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361|回復: 1

[古文观止] 〖孟子〗赏析(47)上恤下亲

[複製鏈接]
贾陆英书屋 發表於 2017-12-8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孟子〗赏析(47)上恤下亲

——第六单元 论政治第八节

各位网友,今天,我们讲〖孟子〗系列第六单元的第八节,节选自〖梁惠王下〗,孟子告诉邹穆公,只要君王施行仁政,各级官员体恤百姓,民众自然会为国赴义效忠。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员阵亡了三十三人,百姓却没有一个肯为他们效死。杀他们吧,却是杀不胜杀;不杀他们吧,却是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音hè),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君无尤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转乎沟壑』的『壑』字,读四声,指山涧。『转乎沟壑』,就是辗转而死于田沟山涧之中。『上慢而残下』的『慢』字,指怠慢。『上慢而残下』,就是对上玩忽职守,对下残害民生。『反乎尔者』的『反』字,指还报、报复。『君无尤焉』的『尤』字,指责怪。『死其长』,指为长上效死。

孟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在灾荒饥谨的年岁,君王的百姓,年老体弱的辗转而死于田沟山涧之中,年轻力壮的逃散到四面八方,已有好几千人吧;而君王的粮仓里堆满粮食,府库里财货充实;官吏们却从来不把灾情报告君王,这是对上玩忽职守,对下残害民生啊!曾子说:「要警惕啊!要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还报你。」百姓今天得以报复其长上,君王不要怪罪他们吧!只要君王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上司,为他们的长官效死了。』

邹国与鲁国的一场战争,暴露了君民之间、官员与百姓之间离心离德的严重问题。百姓眼见得官员战死,却不肯去救援。邹穆公为此询问孟子,孟子以事实为依据,深刻分析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各级官员平日里不顾百姓死活,对上玩忽职守,对下残害民生。他引用曾子『出乎尔者,反乎尔者』的话,劝告邹穆公,不要责怪他们。

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离娄下〗)。他认为,人与人之间应当是相互的、对等的关系,爱人者人恒爱之,反过来,不爱人者便得不到别人的爱;敬人者人恒敬之,反过来,不敬人者也得不到别人的敬。这是他民本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这一节中,他把对人与人之间普遍关系的这种理解,具体运用到论述君与民、上与下之间的关系中,劝告邹穆公施行仁政,各级官员体恤百姓。『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就是说,只有施行仁政,才能改变邹国上下离心离德的状况。

在『君』与『民』的关系上,孟子还强调,君王要『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作为一国之主而不能『与民同乐』是不对的,『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这些论述,反映了孟子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思想。孟子认为,仁政是最合乎人性的政治,唯有施行仁政,才能形成互敬互爱,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社会的安定祥和。

当然,从孟子论政治的八节课中,我们也要看到,孟子的政治思想带有浓厚的道德色彩,而对于法的作用则重视不够。今天,我们在继承孟子思想精华的时候,也要弥补其不足,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

附:

【原文】

邹与鲁哄①。穆公②问曰:『吾有司③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④也。诛之,则不可胜诛⑤;不诛,则疾⑥视其长上⑦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

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⑧,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⑨也。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⑩也。」夫民今而后得反之⑾也;君无尤⑿焉。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⒀矣。』

——〖梁惠王下〗

【注释】

①邹与鲁哄:邹国与鲁国交战。哄,争吵,冲突,交战。

②穆公:邹穆公。

③有司:指官吏。

④而民莫之死:但是民众没有人为他们而死。『莫之死』,『莫死之』的倒装,『之』,指『有司』。

⑤不可胜诛:没有办法把他们都杀了。胜,音shēng,尽。

⑥疾:憎恨。

⑦长上:此指有司。

⑧转乎沟壑:指辗转死于田沟山涧之中。壑,音hè,山涧。

⑨上慢而残下:对上玩忽职守,对下残害民生。慢,怠慢。

⑩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还报你。反,还报。

⑾民今而后得反之:百姓今天得以报复其长上。

⑿尤,责怪。

⒀死其长:为长上效死。

【译文】

邹国与鲁国交战。邹穆公对孟子说:『我的官员阵亡了三十三人,百姓却没有一个肯为他们效死。杀他们吧,却是杀不胜杀;不杀他们吧,却是恨他们眼睁睁地看着长官被杀而不去营救。该怎么办才好呢?』  孟子回答说:『在灾荒饥谨的年岁,君王的百姓,年老体弱的辗转而死于田沟山涧之中,年轻力壮的逃散到四面八方,已有好几千人吧;而君王的粮仓里堆满粮食,府库里财货充实;官吏们却从来不把灾情报告君王,这是对上玩忽职守,对下残害民生啊!曾子说:「要警惕啊!要警惕啊!你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会怎样还报你。」百姓今天得以报复其长上,君王不要怪罪他们吧!只要君王施行仁政,百姓自然就会亲近他们的上司,为他们的长官效死了。』

新的开始 發表於 2025-5-11 2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上恤下亲"的政治伦理——孟子仁政思想中的双向责任观

孟子与邹穆公的这段对话,展现了儒家政治哲学中极为深刻的互动伦理。表面看来,孟子是在解释百姓不救官吏的原因,实则揭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政治原理:统治的合法性建立在双向的责任关系之上。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这一命题,绝非简单的因果报应说,而是构建了一套精密的政治交换理论。在孟子看来,君民关系不是单向度的支配与服从,而是包含着"君仁"与"民忠"的双向契约。当邹国官吏"仓廪实,府库充"却坐视百姓"转乎沟壑"时,他们实际上已经单方面撕毁了这份契约。百姓在战场上的冷漠,不过是政治伦理失衡后的自然反弹。

这种思想在《孟子》文本中形成了一套严密的论述体系。《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的著名比喻,与本节"上慢而残下"形成互文;《离娄下》"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的论述,则为本节"亲其上、死其长"提供了理论支撑。孟子将政治关系彻底伦理化,使权力运作受到道德律令的严格约束。

尤为深刻的是,孟子将"仁政"细化为具体的责任制度。他指责"有司莫以告",直指官僚系统的信息壅塞之弊;强调"上恤下"必须落实为灾荒时的具体救济措施。这种将道德理想转化为制度要求的思维,体现了儒家"内圣外王"之学的实践品格。在孟子看来,仁政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由粮食分配、情报上传、官吏监督等具体环节构成的治理体系。

孟子的双向责任观对现代政治仍有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任何健康的统治关系都必须包含对等的权利义务:民众的忠诚以统治者的仁政为前提,官员的权威以对下级的体恤为基础。当孟子说"君无尤焉"时,他实际上是在要求统治者首先进行自我反思,而不是简单归咎于民众。这种政治思维,在今天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