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302|回復: 0

[儒家学说] 【第286期】〖论语·子路篇第11章〗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8-1-5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音频学〖论语·子路篇第11章〗孔子的政治理想是什么?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所谓『胜残』,就是使残暴的人不再作恶。所谓『去杀』,就是废除刑罚杀戮。

这段话的意思是,孔子说:『「善人治理国政一百年,也可以消除残暴恶行,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善人为邦百年,可以胜残去杀』,是孔子引用古语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周朝自平王东迁以后,进入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了诸侯武力争夺的战乱局面。到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民众已深陷残暴刑杀之苦二百余年。孔子引用此语,是希望通过善人的长期德治,最后达到胜残去杀,消除残暴恶行,废除刑罚杀戮的美好境界。这一愿望,与他关于『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的愿望,以及世界大同的愿望一脉相承,一直是孔子的政治理想。

而在现实社会中,孔子并没有否定刑罚存在的必要性。〖论语·颜渊篇〗第13章记载,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审理诉讼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样的。重要的是必须使诉讼的案件根本不发生才好啊!』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个要点:第一,孔子也在做审理诉讼案件这件事,既然断案,对于违法者就必然要适用刑罚。第二,孔子在断案上虽然与别人没有区别,而在断案的目的上却和别人不一样。『必也使无讼乎』,就是他追求的目标。如何使诉讼不再发生?这就要把断案与教化结合起来,通过教化,『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使之『有耻且格』(〖论语·为政〗),有敬畏心,有耻辱心,自觉遵守礼的规范,从而最终消灭争讼现象的发生。由此可见,孔子所主张的刑罚,只是实现废除刑罚这一理想的一种手段。

附:

【原文】

13·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①去杀②矣。」诚哉是言也。』

【注释】

①胜残:使残暴的人不再作恶。去杀:废除刑罚杀戮。

【译文】

孔子说:『「善人治理国政一百年,也可以消除残暴恶行,废除刑罚杀戮了。」这话真对呀。』

ste0302 發表於 2025-6-17 14:34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孔子“胜残去杀”政治理想的本体与实践》

《子路篇》第十一章所载孔子“善人为邦百年”之论,实为夫子政治哲学之精要。此章以“胜残去杀”为终极目标,展现了儒家德治理念的深层逻辑——非止于对现实政治的改良,更蕴含着对人性本善的终极信念。

一、德治本体的形上依据
“善人”之“善”,非仅指个人品德,实为《大学》“明德”之体现。朱熹《集注》释此章云:“百年者,言其久也。”此说揭示德治乃渐进过程,需以“仁”为体、“礼”为用,通过《为政》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教化,使民自化。孔子引古语而叹“诚哉是言”,实是对“人性可化”的肯定,与《孟子·告子》“人皆可以为尧舜”之说遥相呼应。

二、刑政手段的辩证运用
《颜渊》“听讼犹人”之论,恰构成此章重要注脚。程颐指出:“圣人不忍刑杀,而非谓可废刑也。”孔子任鲁司寇时诛少正卯,足见其承认刑罚的现实必要性。然此乃“不得已而用之”的权变,终极目的仍在《礼记·礼运》所言“刑措不用”的大同之境。这种“以刑致无刑”的思想,与《尚书·大禹谟》“刑期于无刑”一脉相承。

三、历史语境的深层解读
夫子此叹当置于春秋“礼崩乐坏”背景下理解。周室衰微而霸政迭兴,《左传》载“郑人铸刑书”事,正反映当时重法轻德之弊。孔子以“百年”为期,实为对急功近利之政的批判。钱穆《论语新解》谓此章“见王道之难成”,然其坚信德治终能转化人性,此即儒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底色。

四、现代启示的再思考
今日重读此章,尤当注意“善人”与“制度”之关系。王阳明《传习录》云:“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孔子理想中的善政,既需执政者“为政以德”的垂范,更需《中庸》“修道之教”的体系化建设。当代社会治理中德法并重原则,恰可溯源于此。

要之,孔子政治理想乃立体多维之体系:以仁心为根本,以礼法为羽翼,以教化为舟楫,最终达致《周易·贲卦》“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境界。此中既见儒家的现实理性,更彰显其超越性的价值追求。
尚和先生 發表於 2025-7-4 04:1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孔子的德治理想与刑政辩证》

《子路篇》第十一章所载"善人为邦百年"之论,实为孔子政治思想之精髓。此章以"胜残去杀"为终极目标,展现了儒家"以德化民"的政治理想,其深层意蕴值得深入剖析。

一、德治理想的历史语境
孔子引古语"善人为邦百年",实针对春秋"礼崩乐坏"之局。周室衰微,诸侯力政,至孔子时已历二百余年战乱。当子路问政,孔子答以"先之劳之"(《子路》),正与本章相呼应。这种"善人政治"非指一时之治,而是强调德政的累积效应,所谓"百年"之期,实喻德化需要代际传承。

二、刑政关系的辩证思维
孔子虽言"去杀",却非简单否定刑罚。《颜渊》篇"听讼犹人"之说,揭示其"以刑止刑"的辩证思维。观《尚书·舜典》"明刑弼教"之训,可知儒家始终主张"刑为德辅"。孔子为鲁司寇时诛少正卯,正是这种思想的实践。其特殊性在于将刑罚纳入"必也使无讼"的终极目标,形成"德主刑辅"的治理结构。

三、政治理想的三个维度
1. 时间维度:强调德治需要历史连续性,非一世可成
2. 主体维度:突出"善人"(仁者)的示范作用
3. 方法维度:主张"道之以德"与"齐之以礼"并重

四、现代启示
孔子此论对当代治理有三重启示:其一,法治建设需与道德教化相结合;其二,社会治理要有历史耐心;其三,领导者当以德为先。如《大学》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正是这种思想的延伸。

结语:
孔子的政治理想既非乌托邦式的空想,亦非功利主义的权谋,而是建立在人性可塑、德化可行的哲学基础上。其"胜残去杀"的理想,与《礼运》"大同"之说一脉相承,构成了儒家政治哲学中最具人文关怀的维度。今日重读此章,犹见圣人之忧患与智慧。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