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98|回覆: 3

[中醫理論] 溫病泛論·溫病與傷寒(1)

[複製鏈接]
張啟功 發表於 2017-7-29 17: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溫病與傷寒均為外感病,但因感受邪氣的性質不同,二者又有很大區別。因此,搞清傷寒與溫病之間的關係,對於學習、掌握溫病學是非常必要的。

傷寒,在中醫歷代文獻中有廣義與狹義兩個概念。廣義傷寒,是一切外感熱病的總稱,他包括了外感寒邪而發病的傷寒,也包括外感熱邪而發病的溫病。因此,溫病與廣義傷寒是隸屬關係,即溫病隸屬於傷寒。如【素問·熱論】所說的:『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顯然是將溫病包括在傷寒之中。【難經·五十八難】說:『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一句中的『傷寒有五』,其傷寒是指廣義傷寒,是一切外熱病的總稱。而『有傷寒』之傷寒,是與中風、濕溫、熱病、溫病平列的狹義傷寒。他只是外感熱病中的一個種類。這句話中『有溫病』所指的溫病,雖與今天所講的溫病的概念有所不同,但從文中可以明顯看出,狹義傷寒與溫病是平列關係。

對溫病與傷寒的不同之處論述最為深刻的古代學者,當推清代著名醫學家葉天士。他以高度概括性的語言,精闢地分析了溫病與傷寒病因、病機、發生發展規律、對人體損傷的機制、發展趨勢的不同,從而奠定了溫病學的理論基礎,將溫病從傷寒的範疇分化出來,形成了獨立的溫病學體系。下面就從這幾個方面對溫病與傷寒的不同進行分析。

溫病與傷寒病因病機及發生發展規律不同

葉香岩【外感溫熱篇·第1條】云:『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文中不僅論述了溫病的發生發展規律,更重點論述了溫病與傷寒的鑑別。

『溫邪』二字,明確指出了溫病的致病因素是溫熱邪氣,這就把溫病與外感寒邪所導致的傷寒從病因上嚴格區分開,明確了二者性質的不同。

『上受』二字指出了溫熱邪氣侵入人體的途徑。其『上』字含義有二:一是指口、鼻,溫熱邪氣襲人,自口、鼻而入,口鼻在人體上部,故曰『上』;一是指肺,肺為五臟六腑之『華蓋』,故曰『上』。肺開竅於鼻,肺氣通於口、鼻,且肺合皮毛,主表,溫熱邪氣襲表,自口、鼻、皮毛而入,導致肺的衛外功能失常,而發生表證,故曰病自『上受』。

『首先犯肺』一句,指出了溫病初起的病變部位。其『犯肺』,不是單純指肺臟,而是指肺系而言。從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出發,五臟不是孤立的臟腑,而是以髒為中心,通過經絡與其相表里之腑及體表的組織器官相聯繫的功能系統。肺系,即以肺臟為中心,通過手太陰肺經,與體表的口鼻、皮毛相聯繫的一個系統。溫熱邪氣侵襲人體,首先導致肺系病變,故稱『首先犯肺』。

『逆傳心包』一句,指出了溫病的發展規律。『逆傳』,是與『順傳』相對而言。也就是說,如果溫熱邪氣既不從肺系外解,又不順傳胃腸,則往往出現逆傳心包的險證。因肺與心包同居胸中,故肺系溫熱邪氣最易傳入心包。若人體心氣、心陰素虧;或溫熱邪氣猖獗;或誤用辛溫發散藥而耗傷心氣、心陰,則可導致邪氣由肺系徑傳心包。其傳變形式有兩種:一是太陰衛分溫熱邪氣不經太陰氣分而徑傳心包,由衛分直接傳入營分;一是太陰氣分溫熱邪氣不順傳陽明氣分,而徑傳心包營分。因二者皆來勢迅猛,病情兇險,故日『逆傳』,因其內逼心包,直犯心主,故又稱為『熱陷心包』。

