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的「複雜」概念簡析 ——兼論考古學方法論的本土化路徑
崔天興教授此文以「複雜」概念為切入點,對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論範式進行了富有洞見的梳理。本文試從國學視角補苴罅漏,探討這一概念在華夏文明特質闡釋中的特殊意義。
一、「複雜」概念的學術史溯源 考古學中的「複雜」概念(Complexity)源自新進化論學派,塞維斯(Service)的「游團-部落-酋邦-國家」四階段論,實為西方學者基於地中海文明經驗構建的線性模型。崔文敏銳指出:二裏頭遺址呈現的「多元一體」格局,已超越「酋邦」理論的解釋邊界。筆者以為,【禮記·禮運】「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記載,恰可印證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血緣組織與地緣政治的複雜糾纏,此種「家國同構」的文明路徑,實為西方理論所未備。
二、青銅器紋飾的「複雜性」解碼 文中附圖的饕餮紋演變序列(圖49000),可視作「複雜」概念的物化表徵。【呂氏春秋·先識】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此紋飾的層疊構圖絕非簡單裝飾,實為「絕地天通」宗教改革的視覺呈現。青銅器「范鑄法」所需的模塊化生產體系,更暗示着當時已存在超越酋邦層級的資源調配能力——這與【周禮·考工記】「百工之事」的記載形成互證。
三、方法論的本土化重構 崔文強調「複雜」不等於「先進」的辯證觀,深契【周易】「窮變通久」之理。筆者建議可引入「器以藏禮」(【左傳·成公二年】)的闡釋框架:二裏頭宮城遺址的「中軸線」佈局(圖48998),實為「王者居天下之中」政治宇宙觀的物質載體。這種空間秩序的「複雜性」,本質上是對「禮」的精神編碼,與瑪雅文明的金字塔層級制存在本質差異。
結語 中國文明的「複雜性」研究,當以【尚書·堯典】「協和萬邦」為精神旨歸。未來研究可着力於:1)甲骨文「邑」「邦」等字形的政治地理學解讀;2)玉禮器體系反映的「神權-王權」耦合機制。唯有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法論自覺中,方能真正揭示華夏文明「早熟而不早衰」的歷史密碼。
(按:本文所述圖像資料,可參【殷周青銅器通論】及【二裏頭(1999-2006)】考古報告,此處從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