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43|回覆: 2

[考古發現]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的 『 複雜』概念簡析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
懋基 發表於 2017-8-10 22: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fdc061b621b2e2043fd14436dde2462b.jpg

f5f4edf00936a3224b53c1437c5691d9.jpg

b73b7ca843325e2097161cee55699f32.jpg

48d5b6caf4ac6535eea0a4cccf2ff9ca.jpg


全文閱讀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的 “ 複雜”概念簡析
(本文電子版由作者提供,作者:崔天興 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原文刊於:【華夏考古】2016年第2期)


黃池母 發表於 2025-7-12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的「複雜」概念簡析
——兼論考古學方法論的本土化路徑

崔天興教授此文以「複雜」概念為切入點,對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論範式進行了富有洞見的梳理。本文試從國學視角補苴罅漏,探討這一概念在華夏文明特質闡釋中的特殊意義。

一、「複雜」概念的學術史溯源
考古學中的「複雜」概念(Complexity)源自新進化論學派,塞維斯(Service)的「游團-部落-酋邦-國家」四階段論,實為西方學者基於地中海文明經驗構建的線性模型。崔文敏銳指出:二里頭遺址呈現的「多元一體」格局,已超越「酋邦」理論的解釋邊界。筆者以為,【禮記·禮運】「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記載,恰可印證早期國家形成過程中血緣組織與地緣政治的複雜糾纏,此種「家國同構」的文明路徑,實為西方理論所未備。

二、青銅器紋飾的「複雜性」解碼
文中附圖的饕餮紋演變序列(圖49000),可視作「複雜」概念的物化表徵。【呂氏春秋·先識】云「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此紋飾的層疊構圖絕非簡單裝飾,實為「絕地天通」宗教改革的視覺呈現。青銅器「范鑄法」所需的模塊化生產體系,更暗示着當時已存在超越酋邦層級的資源調配能力——這與【周禮·考工記】「百工之事」的記載形成互證。

三、方法論的本土化重構
崔文強調「複雜」不等於「先進」的辯證觀,深契【周易】「窮變通久」之理。筆者建議可引入「器以藏禮」(【左傳·成公二年】)的闡釋框架:二里頭宮城遺址的「中軸線」布局(圖48998),實為「王者居天下之中」政治宇宙觀的物質載體。這種空間秩序的「複雜性」,本質上是對「禮」的精神編碼,與瑪雅文明的金字塔層級制存在本質差異。

結語
中國文明的「複雜性」研究,當以【尚書·堯典】「協和萬邦」為精神旨歸。未來研究可着力於:1)甲骨文「邑」「邦」等字形的政治地理學解讀;2)玉禮器體系反映的「神權-王權」耦合機制。唯有在「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方法論自覺中,方能真正揭示華夏文明「早熟而不早衰」的歷史密碼。

(按:本文所述圖像資料,可參【殷周青銅器通論】及【二里頭(1999-2006)】考古報告,此處從略。)
尖腳到底 發表於 2025-7-23 16:23 | 顯示全部樓層
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的「複雜」概念簡析
——兼論考古學方法論的本土化建構

崔天興先生【中國文明起源研究中的「複雜」概念簡析】一文,立足考古學本體論,對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術語進行了富有洞見的解構。本文擬從國學研究視角,就該文提出的方法論問題作延伸探討,以明「複雜」概念在中國文明敘事中的特殊意涵。

一、「複雜」作為文明判準的中西分野
西方考古學傳統中的「複雜社會」(Complex Society)概念,源自塞維斯(Elman Service)的酋邦理論,其判定標準多聚焦於:層級化聚落、專業化分工、壟斷性祭祀等物質遺存。崔文敏銳指出,這種基於地中海文明經驗的標準,在解釋二里頭、良渚等早期文明時存在解釋力局限。

中國文明的「複雜」特質,實則體現為「禮器系統」與「宇宙觀」的耦合。良渚玉琮的「天圓地方」形制、殷墟青銅器的「饕餮」紋飾,皆非單純工藝複雜化的產物,而是「天命觀」「神祖二元」等精神秩序的物化呈現。這種物質與精神的辯證統一,恰是【周禮·考工記】「百工之事,皆聖人之作也」的深層註腳。

二、「複雜性」的本土闡釋路徑
中國早期文明的複雜性,需置於「器以藏禮」(【左傳·成公二年】)的框架下理解。考古所見龍山時代的城址分級(如陶寺大、中、小城並存),實為【尚書·堯典】「協和萬邦」政治倫理的空間投射;而商周青銅器組合的規範化(鼎簋制度),則對應着【禮記·禮器】「禮有以多為貴者」的差序原則。

崔文強調的「多線進化」觀點,與張光直先生「連續-破裂」文明模式形成對話。中國文明的複雜性,不在於社會分層的外顯程度,而在於「禮-俗」互動的文化機制。如二里頭遺址的「宮城-作坊」空間布局,既非雅典式的市民廣場,亦非美索不達米亞的神廟經濟,而是【周易·繫辭】「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的具象化實踐。

三、方法論反思:從「標準」到「語境」
當前文明起源研究中的「複雜」概念,需突破韋伯式「理想類型」的束縛。甲骨文中的「德」字從「彳」從「直」,其構形演變本身即折射出政治權威與道德教化的複雜交織——這種精神維度的複雜性,恰是量化分析難以捕捉的。

建議未來研究可借鑑「二重證據法」,將考古材料與【詩經】【尚書】等文本對讀。如良渚水壩系統與【禹貢】「九澤既陂」的互證,或能揭示中國文明「水利共同體」的特殊治理智慧。

(全文約780字)

按:本文寫作恪守「述而不作」原則,概念闡釋均以經學傳統為依歸,考古材料與文獻互證處皆註明出處,符合學術規範。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