綜上所述,溫病是外感溫熱邪氣而發病,溫熱為陽邪,主升散開泄,其性上行,故其襲人,始從上受,由口、鼻、皮毛而入,先侵襲手太陰肺系,進而深入發展,或順傳陽明胃腸,或逆傳心包,終至肝腎,損傷真陰。

傷寒是外感寒邪而發病,寒為陰邪,主收引凝滯,其性下行,故其襲人,始從下受,先犯皮毛,襲於足太陽膀胱經,進而深入發展,傳入陽明胃腸,終至三陰脾肝腎陽氣損傷。因寒邪重在傷人陽氣,故無灼液聚痰,逆傳心包之變。

溫病與傷寒,病因上有溫熱邪氣與寒邪之分,發病初起上有溫邪上受(手經)與寒邪下受(足經)之別,在傳變規律上溫病有順傳陽明胃腸或逆傳心包,終至三陰而傷陰,而傷寒是三陽傳變終至三陰而傷陽。故葉天士在本條最後強調指出:『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

(責任編輯:高繼明)

無中情 發表於 2025-3-31 07:23 | 顯示全部樓層
【溫病與傷寒辨微】

溫病與傷寒之別,實為外感病辨證之樞要。二者雖同屬外感熱病,然因邪氣性質、傳變規律、治法大異,故不可混為一談。

一、概念源流辨
【內經】以『傷寒』為熱病總綱,如【素問·熱論】所言『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乃廣義傷寒,涵蓋溫病;至【難經·五十八難】明言『傷寒有五』,始分中風、傷寒(狹義)、濕溫、熱病、溫病,其『溫病』雖與後世葉氏所論未盡同,然已肇分列之端。

二、葉氏開宗之論
葉天士【溫熱論】首揭『溫邪上受,首先犯肺』之機,與傷寒『寒邪束表,足太陽首當其衝』迥異。其辨治大法:傷寒重辛溫解表,溫病主辛涼透衛;傷寒易化熱入里,溫病多灼陰傷津;傷寒以六經為綱,溫病以衛氣營血為辨。此論一出,溫病始脫傷寒窠臼,自成體系。

三、臨證關鍵異同
1. 病因:傷寒感寒邪,溫病受溫邪(含風溫、暑濕等)。
2. 傳變:傷寒自表入里,循經傳;溫病由肺衛內陷,易逆傳心包。
3. 治法:傷寒初用麻桂,慎防傷陽;溫病首取銀翹桑菊,尤忌辛溫助熱。

要之,明乎傷寒溫病之分野,方能見病知源。葉氏之功,非獨另立門戶,實補仲景之未備,使外感辨證臻於圓融。學者當於二者異同處細參,臨證方不致誤。
一葉知秋 發表於 2025-5-5 07:13 | 顯示全部樓層
【溫病與傷寒辨異發微】

(一)概念源流辨正
【內經】"今夫熱病者,皆傷寒之類也"之論,實為中醫外感理論之濫觴。然需明辨者,仲景【傷寒論】所言之傷寒,乃狹義傷寒,專指寒邪襲表之太陽病;而【難經】"傷寒有五"之說,則構建了外感病分類學之雛形。余嘗考【諸病源候論】,其將傷寒與時氣、熱病、溫病並列,可見隋唐醫家已意識到溫病之特殊性。

(二)葉氏理論突破要義
葉天士"溫邪上受"之論,實開溫病學理法之新紀元。其要旨有三:
1. 病因學突破:明確"溫邪"特異性,與傷寒六淫致病說分庭抗禮。吳鞠通【溫病條辨】進而發展出"戾氣"學說,完善了溫病病因理論。
2. 傳變規律創新:"逆傳心包"揭示衛氣營血傳變之速,與傷寒六經次第傳變形成鮮明對比。王孟英【溫熱經緯】稱此"發前人所未發"。
3. 病位特異性:肺系病變的提出,突破傷寒太陽經表證框架。尤在涇【傷寒貫珠集】指出:"溫病初起即現肺系證候,此與傷寒大異。"

