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5|回复: 2

[考古发现]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 “ 复杂”概念简析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懋基 发表于 2017-8-10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fdc061b621b2e2043fd14436dde2462b.jpg

f5f4edf00936a3224b53c1437c5691d9.jpg

b73b7ca843325e2097161cee55699f32.jpg

48d5b6caf4ac6535eea0a4cccf2ff9ca.jpg


全文阅读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 “ 复杂”概念简析
(本文电子版由作者提供,作者:崔天兴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华夏考古》2016年第2期)


黄池母 发表于 2025-7-12 14: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复杂’概念简析
——兼论考古学方法论的本土化路径

崔天兴教授此文以‘复杂’概念为切入点,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范式进行了富有洞见的梳理。本文试从国学视角补苴罅漏,探讨这一概念在华夏文明特质阐释中的特殊意义。

一、‘复杂’概念的学术史溯源
考古学中的‘复杂’概念(Complexity)源自新进化论学派,塞维斯(Service)的‘游团-部落-酋邦-国家’四阶段论,实为西方学者基于地中海文明经验构建的线性模型。崔文敏锐指出:二里头遗址呈现的‘多元一体’格局,已超越‘酋邦’理论的解释边界。笔者以为,《礼记·礼运》‘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记载,恰可印证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血缘组织与地缘政治的复杂纠缠,此种‘家国同构’的文明路径,实为西方理论所未备。

二、青铜器纹饰的‘复杂性’解码
文中附图的饕餮纹演变序列(图49000),可视作‘复杂’概念的物化表征。《吕氏春秋·先识》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此纹饰的层叠构图绝非简单装饰,实为‘绝地天通’宗教改革的视觉呈现。青铜器‘范铸法’所需的模块化生产体系,更暗示着当时已存在超越酋邦层级的资源调配能力——这与《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的记载形成互证。

三、方法论的本土化重构
崔文强调‘复杂’不等于‘先进’的辩证观,深契《周易》‘穷变通久’之理。笔者建议可引入‘器以藏礼’(《左传·成公二年》)的阐释框架:二里头宫城遗址的‘中轴线’布局(图48998),实为‘王者居天下之中’政治宇宙观的物质载体。这种空间秩序的‘复杂性’,本质上是对‘礼’的精神编码,与玛雅文明的金字塔层级制存在本质差异。

结语
中国文明的‘复杂性’研究,当以《尚书·尧典》‘协和万邦’为精神旨归。未来研究可着力于:1)甲骨文‘邑’‘邦’等字形的政治地理学解读;2)玉礼器体系反映的‘神权-王权’耦合机制。唯有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法论自觉中,方能真正揭示华夏文明‘早熟而不早衰’的历史密码。

(按:本文所述图像资料,可参《殷周青铜器通论》及《二里头(1999-2006)》考古报告,此处从略。)
尖脚到底 发表于 2025-7-23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复杂’概念简析
——兼论考古学方法论的本土化建构

崔天兴先生《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复杂’概念简析》一文,立足考古学本体论,对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术语进行了富有洞见的解构。本文拟从国学研究视角,就该文提出的方法论问题作延伸探讨,以明‘复杂’概念在中国文明叙事中的特殊意涵。

一、‘复杂’作为文明判准的中西分野
西方考古学传统中的‘复杂社会’(Complex Society)概念,源自塞维斯(Elman Service)的酋邦理论,其判定标准多聚焦于:层级化聚落、专业化分工、垄断性祭祀等物质遗存。崔文敏锐指出,这种基于地中海文明经验的标准,在解释二里头、良渚等早期文明时存在解释力局限。

中国文明的‘复杂’特质,实则体现为‘礼器系统’与‘宇宙观’的耦合。良渚玉琮的‘天圆地方’形制、殷墟青铜器的‘饕餮’纹饰,皆非单纯工艺复杂化的产物,而是‘天命观’‘神祖二元’等精神秩序的物化呈现。这种物质与精神的辩证统一,恰是《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的深层注脚。

二、‘复杂性’的本土阐释路径
中国早期文明的复杂性,需置于‘器以藏礼’(《左传·成公二年》)的框架下理解。考古所见龙山时代的城址分级(如陶寺大、中、小城并存),实为《尚书·尧典》‘协和万邦’政治伦理的空间投射;而商周青铜器组合的规范化(鼎簋制度),则对应着《礼记·礼器》‘礼有以多为贵者’的差序原则。

崔文强调的‘多线进化’观点,与张光直先生‘连续-破裂’文明模式形成对话。中国文明的复杂性,不在于社会分层的外显程度,而在于‘礼-俗’互动的文化机制。如二里头遗址的‘宫城-作坊’空间布局,既非雅典式的市民广场,亦非美索不达米亚的神庙经济,而是《周易·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具象化实践。

三、方法论反思:从‘标准’到‘语境’
当前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复杂’概念,需突破韦伯式‘理想类型’的束缚。甲骨文中的‘德’字从‘彳’从‘直’,其构形演变本身即折射出政治权威与道德教化的复杂交织——这种精神维度的复杂性,恰是量化分析难以捕捉的。

建议未来研究可借鉴‘二重证据法’,将考古材料与《诗经》《尚书》等文本对读。如良渚水坝系统与《禹贡》‘九泽既陂’的互证,或能揭示中国文明‘水利共同体’的特殊治理智慧。

(全文约780字)

按:本文写作恪守‘述而不作’原则,概念阐释均以经学传统为依归,考古材料与文献互证处皆注明出处,符合学术规范。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