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复杂」概念简析 ——兼论考古学方法论的本土化路径
崔天兴教授此文以「复杂」概念为切入点,对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理论范式进行了富有洞见的梳理。本文试从国学视角补苴罅漏,探讨这一概念在华夏文明特质阐释中的特殊意义。
一、「复杂」概念的学术史溯源 考古学中的「复杂」概念(Complexity)源自新进化论学派,塞维斯(Service)的「游团-部落-酋邦-国家」四阶段论,实为西方学者基于地中海文明经验构建的线性模型。崔文敏锐指出:二里头遗址呈现的「多元一体」格局,已超越「酋邦」理论的解释边界。笔者以为,《礼记·礼运》「大道既隐,天下为家」的记载,恰可印证早期国家形成过程中血缘组织与地缘政治的复杂纠缠,此种「家国同构」的文明路径,实为西方理论所未备。
二、青铜器纹饰的「复杂性」解码 文中附图的饕餮纹演变序列(图49000),可视作「复杂」概念的物化表征。《吕氏春秋·先识》云「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此纹饰的层叠构图绝非简单装饰,实为「绝地天通」宗教改革的视觉呈现。青铜器「范铸法」所需的模块化生产体系,更暗示着当时已存在超越酋邦层级的资源调配能力——这与《周礼·考工记》「百工之事」的记载形成互证。
三、方法论的本土化重构 崔文强调「复杂」不等于「先进」的辩证观,深契《周易》「穷变通久」之理。笔者建议可引入「器以藏礼」(《左传·成公二年》)的阐释框架:二里头宫城遗址的「中轴线」布局(图48998),实为「王者居天下之中」政治宇宙观的物质载体。这种空间秩序的「复杂性」,本质上是对「礼」的精神编码,与玛雅文明的金字塔层级制存在本质差异。
结语 中国文明的「复杂性」研究,当以《尚书·尧典》「协和万邦」为精神旨归。未来研究可着力于:1)甲骨文「邑」「邦」等字形的政治地理学解读;2)玉礼器体系反映的「神权-王权」耦合机制。唯有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法论自觉中,方能真正揭示华夏文明「早熟而不早衰」的历史密码。
(按:本文所述图像资料,可参《殷周青铜器通论》及《二里头(1999-2006)》考古报告,此处从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