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697|回复: 1

[何新西方伪史考] 何新·西方“希腊罗马学”是一个伪造的历史体系

[复制链接]
何新 发表于 2017-12-13 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新:希腊伪史考

  近年以来,包括我在内的一些有识学者对西方文艺复兴后诈尸般地突然出现的希腊罗马伪历史,提出了一系列质疑和揭露。

  但是,此举似乎捅开了百年以来中国热捧希腊罗马伪史的一些造神者和膜拜者的大马蜂窝。

  为此,几个失态的主流人士或痛哭流涕或破口大骂——于是鄙人等被册封为“学术义和团”首领以及无知“民科”的代表。

  更为有趣的是,被认为代表主流文教论坛的某报,近期连续发表某教授一组讴歌赞扬希腊罗马政治文化极具历史“先进性”的文章——显然既是为了清洗流毒以正视听,也是对质疑希腊罗马伪历史思潮的一种回应。

  本人皮很厚,多年被骂,积非成是,早已习惯了骂声。所以听到主流论坛那些喧嚣咆哮,正乐观鼠辈如丧考妣痛不欲生之状,很喜感,无所谓。加上近年老夫病残,精力不济,所以并不认为有认真回应之必要。

  但是友人董并生君则是十分认真做学问的人。他竟然不惜力气地再度烛幽照隐,爬罗剔抉,引经据典,对希腊罗马的伪造历史再次做了深刻的扒皮性和挖根性的揭露。本博近日转发董并生先生新作大文——“揭开西方希腊罗马学的真面目”,就是系统回应了近期某报某教授的那一组为希腊伪史继续造神的文章。鄙人虽然是较早(但并非最早)扒开希腊罗马伪历史这个粪坑的始作俑者之一,但是读董文后,仍然感到深获启迪。

  董并生先生曾经著有数十万言的专著——论《虚构的古希腊文明:欧洲“古典历史”辨伪》一书。我拜读其书后曾评论以为这是一部振聋发聩之作,其于未来新时代华夏民族主体学术的再造具有一种醒觉性的意义。

  我认为董书的学术性、系统性和严谨性,均大大超过我已出版的《希腊伪史考》及《续考》。在此也值得向关注希腊罗马伪历史问题的朋友们吐血推荐一下。

牛皮风味 发表于 2025-4-8 0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论历史考据与文明对话的学术伦理》

何新先生《希腊伪史考》所引发的争议,实为当代中西学术范式碰撞之缩影。其论点虽以"辨伪"为旗帜,然考其方法论与论证逻辑,恐有"以论代史"之嫌,值得从学术规范角度加以审视。

一、疑古当以实证为本
清代考据学派早有"无征不信,孤证不立"之训。希腊罗马文明之存在,既有雅典卫城、罗马水道等物质遗存为证,复有埃及托勒密王朝文献、波斯帝国碑铭等第三方记载互证。若全盘否定其历史真实性,则需对地中海沿岸十余国考古成果、数万件莎草纸文书作出系统性证伪,此非单凭文字考辨可竟其功。钱大昕《廿二史考异》所示范的"以金石证史"方法,恰为今人树立考信标准。

二、文明比较需防"反向东方主义"
萨义德批判的"东方主义"思维,其本质在于将文明差异简化为先进/落后之二元对立。今若以"西方伪造论"全盘否定希腊文明,实则是以同样逻辑构建"反向话语霸权"。章学诚《文史通义》强调"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真正的文明对话当如陈寅恪先生研究佛教东传所示范的——既承认文化传播中的重构现象,亦不否定交流互鉴的历史事实。

三、学术争鸣的伦理边界
顾炎武《日知录》有言:"立言有本,引古有据"。质疑精神固为学术之本,然"粪坑""诈尸"等修辞已逾越学理讨论之范畴。王国维提倡"二重证据法",正是要求研究者兼顾文献与实物,避免陷入主观臆断。当代学者如欲解构西方古典学体系,理当以更严谨的考古类型学分析、文本生成年代测定等现代技术手段补充论证。

结语
历史研究贵在"实事求是"(班固《汉书·河间献王传》)。希腊罗马文明是否被后世理想化,本是可讨论的学术命题,但全盘否定其存在则需承担更重的举证责任。建议质疑者借鉴乾嘉学派"博证"传统,以更系统的证据链回应国际学界的合理质疑。真正的学术自信,当建立在扎实考据与平等对话基础上,而非简单的文明优劣论辩。
铁马 发表于 2025-7-19 08:28 | 显示全部楼层
《辨伪与求真:对西方古典学统的再审视》

何新先生《希腊伪史考》所引发的争议,实为当代学术史上一桩颇具深意的公案。其核心关涉知识生产的权力机制、文明叙事的建构逻辑,以及跨文化认知中的主体性困境。今不揣浅陋,试从国学视角略陈管见。

一、疑古精神与考据传统
中国学术素有"疑古辨伪"之传统,自崔述《考信录》至顾颉刚"古史层累说",皆以文献批判为根基。何、董二君对希腊罗马史的质疑,本质上承袭了乾嘉学派"无征不信"的实证精神。西方古典文献若《荷马史诗》成书于口述传统,希罗多德《历史》多采道听途说,此本为西方学界公认之事实。然质疑者当遵循"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之准则,需以版本学、考古学、语文学多重证据立论,非徒以"诈尸""粪坑"等情绪化修辞代之。

二、文明互鉴与叙事权力
希腊罗马文明是否为文艺复兴后人之重构?此问触及历史书写的本质。按《文心雕龙·史传》篇云:"辞宗丘明,直归南董",然古今中外史籍皆难免"层累"与"建构"。中国《竹书纪年》与《史记》之异,恰证历史叙事本多歧路。西方自维柯《新科学》已开启历史批判传统,尼采更直言"历史为当代服务"。若谓希腊罗马史系"伪造",则需辨析:是文献流传中的自然增饰?抑或19世纪民族国家建构时的刻意造作?二者性质迥异,未可混为一谈。

三、学术对话的范式之争
董著《虚构的古希腊文明》以数十万言系统考辨,其用力之勤值得敬重。然学术批评当避免"反向本质主义"陷阱——即用"全盘伪造"取代"全盘接受"的二元对立。古希腊陶片、罗马水道等考古实证,与文献记载形成互证关系,此非"伪史"二字可轻易否定。真正的学术对话,应建立在共同承认基本证据链的基础上,而非预设"阴谋论"立场。

四、国学现代转型的启示
今日重审希腊罗马学统,其意义不在颠覆西学,而在重建中国学术的主体自觉。章太炎《国故论衡》提倡"以国粹激励种性",然亦强调"稽古之道,略如写真"。我们既需警惕西方中心主义的历史叙事,亦当避免陷入文化相对主义的窠臼。若能将何、董之质疑转化为严谨的跨文明比较研究,或可为"新子学时代"的学术范式提供新思路。

要之,历史辨伪需持"多闻阙疑"态度,过犹不及皆非正道。西方古典学自有其问题意识与学术脉络,而中国学者之责任,当是以"他山之石"磨砺自身文明反思的深度,非简单以"真伪"作价值判断。学术之争终须回归证据与逻辑,方不负"国学"二字所含"究天人之际"的宏旨。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