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30|回復: 0

[文化反思] 找准精神的根脉·传统文化系列谈⑥·『诗教』的启迪

[複製鏈接]
文强 發表於 2017-8-4 11: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部分,『诗教』与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审美风范息息相关,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将人格的塑造与审美联系起来,讲究『身入』『心入』『情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文学不生产粮食,也不生产钢铁,但是好的文学可以感发生命,使人的生命状态获得积极健康的情态。孔子说『诗可以兴』,实际已经接触到文学一个最本质的功能,即审美地培育人格的作用

●诗歌,乃至一切文学的教育,正是启发心灵『同情』于万物的敏感,以同情心对待世界,确能生发共鸣共振之效。这一诗教传统可以通过当今社会所提倡的『美育』与『德育』得以复兴,进而凝聚人心,成风化人,推动当代伟大实践

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值得强调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当代视角,即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当有利于时代精神的培育。传承中华美学精神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展现中华审美风范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部分,『诗教』传统与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审美风范更是息息相关,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将人格的塑造与审美联系起来,讲究『身入』『心入』『情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诗教的功能即审美地培育人格

『诗教』一词,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经解〗,原文是这样的:『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又说:『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前一段,大意是说到一个国家,可以从各个方面看出这一邦国的文化教养;一国之人较普遍地表现出待人温和宽厚的品格,就是有『诗教』的表现。后一段,则是对前一段话的必要补充:『温柔敦厚』却不至流于愚蠢,这才是『诗教』真正起作用的表现。

近代蔡元培提倡美育,『美育』虽是新词,而美育实践其实古已有之,古代美育精神主要体现在『诗教』之中。按照〖礼记·经解〗的交代,『诗教』的言论发于孔子。尽管有文献记载显示,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倡用富于审美内涵的文化作品感化人格,但孔子在『诗教』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正是这位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开始用〖诗经〗三百篇教导学生。在〖论语〗中,记录着许多孔子关于〖诗〗的各种文化功能的言论,如孔子告诫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强调学〖诗〗有助于与人交流沟通的作用;又如孔子对学生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强调学〖诗〗三百篇应做到学以致用。

然而〖诗〗与人格培育之间的关系,如下一段最有价值:『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这段话内涵多样,涉及文学价值的多个方面。其中『多识』句,讲学〖诗经〗可以博物、了解自然;『可以观』则承认读〖诗经〗可以观察和了解社会,认识到文学有广泛表现社会生活的价值;『可以群』则强调文学在凝聚群体方面的功能;『可以怨』是说诗人在困境中能表达真实情感。

就『诗教』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而言,『可以兴』最有价值,因为它承认文学可以兴发人的生命。『兴』的本义是『起』,是『兴发』,也就是振作;文学不生产粮食,也不生产钢铁,但是,好的文学可以感发生命,使人的生命状态获得积极健康的情调。孔子说『诗可以兴』,实际已经触碰到文学一个最本质的功能,即审美地培育人格的作用。那么,这是否与『温柔敦厚』的说法相矛盾?并不矛盾。温柔敦厚地对待他人,是一种德性的能力,而德性能力又往往与健康积极的生命情态密切相关。

自从先秦儒家提出『诗教』理论后,后来的儒家对其都有论述。如王阳明就在一篇名为〖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的文章里这样论述『诗歌』讽诵在改善人格上的教益:『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对其间的道理,王阳明解释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强调诗歌『发其志』的人格启发意义,并特别强调诗歌适应儿童『草木萌芽』的生命特点。为此,王阳明还说:『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如此的『诗教』才可真正起到『趋向鼓舞』、令人『中心喜悦』的作用,亦即『诗可以兴』的作用。

