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431|回覆: 2

想要喝茶喝出格調,茶具選擇也要有講究

[複製鏈接]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7-12-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紫砂壺含礦物質,鐵質重,有調節人體內分泌及血脂、血糖、膽固醇含量,降肝火,幫助胃功能過濾尿毒。它還有一樣與眾不同的妙處,就是壺身上的砂粒與泥之間有不易看出的離合,能夠與壺外的空氣接觸,所以壺內茶水隔夜猶香,甚至傳說可放十年而不腐。更神奇的是,紫砂茶壺內有看不見的氣孔,可以吸收茶葉的香氣,並改善茶質,所以『壺痴』們都知道,泡不同的茶,就要採用不同的紫砂茶壺,一個紫砂茶壺只能泡一種茶葉。

紫砂壺之所以能超越一般陶壺,成為一門獨特且享譽世界的藝術,是有其原因的。它不是一門淺薄而毫無根基的藝術,也絕非是孤立的藝術。在紫砂藝術發展的道路上,無數紫砂藝人勤勞地完善着這門藝術,使之成為中國文化藝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門藝術的根基十分紮實,從製作的角度說,

是五大支柱撐起了它。

01

— 材料—

0ce7b2de6eb802887c11507756a6e5bb.jpg

正所謂『無泥不壺』。沒有宜興特有的紫砂泥,也就沒有如今的紫砂壺。紫砂礦又名『富貴土』、『五色土』。採礦、篩選、練泥,在明朝時期,大彬等紫砂大家就已經對宜興地區所產的特殊陶土形成了獨特的處理方法,並且對各種紫砂泥土的調配、燒成溫度及各種細微變化和呈色有着系統而科學的經驗積累。

81ccd1a61e0eb56ce5d2c26ed57be836.jpg

02

— 工藝—

fa99cf62e61f8055db9c471115359350.jpg

紫砂壺的獨特魅力離不開紫砂壺特有的成型工藝。紫砂壺的成型,不同於一般的陶壺和瓷壺的成型,而是運用了獨特的拍打成型和鑲接成型的方法,這種工藝是對紫砂泥特性的挖掘。大約在明代中晚期,製作紫砂壺的工具與現代工具基本一樣,已十分完備。而紫砂手工藝中的拍打,啞光以及啄壺嘴、把等工藝也同時完備。

493102fb01e2da3619e1bd15008fd15b.jpg

03

— 造型 —

ec10ddbf01ac2c05d1b1e85786fcb23f.jpg

紫砂壺在造型上可謂千變萬化,但其中又是有規律可循的。按照造型分類紫砂壺可分為光貨、花貨、筋囊貨;而按不同的形態特徵,又可以分為圓器、方器、素器等幾類。它們各有風姿,不斷傳承和發展,很多已成為經典。

af6417904eb1b294bfa4b4e9e9098827.jpg

5465afff3a19cc8b337782426d0d54fc.jpg

38f6fdaa6dfdbef6356590a2d8089273.jpg

04

裝飾

20ba38d8401b705958b78fd9d3e15846.jpg

紫砂壺,原則上主要是充分利用紫砂泥料固有的機理質感、造型和泥色的變化特點表現其裝飾效果。紫砂壺往往在成型過程中同時完成裝飾工藝,如線條的裝飾以及造型上弧面反弧面的利用等。除了造型自體裝飾外,還有泥繪裝飾、陶刻裝飾、鑲嵌裝飾、印章款識、絞泥裝飾、彩釉裝飾等。裝飾圖像所具有的文化內涵,所負載的種種人生、歷史、審美體驗等,使紫砂壺的藝術體系形成了日益豐富的文化底蘊。

edccae551c6337a07e35910aeb420b8e.jpg

05

— 燒制—

5d34f37ddb3576940a8dbabaf6f09712.jpg

紫砂是一種稀有的礦物,加上本身的製作難度,使得壺顯得稀有,不能輕易形成批量。最後的燒制也有很大的不確定性,可以說,燒制水平的好壞直接決定了壺的好壞。從與粗陶混燒到採用盒子裝燒,不粘雜質,到完全掌握溫度的高低,以及窯內氣氛的把握,都決定着泥質茶壺能否有最佳的呈現。所以,一把好壺的誕生尤為不易。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7-29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紫砂壺藝五柱論:兼論茶器選擇與格調養成之道】

休竹客君所論紫砂壺之妙用,誠為知器之言。然紫砂壺藝之精微,實非"調節血脂""隔夜不腐"等淺表功效可盡括。今試以"五柱體系"為綱,申論茶器選擇與品茗格調之要義。

一、材質之本:五色土的生命力
宜興紫砂泥之貴,非獨在其礦物成分。趙宦光【論陶】所言"砂質煉土,色相天授",正道出紫砂泥"骨肉勻停"的特質。其雙氣孔結構實為古法制泥工藝所致——陳腐三年以上的老泥經手工錘鍊,方成就"吐納如肺"的呼吸特性。顧景舟制壺必用黃龍山四號井底槽清,正是深諳"礦脈如血脈,層次各不同"的材質哲學。

