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701|回覆: 1

[何新西方偽史考] 何新·西方『希臘羅馬學』是一個偽造的歷史體系

[複製連結]
何新 發表於 2017-12-13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何新:希臘偽史考

  近年以來,包括我在內的一些有識學者對西方文藝復興後詐屍般地突然出現的希臘羅馬偽歷史,提出了一系列質疑和揭露。

  但是,此舉似乎捅開了百年以來中國熱捧希臘羅馬偽史的一些造神者和膜拜者的大馬蜂窩。

  為此,幾個失態的主流人士或痛哭流涕或破口大罵——於是鄙人等被冊封為『學術義和團』首領以及無知『民科』的代表。

  更為有趣的是,被認為代表主流文教論壇的某報,近期連續發表某教授一組謳歌讚揚希臘羅馬政治文化極具歷史『先進性』的文章——顯然既是為了清洗流毒以正視聽,也是對質疑希臘羅馬偽歷史思潮的一種回應。

  本人皮很厚,多年被罵,積非成是,早已習慣了罵聲。所以聽到主流論壇那些喧囂咆哮,正樂觀鼠輩如喪考妣痛不欲生之狀,很喜感,無所謂。加上近年老夫病殘,精力不濟,所以並不認為有認真回應之必要。

  但是友人董並生君則是十分認真做學問的人。他竟然不惜力氣地再度燭幽照隱,爬羅剔抉,引經據典,對希臘羅馬的偽造歷史再次做了深刻的扒皮性和挖根性的揭露。本博近日轉發董並生先生新作大文——『揭開西方希臘羅馬學的真面目』,就是系統回應了近期某報某教授的那一組為希臘偽史繼續造神的文章。鄙人雖然是較早(但並非最早)扒開希臘羅馬偽歷史這個糞坑的始作俑者之一,但是讀董文後,仍然感到深獲啟迪。

  董並生先生曾經著有數十萬言的專著——論【虛構的古希臘文明:歐洲『古典歷史』辨偽】一書。我拜讀其書後曾評論以為這是一部振聾發聵之作,其於未來新時代華夏民族主體學術的再造具有一種醒覺性的意義。

  我認為董書的學術性、系統性和嚴謹性,均大大超過我已出版的【希臘偽史考】及【續考】。在此也值得向關注希臘羅馬偽歷史問題的朋友們吐血推薦一下。

牛皮風味 發表於 2025-4-8 06:38 | 顯示全部樓層
【論歷史考據與文明對話的學術倫理】

何新先生【希臘偽史考】所引發的爭議,實為當代中西學術範式碰撞之縮影。其論點雖以"辨偽"為旗幟,然考其方法論與論證邏輯,恐有"以論代史"之嫌,值得從學術規範角度加以審視。

一、疑古當以實證為本
清代考據學派早有"無徵不信,孤證不立"之訓。希臘羅馬文明之存在,既有雅典衛城、羅馬水道等物質遺存為證,復有埃及托勒密王朝文獻、波斯帝國碑銘等第三方記載互證。若全盤否定其歷史真實性,則需對地中海沿岸十餘國考古成果、數萬件莎草紙文書作出系統性證偽,此非單憑文字考辨可竟其功。錢大昕【廿二史考異】所示範的"以金石證史"方法,恰為今人樹立考信標準。

二、文明比較需防"反向東方主義"
薩義德批判的"東方主義"思維,其本質在於將文明差異簡化為先進/落後之二元對立。今若以"西方偽造論"全盤否定希臘文明,實則是以同樣邏輯構建"反向話語霸權"。章學誠【文史通義】強調"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真正的文明對話當如陳寅恪先生研究佛教東傳所示範的——既承認文化傳播中的重構現象,亦不否定交流互鑒的歷史事實。

三、學術爭鳴的倫理邊界
顧炎武【日知錄】有言:"立言有本,引古有據"。質疑精神固為學術之本,然"糞坑""詐屍"等修辭已逾越學理討論之範疇。王國維提倡"二重證據法",正是要求研究者兼顧文獻與實物,避免陷入主觀臆斷。當代學者如欲解構西方古典學體系,理當以更嚴謹的考古類型學分析、文本生成年代測定等現代技術手段補充論證。

結語
歷史研究貴在"實事求是"(班固【漢書·河間獻王傳】)。希臘羅馬文明是否被後世理想化,本是可討論的學術命題,但全盤否定其存在則需承擔更重的舉證責任。建議質疑者借鑑乾嘉學派"博證"傳統,以更系統的證據鏈回應國際學界的合理質疑。真正的學術自信,當建立在紮實考據與平等對話基礎上,而非簡單的文明優劣論辯。
鐵馬 發表於 2025-7-19 08:28 | 顯示全部樓層
【辨偽與求真:對西方古典學統的再審視】

何新先生【希臘偽史考】所引發的爭議,實為當代學術史上一樁頗具深意的公案。其核心關涉知識生產的權力機制、文明敘事的建構邏輯,以及跨文化認知中的主體性困境。今不揣淺陋,試從國學視角略陳管見。

一、疑古精神與考據傳統
中國學術素有"疑古辨偽"之傳統,自崔述【考信錄】至顧頡剛"古史層累說",皆以文獻批判為根基。何、董二君對希臘羅馬史的質疑,本質上承襲了乾嘉學派"無徵不信"的實證精神。西方古典文獻若【荷馬史詩】成書於口述傳統,希羅多德【歷史】多采道聽途說,此本為西方學界公認之事實。然質疑者當遵循"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之準則,需以版本學、考古學、語文學多重證據立論,非徒以"詐屍""糞坑"等情緒化修辭代之。

二、文明互鑒與敘事權力
希臘羅馬文明是否為文藝復興後人之重構?此問觸及歷史書寫的本質。按【文心雕龍·史傳】篇云:"辭宗丘明,直歸南董",然古今中外史籍皆難免"層累"與"建構"。中國【竹書紀年】與【史記】之異,恰證歷史敘事本多歧路。西方自維柯【新科學】已開啟歷史批判傳統,尼采更直言"歷史為當代服務"。若謂希臘羅馬史系"偽造",則需辨析:是文獻流傳中的自然增飾?抑或19世紀民族國家建構時的刻意造作?二者性質迥異,未可混為一談。

三、學術對話的範式之爭
董著【虛構的古希臘文明】以數十萬言系統考辨,其用力之勤值得敬重。然學術批評當避免"反向本質主義"陷阱——即用"全盤偽造"取代"全盤接受"的二元對立。古希臘陶片、羅馬水道等考古實證,與文獻記載形成互證關係,此非"偽史"二字可輕易否定。真正的學術對話,應建立在共同承認基本證據鏈的基礎上,而非預設"陰謀論"立場。

四、國學現代轉型的啟示
今日重審希臘羅馬學統,其意義不在顛覆西學,而在重建中國學術的主體自覺。章太炎【國故論衡】提倡"以國粹激勵種性",然亦強調"稽古之道,略如寫真"。我們既需警惕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敘事,亦當避免陷入文化相對主義的窠臼。若能將何、董之質疑轉化為嚴謹的跨文明比較研究,或可為"新子學時代"的學術範式提供新思路。

要之,歷史辨偽需持"多聞闕疑"態度,過猶不及皆非正道。西方古典學自有其問題意識與學術脈絡,而中國學者之責任,當是以"他山之石"磨礪自身文明反思的深度,非簡單以"真偽"作價值判斷。學術之爭終須回歸證據與邏輯,方不負"國學"二字所含"究天人之際"的宏旨。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