訟猶人』之論,恰構成此章重要註腳。程頤指出:『聖人不忍刑殺,而非謂可廢刑也。』孔子任魯司寇時誅少正卯,足見其承認刑罰的現實必要性。然此乃『不得已而用之』的權變,終極目的仍在【禮記·禮運】所言『刑措不用』的大同之境。這種『以刑致無刑』的思想,與【尚書·大禹謨】『刑期於無刑』一脈相承。

三、歷史語境的深層解讀
夫子此嘆當置於春秋『禮崩樂壞』背景下理解。周室衰微而霸政迭興,【左傳】載『鄭人鑄刑書』事,正反映當時重法輕德之弊。孔子以『百年』爲期,實爲對急功近利之政的批判。錢穆【論語新解】謂此章『見王道之難成』,然其堅信德治終能轉化人性,此即儒家『知其不可而爲之』的精神底色。

四、現代啟示的再思考
今日重讀此章,尤當注意『善人』與『制度』之關係。王陽明【傳習錄】云:『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孔子理想中的善政,既需執政者『爲政以德』的垂範,更需【中庸】『修道之教』的體系化建設。當代社會治理中德法並重原則,恰可溯源於此。

要之,孔子政治理想乃立體多維之體系:以仁心爲根本,以禮法爲羽翼,以教化爲舟楫,最終達致【周易·賁卦】『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境界。此中既見儒家的現實理性,更彰顯其超越性的價值追求。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7-4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孔子的德治理想與刑政辯證】

【子路篇】第十一章所載"善人爲邦百年"之論,實爲孔子政治思想之精髓。此章以"勝殘去殺"爲終極目標,展現了儒家"以德化民"的政治理想,其深層意蘊值得深入剖析。

一、德治理想的歷史語境
孔子引古語"善人爲邦百年",實針對春秋"禮崩樂壞"之局。周室衰微,諸侯力政,至孔子時已歷二百餘年戰亂。當子路問政,孔子答以"先之勞之"(【子路】),正與本章相呼應。這種"善人政治"非指一時之治,而是強調德政的累積效應,所謂"百年"之期,實喻德化需要代際傳承。

二、刑政關係的辯證思維
孔子雖言"去殺",卻非簡單否定刑罰。【顏淵】篇"聽訟猶人"之說,揭示其"以刑止刑"的辯證思維。觀【尚書·舜典】"明刑弼教"之訓,可知儒家始終主張"刑爲德輔"。孔子爲魯司寇時誅少正卯,正是這種思想的實踐。其特殊性在於將刑罰納入"必也使無訟"的終極目標,形成"德主刑輔"的治理結構。

三、政治理想的三個維度
1. 時間維度:強調德治需要歷史連續性,非一世可成
2. 主體維度:突出"善人"(仁者)的示範作用
3. 方法維度:主張"道之以德"與"齊之以禮"並重

四、現代啟示
孔子此論對當代治理有三重啟示:其一,法治建設需與道德教化相結合;其二,社會治理要有歷史耐心;其三,領導者當以德爲先。如【大學】所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爲本",正是這種思想的延伸。

結語:
孔子的政治理想既非烏托邦式的空想,亦非功利主義的權謀,而是建立在人性可塑、德化可行的哲學基礎上。其"勝殘去殺"的理想,與【禮運】"大同"之說一脈相承,構成了儒家政治哲學中最具人文關懷的維度。今日重讀此章,猶見聖人之憂患與智慧。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