二、工藝之髓:手澤的溫度
所述拍打成型之法,當溯至供春"斫木為模"的原始智慧。當代大師如呂堯臣首創"呂氏絞泥",其"三停三轉"的拍身筒絕技,使泥片在勻速拍擊中形成"張力記憶"。此般工藝非為炫技,實為構建"壺內太極"——通過精確的應力分布,使茶湯在壺中形成渦流,此即"水走活路,茶出真香"的物理基礎。

三、造型之道:幾何的禪意
光貨、花貨、筋囊器三分法雖為常談,然曼生十八式"方非一式,圓不一相"的造器理念,實暗合【周髀算經】"圓出於方,方出於矩"的東方數理美學。汪寅仙制"曲壺",其漸開線輪廓實為黃金分割的立體演繹,印證了"器以載道"的古老命題。

四、格調之辨:用養之工
所謂"一壺事一茶",非迷信之說。徐秀棠【中國紫砂】記載:民國藏家吳大澂養壺,必以同茶溫養十年,使壺壁形成特定"茶晶膜"。此生物釉層之形成,恰如古琴漆面斷紋,乃器物與時間對話的印記。然今人常誤"包漿"為油膩之光,豈知真正寶光應是"精光內蘊,如小兒目"(【陽羨茗壺系】語)。

五、選擇之要:器與茶的對話
選壺如擇友,不在價昂而在氣合。武夷岩茶宜配朱泥小壺取其聚香,普洱老茶當選底槽清大壺利其舒展。李漁【閒情偶寄】云:"茶注莫妙於砂,壺之精者又莫過於陽羨",然需知"壺為茶仆"的根本——器之格調,終在襯托茶性而非喧賓奪主。

今人論茶器,常陷"功能主義"窠臼。實則紫砂壺之真味,正在其融金石學、流體力學、微生物學於陶藝的跨學科智慧。一把良壺,是泥與火的涅槃,更是匠人與自然的盟約。願諸君擇器時,既能明辨物理,更能會心藝道,方不負"器以載道"的千年茶脈。
胡吞 發表於 2025-7-29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紫砂壺藝五柱論:格調茶事中的器物美學】

茶道之雅,首重器用。紫砂壺之所以能成為茶事至寶,實因其集材質、工藝、造型、功能、文化五維於一體,形成獨特的器物美學體系。今就帖中所論紫砂五柱,試作專業闡發。

一、材質之本:五色土的生命力
宜興紫砂泥的礦物學特性確為茶器之上選。其雙氣孔結構(鏈狀氣孔與團聚體氣孔)形成的"呼吸效應",較帖中所述更為精微:2-5μm的孔徑既能吸附茶單寧,又可透氧延緩茶湯酸敗。然需辨明,所謂"十年不腐"乃文人誇張之辭,科學檢測表明,紫砂抑菌作用僅較瓷質器皿延長保鮮期2-3日。真正的養壺之道,在於通過茶湯浸潤使胎體形成"茶鏽層",此過程實為硅酸鹽礦物與茶多酚的絡合反應。

二、工藝之精:拍打成器的哲學
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載"捏築為胎,規而圓之",道出紫砂成型核心。拍打鑲接之法非僅為技術,實含"道器合一"的造物觀:通過泥片圍合形成的張力結構,使壺體在燒成時產生均勻應力分布。現代顯微觀察可見,手工拍打的泥料顆粒呈定向排列,較注漿成型者透氣性提升40%以上。至於工具體系,考龔春制壺時已創"矩車""木雞子"等62種專用工具,其標準化程度遠超同時期其他陶瓷門類。

三、造型之韻:幾何與自然的辯證
紫砂造型學理當分三大體系:
1. 光素器(如掇球、仿古)體現【考工記】"圓者中規,方者中矩"的造物法則
2. 花器(如供春、梅樁)暗合【宣和畫譜】"寫生"傳統
3. 筋紋器(如菱花、合菊)源自【周髀算經】的等分幾何
尤需指出,時大彬首創的"三段虛實法"(壺嘴、把、鈕的黃金比例),使實用功能與視覺韻律達成完美統一。

四、功能之妙:茶性與器性的共鳴
帖中"一壺侍一茶"之說確有實驗依據:浙江大學茶學系檢測顯示,經三年使用的紫砂壺,其胎體對特定茶類的芳香物質吸附率可達73.5%。然需補充者,朱泥壺因燒結度高,更適合烏龍茶類高香物質釋放;而段泥壺因氣孔率大,與綠茶搭配可避免悶熟。此中分寸,正合陸羽【茶經】"器擇陶揀,出自東甌"的精微之辨。

五、文化之魂:文人審美的物化
陳曼生"十八式"的誕生,標誌着紫砂從工藝品升格為文人藝術。其銘文鐫刻(如"茶熟香溫且自看")將書法、文學、茶道熔於一爐,形成"三絕文化"。考故宮博物院藏時大彬壺底款"千奇萬狀信手出",可見明代工匠已具有明確的藝術自覺。

今人用紫砂,當超越"養生玄學"的迷思,回歸"器以載道"的本真。一把良壺的養成,需經選泥、擇形、開壺、專侍、淨養五道工夫,此中蘊含的正是中國傳統"格物致知"的精神內核。茶格之高下,終究在於用器者能否參透這"五柱"背後的文化密碼。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