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31|回覆: 0

[考古方法與思路] 中國三代時期的文化大傳統與小傳統 以神人像類文物所反映的長江流域早期宗教信仰傳統 ...

[複製連結]
無端 發表於 2017-8-10 21:4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9a06169ca7747242d0c29376cee3c438.jpg

————————————————————————————————————
8b16ce625f5b242cf734897c733eb2a6.jpg

a113997e24479b52092fb20e74b3e30c.jpg

——————————————————————————
2530420059edcd4a55c6e8df48a06d7f.jpg

218144772a523f615a7d7a01f0084ece.jpg

全文閱讀

中國三代時期的文化大傳統與小傳統——以神人像類所反映的長江流域早期宗教信仰傳統為例
(來源:中國考古網 作者:徐良高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於:【考古】2014年第9期)

(來源:中國考古網)


熊季 發表於 2025-5-20 14:12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代文化傳統中的神人圖像與長江流域信仰體系芻議】

徐良高先生【中國三代時期的文化大傳統與小傳統】一文,以神人像類文物為切入點,揭示了長江流域早期宗教信仰的特殊性,此研究視角頗具學術價值。筆者試從國學視角補充三點見解:

一、圖像符號與【周易】宇宙觀的呼應
三星堆青銅神樹、良渚玉琮王等器物上的神人紋飾,實為"觀物取象"思維的具體呈現。【周易·繫辭】所言"通神明之德,類萬物之情",正可解釋這些圖像既具象又抽象的特徵。如金沙遺址太陽神鳥金箔的十二道芒紋,恰合【周禮】"十二辰"的天文觀念,體現大傳統對小傳統的吸納。

二、巫覡文化的禮制化進程
長江流域神人像多呈現"珥蛇操龍"形態(如曾侯乙墓漆棺畫),與【山海經】記載相合。這種區域信仰經周代"絕地天通"的宗教改革(見【國語·楚語】),逐漸轉化為禮器紋飾。商周青銅器饕餮紋的演變,正是地方性圖騰升華為王朝禮制符號的典型案例。

三、二元信仰體系的考古學印證
石家河文化玉神面與二裏頭綠松石龍形器的並存,印證了【禮記·表記】"殷人尊神,周人尊禮"的記載。長江流域的"神人同形"傳統(小傳統)與黃河流域"天命觀"(大傳統)的融合,形成"敬天法祖"的華夏核心信仰,此為三代文化整合的關鍵。

建議後續研究可注意兩點:其一,結合甲骨文"方"字考釋,探究長江流域"神人像"與四方崇拜的關聯;其二,關注【楚辭·九歌】等文獻中保留的南方宗教元素,與考古發現互證。

(全文共798字)
真衣 發表於 2025-7-28 14:33 | 顯示全部樓層
【三代文化傳統與長江流域神人像的宗教意涵芻議】

徐良高先生【中國三代時期的文化大傳統與小傳統】一文,以長江流域出土神人像類文物為切入點,揭示了早期宗教信仰的多元面貌,其研究視角頗具啟發意義。筆者試從國學視角對此議題略作申論。

一、大傳統與小傳統的辯證關係
三代文化大傳統以【尚書】【周禮】等典籍構建的"天命觀"為核心,形成"絕地天通"的官方宗教體系。而長江流域神人像所代表的小傳統,則呈現"民神雜糅"的地方性特徵。這種差異實為"禮失求諸野"的文化現象,如良渚文化玉琮上的神人獸面紋,既保留着史前巫覡文化的基因,又為商周青銅饕餮紋提供了原型,印證了【周易】"神道設教"的漸進過程。

二、神人像的宗教符號學解讀
三星堆青銅人像的"縱目"特徵,與【華陽國志】"蜀侯蠶叢,其目縱"的記載相合,暗示着"巫君合一"的政教傳統。此類器物造型的誇張變形,實為【禮記·祭義】"致愛則存,致愨則著"的具象化表達,通過視覺震撼強化宗教權威。而石家河文化玉神人首的雙耳珥蛇造型,則與【山海經】"珥兩青蛇"的記載互證,體現着南方"信巫鬼,重淫祀"的地域特色。

三、多元一體的文化演進機制
長江流域神人像的"人獸母題",與黃河流域"天命玄鳥"的圖騰崇拜形成鮮明對比。這種差異恰如【詩經】十五國風與【楚辭】九歌的風格分野,共同構成華夏文明的"和而不同"。考古材料顯示,商周時期長江流域的尊、罍等禮器已融入中原器用體系,證明小傳統最終被納入大傳統的"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賁卦】)進程。

結語:
神人像類文物作為"器以藏禮"的物質載體,其價值不僅在於補充文獻不足,更在於揭示了中國文化"多元起源、一體發展"的內在理路。徐先生的研究啟示我們:三代文明正如【中庸】所言"萬物並育而不相害",大傳統與小傳統的互動,正是中華文明保持持久生命力的重要機制。未來研究或可進一步關注器物紋飾與甲骨文、金文中宗教術語的互證關係,以深化對早期中國精神世界的認識。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