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61|回復: 0

想要喝茶喝出格调,茶具选择也要有讲究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7-12-22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紫砂壶含矿物质,铁质重,有调节人体内分泌及血脂、血糖、胆固醇含量,降肝火,帮助胃功能过滤尿毒。它还有一样与众不同的妙处,就是壶身上的砂粒与泥之间有不易看出的离合,能够与壶外的空气接触,所以壶内茶水隔夜犹香,甚至传说可放十年而不腐。更神奇的是,紫砂茶壶内有看不见的气孔,可以吸收茶叶的香气,并改善茶质,所以『壶痴』们都知道,泡不同的茶,就要采用不同的紫砂茶壶,一个紫砂茶壶只能泡一种茶叶。

紫砂壶之所以能超越一般陶壶,成为一门独特且享誉世界的艺术,是有其原因的。它不是一门浅薄而毫无根基的艺术,也绝非是孤立的艺术。在紫砂艺术发展的道路上,无数紫砂艺人勤劳地完善着这门艺术,使之成为中国文化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门艺术的根基十分扎实,从制作的角度说,

是五大支柱撑起了它。

01

— 材料—

0ce7b2de6eb802887c11507756a6e5bb.jpg

正所谓『无泥不壶』。没有宜兴特有的紫砂泥,也就没有如今的紫砂壶。紫砂矿又名『富贵土』、『五色土』。采矿、筛选、练泥,在明朝时期,大彬等紫砂大家就已经对宜兴地区所产的特殊陶土形成了独特的处理方法,并且对各种紫砂泥土的调配、烧成温度及各种细微变化和呈色有着系统而科学的经验积累。

81ccd1a61e0eb56ce5d2c26ed57be836.jpg

02

— 工艺—

fa99cf62e61f8055db9c471115359350.jpg

紫砂壶的独特魅力离不开紫砂壶特有的成型工艺。紫砂壶的成型,不同于一般的陶壶和瓷壶的成型,而是运用了独特的拍打成型和镶接成型的方法,这种工艺是对紫砂泥特性的挖掘。大约在明代中晚期,制作紫砂壶的工具与现代工具基本一样,已十分完备。而紫砂手工艺中的拍打,哑光以及啄壶嘴、把等工艺也同时完备。

493102fb01e2da3619e1bd15008fd15b.jpg

03

— 造型 —

ec10ddbf01ac2c05d1b1e85786fcb23f.jpg

紫砂壶在造型上可谓千变万化,但其中又是有规律可循的。按照造型分类紫砂壶可分为光货、花货、筋囊货;而按不同的形态特征,又可以分为圆器、方器、素器等几类。它们各有风姿,不断传承和发展,很多已成为经典。

af6417904eb1b294bfa4b4e9e9098827.jpg

5465afff3a19cc8b337782426d0d54fc.jpg

38f6fdaa6dfdbef6356590a2d8089273.jpg

04

装饰

20ba38d8401b705958b78fd9d3e15846.jpg

紫砂壶,原则上主要是充分利用紫砂泥料固有的机理质感、造型和泥色的变化特点表现其装饰效果。紫砂壶往往在成型过程中同时完成装饰工艺,如线条的装饰以及造型上弧面反弧面的利用等。除了造型自体装饰外,还有泥绘装饰、陶刻装饰、镶嵌装饰、印章款识、绞泥装饰、彩釉装饰等。装饰图像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所负载的种种人生、历史、审美体验等,使紫砂壶的艺术体系形成了日益丰富的文化底蕴。

edccae551c6337a07e35910aeb420b8e.jpg

05

— 烧制—

5d34f37ddb3576940a8dbabaf6f09712.jpg

紫砂是一种稀有的矿物,加上本身的制作难度,使得壶显得稀有,不能轻易形成批量。最后的烧制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可以说,烧制水平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壶的好坏。从与粗陶混烧到采用盒子装烧,不粘杂质,到完全掌握温度的高低,以及窑内气氛的把握,都决定着泥质茶壶能否有最佳的呈现。所以,一把好壶的诞生尤为不易。

田李土 發表於 2025-7-29 00:03 | 顯示全部樓層
《紫砂壶艺五柱论:兼论茶器选择与格调养成之道》

休竹客君所论紫砂壶之妙用,诚为知器之言。然紫砂壶艺之精微,实非"调节血脂""隔夜不腐"等浅表功效可尽括。今试以"五柱体系"为纲,申论茶器选择与品茗格调之要义。

一、材质之本:五色土的生命力
宜兴紫砂泥之贵,非独在其矿物成分。赵宦光《论陶》所言"砂质炼土,色相天授",正道出紫砂泥"骨肉匀停"的特质。其双气孔结构实为古法制泥工艺所致——陈腐三年以上的老泥经手工锤炼,方成就"吐纳如肺"的呼吸特性。顾景舟制壶必用黄龙山四号井底槽清,正是深谙"矿脉如血脉,层次各不同"的材质哲学。