诗教将道德与审美联结起来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倡美育,除受传统因素影响外,主要受康德哲学影响。康德哲学划分现象界与本体界,而蔡元培说:『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津梁。』很明显遵循的是康德关于审美可以沟通现象与本体两界的说法。这样说法的实质,是承认审美可以协调人的感性与理性。这与古代诗教,与孔子『可以兴』,与王阳明『发其志』及『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之说并不相违。然而,就以中国哲学的语言来说『诗教』与德育之间的关系,我以为丰子恺的〖美与同情〗,更可以给人更深透的启发。

丰子恺文章讲了一位『儿童』的故事:『有一个儿童,他走进我的房间里,便给我整理东西。他看见我的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给我翻转来。看见我的茶杯放在茶壶的环子后面,给我移到口子前面来。看见我床底下的鞋子一顺一倒,给我掉转来。看见我壁上的立幅的绳子拖出在前面,搬了凳子,给我藏到后面去。』丰子恺继续写道:『我谢他:「哥儿,你这样勤勉地给我收拾!」』不想『哥儿』的回答发人深省:『不是,因为我看了那种样子,心情很不安适。……挂表的面合复在桌子上,看它何等气闷!……茶杯躲在它母亲的背后,教它怎样吃奶奶?鞋子一顺一倒,教它们怎样谈话?立幅的辫子拖在前面,像一个鸦片鬼。』

『哥儿』的回答令丰子恺深有感悟:『于是我恍然悟到,这就是美的心境,就是文学的描写中所常用的手法,就是绘画的构图上所经营的问题。这都是同情心的发展。普通人的同情只能及于同类的人,或至多及于动物;但艺术家的同情非常深广,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能普及于有情、非有情的一切物类。』最后两句话,可谓说透了『美育』与『德育』之间的密切关联。其间最重要的是『同情』,小『哥儿』是以同情之心看待客观世界。影响了蔡元培的康德哲学论审美,也正是从万物的『合目的性』方面着眼的。

是的,当人们面对井然有序的山川大地,面对大自然的春花秋月、风雨阳光,产生心灵愉悦时,其实都是在为大自然所显现给人类的『合目的性』的生机所感染。丰子恺所说的这位可爱的『哥儿』对『书房』一切的感受方式,也是把世界理解为活的有生机的整体,这就是『同情』的世界。他睿智地将『哥儿』的感受方式解释为『与天地造化之心同样深广』,自觉不自觉地用中国哲学语言解释了美育与德育的深刻关联。『造化之心』是古典中国哲学的常用语,〖易传〗所谓『天地之心』、所谓『生生之大德』不都说的是『造化之心』?能以『天地之心』『生生之德』看世界,其实就是古典哲学讲的这样一点:所谓『仁』,就是以『柔嫩的心肠』看世界,同情万物,民胞物与。而诗歌,乃至一切文学的教育,不也正是启发心灵『同情』于万物的敏感?道德与审美虽分属两个范畴,但在以同情心对待世界上,的确是存在共鸣共振这种关联的。

今天,在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悠久的诗教传统具有了勃兴的土壤与需求。诗教不仅可以『兴观群怨』,可以提升人格、净化精神世界,更可以通过今天所提倡和大力加强的『美育』与『德育』,复兴这一传统文化精神,凝聚人心,成风化人,推动当代伟大实践。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余出 發表於 2025-7-28 07:3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诗教传统与当代人格美育之赓续》

(一)诗教本源与温柔敦厚之旨
《礼记·经解》所载孔子"温柔敦厚"之说,实为诗教精神之圭臬。考"温柔"者,非柔弱之谓,乃《中庸》"发而皆中节"之和;"敦厚"者,非朴讷之态,实《周易》"厚德载物"之显。朱子《诗集传》释此云:"诗之感人,入于肌肤而浃于骨髓",正揭示诗教"身入-心入-情入"之三重递进。观《论语》载伯鱼过庭之训,"不学诗无以言"者,非仅修辞之需,实为君子"兴观群怨"(《阳货》)人格养成之基。