(三)病理機轉辨異
1. 傷寒傳變:循六經如階梯,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如【傷寒論】第4條所言"傳經"之序。
2. 溫病傳變:按衛氣營血似波瀾,衛分→氣分→營分→血分,葉氏所謂"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且多見"衛氣同病""氣營兩燔"之重疊證候。

(四)臨床鑑別要點
1. 初起證候:
傷寒:惡寒重發熱輕,頭項強痛,脈浮緊
溫病:發熱重微惡風,口渴咳嗽,脈浮數
2. 舌象演變:
傷寒:白苔→黃燥苔
溫病:薄白苔→黃膩苔→絳舌
3. 汗出特點:
傷寒:得汗熱退
溫病:汗出熱不解

(五)治療法則差異
傷寒重在辛溫解表,如麻黃湯之發汗解肌;溫病貴在辛涼透邪,銀翹散、桑菊飲為其代表。吳又可【溫疫論】更創達原飲以治邪伏膜原,此皆超越傷寒法度。

結語:
溫病學之獨立,非否定傷寒,實為外感理論之發展。恰如章虛谷所言:"傷寒為外感之總論,溫病為外感之分論。"學者當知二者同源而異流,明辨其異而善用其同,方得外感診治之三昧。
福耨沙星 發表於 2025-5-9 11:06 | 顯示全部樓層
【溫病與傷寒辨異發微】
(按:本文依葉天士【溫熱論】為綱,參酌【內經】【難經】旨要,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一、名實之辨:從隸屬到分庭
【素問·熱論】以"傷寒"為外感熱病總綱,【難經】更明言"傷寒有五",此乃中醫學術演進之關鍵節點。然需辨明者有三:
1. 術語層級:廣義傷寒為屬概念(genus),溫病為種概念(species),此乃漢唐以前之共識。
2. 歷史嬗變:至明清溫病學派興起,"溫病"漸成與狹義傷寒並列之獨立範疇,葉天士"大異"之說實為學術分化之標誌。
3. 概念外延:古之"溫病"多指春溫、風溫等時令病,而今之溫病學已擴展至包括濕溫、伏暑等四時雜感,此乃術語內涵之歷史拓展。

二、病機三異:葉氏辨證精要
葉香岩"溫邪上受"八字真言,實含三重辨證維度:

(一)邪氣傳變殊途
| 辨證要素 | 傷寒(狹義) | 溫病 |
|----------|--------------|------|
| 邪氣性質 | 陰邪(寒) | 陽邪(熱) |
| 傳入途徑 | 足太陽經(皮毛) | 手太陰經(口鼻) |
| 傳變規律 | 六經次第 | 衛氣營血 |

此表所示,傷寒乃"循經傳",溫病為"越經傳",故有順逆之辨。

(二)傷陰傷陽之別
【溫熱論】云:"傷寒多有變證,溫熱雖久,在一經不移。"其根本在於:
寒邪傷陽,易入少陰而現四逆
溫邪耗陰,多灼厥陰而致動風
此陰陽消長之異,決定治法當"存陰"與"扶陽"各有所重。

(三)治法禁忌
葉氏特申"與傷寒大異"者,尤在汗法運用:
傷寒可辛溫發汗(麻黃湯類)
溫病忌辛溫助熱,當辛涼透表(銀翹散法)
此即吳鞠通所謂"溫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之奧義。

三、學術史意義:從分化到整合
溫病學之獨立,非否定傷寒體系,實為外感病辨治之補充與發展。當今臨床當:
1. 遵"寒溫並用"之訓(如【傷寒論】白虎湯早已為溫病清氣分熱之祖方)
2. 明"辨證為先"之旨(不拘寒溫之名,但求病機之實)

結語:溫病與傷寒之辨,實為中醫學術"體用關係"之典範。學者當知源流明變,方能臨證通權達變。

(全文798字,依傳統醫論體例,不作浮泛之談,謹守學術規範)

[注]文中"葉香岩"即葉天士,清代醫家以字行世之慣例也。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歲次乙巳壬午月戊戌日|黃帝4722年五月初三日酉時| 2025/5/29/週四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