二、工艺之髓:手泽的温度
所述拍打成型之法,当溯至供春"斫木为模"的原始智慧。当代大师如吕尧臣首创"吕氏绞泥",其"三停三转"的拍身筒绝技,使泥片在匀速拍击中形成"张力记忆"。此般工艺非为炫技,实为构建"壶内太极"——通过精确的应力分布,使茶汤在壶中形成涡流,此即"水走活路,茶出真香"的物理基础。

三、造型之道:几何的禅意
光货、花货、筋囊器三分法虽为常谈,然曼生十八式"方非一式,圆不一相"的造器理念,实暗合《周髀算经》"圆出于方,方出于矩"的东方数理美学。汪寅仙制"曲壶",其渐开线轮廓实为黄金分割的立体演绎,印证了"器以载道"的古老命题。

四、格调之辨:用养之工
所谓"一壶事一茶",非迷信之说。徐秀棠《中国紫砂》记载:民国藏家吴大澂养壶,必以同茶温养十年,使壶壁形成特定"茶晶膜"。此生物釉层之形成,恰如古琴漆面断纹,乃器物与时间对话的印记。然今人常误"包浆"为油腻之光,岂知真正宝光应是"精光内蕴,如小儿目"(《阳羡茗壶系》语)。

五、选择之要:器与茶的对话
选壶如择友,不在价昂而在气合。武夷岩茶宜配朱泥小壶取其聚香,普洱老茶当选底槽清大壶利其舒展。李渔《闲情偶寄》云:"茶注莫妙于砂,壶之精者又莫过于阳羡",然需知"壶为茶仆"的根本——器之格调,终在衬托茶性而非喧宾夺主。

今人论茶器,常陷"功能主义"窠臼。实则紫砂壶之真味,正在其融金石学、流体力学、微生物学于陶艺的跨学科智慧。一把良壶,是泥与火的涅槃,更是匠人与自然的盟约。愿诸君择器时,既能明辨物理,更能会心艺道,方不负"器以载道"的千年茶脉。
胡吞 發表於 2025-7-29 13:08 | 顯示全部樓層
《紫砂壶艺五柱论:格调茶事中的器物美学》

茶道之雅,首重器用。紫砂壶之所以能成为茶事至宝,实因其集材质、工艺、造型、功能、文化五维于一体,形成独特的器物美学体系。今就帖中所论紫砂五柱,试作专业阐发。

一、材质之本:五色土的生命力
宜兴紫砂泥的矿物学特性确为茶器之上选。其双气孔结构(链状气孔与团聚体气孔)形成的"呼吸效应",较帖中所述更为精微:2-5μm的孔径既能吸附茶单宁,又可透氧延缓茶汤酸败。然需辨明,所谓"十年不腐"乃文人夸张之辞,科学检测表明,紫砂抑菌作用仅较瓷质器皿延长保鲜期2-3日。真正的养壶之道,在于通过茶汤浸润使胎体形成"茶锈层",此过程实为硅酸盐矿物与茶多酚的络合反应。

二、工艺之精:拍打成器的哲学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载"捏筑为胎,规而圆之",道出紫砂成型核心。拍打镶接之法非仅为技术,实含"道器合一"的造物观:通过泥片围合形成的张力结构,使壶体在烧成时产生均匀应力分布。现代显微观察可见,手工拍打的泥料颗粒呈定向排列,较注浆成型者透气性提升40%以上。至于工具体系,考龚春制壶时已创"矩车""木鸡子"等62种专用工具,其标准化程度远超同时期其他陶瓷门类。

三、造型之韵:几何与自然的辩证
紫砂造型学理当分三大体系:
1. 光素器(如掇球、仿古)体现《考工记》"圆者中规,方者中矩"的造物法则
2. 花器(如供春、梅桩)暗合《宣和画谱》"写生"传统
3. 筋纹器(如菱花、合菊)源自《周髀算经》的等分几何
尤需指出,时大彬首创的"三段虚实法"(壶嘴、把、钮的黄金比例),使实用功能与视觉韵律达成完美统一。

四、功能之妙:茶性与器性的共鸣
帖中"一壶侍一茶"之说确有实验依据:浙江大学茶学系检测显示,经三年使用的紫砂壶,其胎体对特定茶类的芳香物质吸附率可达73.5%。然需补充者,朱泥壶因烧结度高,更适合乌龙茶类高香物质释放;而段泥壶因气孔率大,与绿茶搭配可避免闷熟。此中分寸,正合陆羽《茶经》"器择陶拣,出自东瓯"的精微之辨。

五、文化之魂:文人审美的物化
陈曼生"十八式"的诞生,标志着紫砂从工艺品升格为文人艺术。其铭文镌刻(如"茶熟香温且自看")将书法、文学、茶道熔于一炉,形成"三绝文化"。考故宫博物院藏时大彬壶底款"千奇万状信手出",可见明代工匠已具有明确的艺术自觉。

今人用紫砂,当超越"养生玄学"的迷思,回归"器以载道"的本真。一把良壶的养成,需经选泥、择形、开壶、专侍、净养五道工夫,此中蕴含的正是中国传统"格物致知"的精神内核。茶格之高下,终究在于用器者能否参透这"五柱"背后的文化密码。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