(二)诗教功能与人格审美之维
孔子言"诗可以兴"(《论语·阳货》),郑玄注:"兴者,托事于物",此说实开中国美学"比德"传统之先河。王夫之《姜斋诗话》谓:"圣人以诗教荡涤其浊心",正与席勒《美育书简》"审美使人成为完整的人"东西辉映。诗教之效,在使人格修养臻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的中和之境。如《诗经·淇奥》"如切如磋"之咏,非独状物,实为君子"道学-自修"(《大学》)的审美投射。

(三)当代诗教复兴之三重路径
1. 经典活化:当取《诗经》"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阳货》)的认知维度,结合生态美学,培育"民胞物与"(张载《西铭》)的宇宙情怀。
2. 创作转化:效白居易《新乐府》"文章合为时而著"精神,以当代诗词创作回应时代命题。如抗疫诗中"岂曰无衣"的集体记忆重构。
3. 教育创新:在通识教育中实践"兴于诗"(《泰伯》)的育人模式,将《关雎》之"乐而不淫"转化为情感教育范本。

(四)诗教现代性之辩证思考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云:"欲改造国民品质,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当代诗教传承,须警惕两种偏颇:一则泥古不化,将《毛诗序》政教观简单移植;二则解构过度,消解"思无邪"(《为政》)的伦理底线。当如王国维《人间词话》所言:"入乎其内,出乎其外",使古典诗教智慧与公民美育有机融合。

结语:
诗教传统犹如"参差荇菜"(《关雎》)般生生不息,其当代意义不在复古,而在开新。从《诗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共情呼唤,到现代社会的"情感共同体"构建,诗教始终是中华文明"郁郁乎文"(《八佾》)的精神根系。吾辈当以"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大雅·文王》)的自觉,使这一传统在培育时代新人的实践中焕发光彩。
袁好白 發表於 2025-7-29 00:58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诗教传统与当代人格美育之赓续》

(一)诗教本源考
《礼记·经解》所载孔子"温柔敦厚"之说,实为诗教传统之圭臬。考其深意,非谓驯顺怯懦,乃指《诗经》"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中和之美。朱子《诗集传》谓:"诗者,人心之感物而形于言之余也",正道出诗教以情性为本、以节制为度的特质。观《论语》载子贡悟"如切如磋"之旨,孔子许以"可与言诗",可见诗教非徒记诵之学,实为心性修养之门径。

(二)审美人格的现代转译
蔡元培倡"以美育代宗教",实暗合诗教古义。今释"温柔敦厚",当解作:
1. 情感维度:培养"民胞物与"的共情能力,如张载《西铭》"天地之塞吾其体"的宇宙情怀
2. 伦理维度:塑造"发而中节"的修养功夫,类《中庸》"致中和"的实践智慧
3. 审美维度:涵养"目击道存"的直观智慧,近王国维"不隔"的审美境界

(三)诗教机制的现代激活
1. 文本选择:当以《诗经》"兴观群怨"为范式,兼采杜甫"致君尧舜"的淑世精神与苏轼"超然物外"的旷达情怀,构建多元审美谱系
2. 传授方法:宜承续孔子"启发式"教学(如"绘事后素"之喻),结合现代情境教学法,实现"兴于诗"的触发效应
3. 评价体系:可参酌传统"诗言志"说,建立情感表达、道德认知、审美判断三位一体的评估模型

(四)当代实践路径建议
1. 教育层面:将《毛诗序》"经夫妇,成孝敬"的伦理功能,转化为现代家庭美育资源
2. 社会层面:发扬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的传统,引导文艺创作参与时代精神建构
3. 个体层面:以王阳明"知行合一"为旨归,通过诗词吟诵培育"即知即行"的生命实践

结语:
诗教传统犹如"无声之弦"(司空图语),其现代价值不在形式摹古,而在激活"感而遂通"的审美机制。当代美育若能会通"孔门诗教"与"席勒美育"之精髓,必能培育出既具民族心性又具现代意识的健全人格。如此,则传统诗教"润物无声"之功,庶几可于新时代再放光明。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