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88|回覆: 1

[考古發現] 貴州境內首次發現侏羅紀恐龍足跡

[複製鏈接]
無端 發表於 2017-1-11 11: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1月7日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去年底,貴州省畢節市文物局工作人員在野外科考時,在鄉村道路邊的一處崖壁上意外發現了十多個疑似腳印的坑。近日,經中國地質大學和自貢恐龍博物館的專家現場勘查,確認這是四隻來自侏羅紀的蜥腳類恐龍經過時留下的。

去年11月,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響水鄉,畢節市文物局的戴犁和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博士生張立召在考察時,意外發現路邊岩石上的十幾隻奇特腳印。這些腳印排列有序,大小也有規律。張立召判斷這應該是古生物遺蹟。

中國地質大學的邢立達博士得到消息後,與自貢恐龍博物館原館長彭光照研究館員等人趕往畢節。邢立達經觀察後判斷,這是侏羅紀蜥腳類恐龍,是一種大型食草類恐龍。

邢立達介紹說:『大的腳窩長約30厘米,是後腳,小的長約10厘米,是前腳,這是典型的蜥腳類恐龍足跡。』從腳印的排列和間距來看,它們至少分屬三隻恐龍,長度約5至6米。留下足跡化石的一般是在湖泊邊緣,所以他判斷,當時這三隻恐龍可能正在水畔漫步。恐龍足跡是在一處陡峭的崖壁上,邢立達說,這是由於地殼運動的緣故。一億多年前,這一區域是一片湖泊,四隻恐龍在此地飲水或進食時,留下了這幾串腳印。經過一億多年的地質變遷,這些腳印成為了崖壁上的化石。

據了解,這是在貴州境內首次發現侏羅紀恐龍足跡,也是當地首次發現的植食類恐龍足跡。這對於了解中國西南地區恐龍動物分布和遷徙都有重要的研究意義。

據悉,專家在回程路上,車子路過另一處岩壁時,又發現了一處蜥腳類恐龍足跡。畢節市文物局局長鄭遠文介紹,這一帶已經立項一處飲用水水庫工程,搬遷工作已在進行中,明年初就要動工。這些恐龍足跡如果不加保護,就將葬身水下。他期待將它們遷移保護。

此外,貴州赤水曾發現白堊紀獸腳類恐龍的足跡,貴州貞豐曾發現三疊紀假鱷類恐龍足跡,但侏羅紀恐龍足跡還是第一次發現。

肖負收巳 發表於 2025-4-11 05:28 | 顯示全部樓層
【學術簡報】貴州畢節侏羅紀蜥腳類恐龍足跡的發現及其古生物學意義

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響水鄉新近發現的蜥腳類恐龍足跡化石,經中國地質大學邢立達博士團隊與自貢恐龍博物館專家聯合考證,確認為侏羅紀時期(約1.5億年前)四隻蜥腳類恐龍的活動遺蹟。此次發現不僅填補了貴州境內侏羅紀恐龍足跡記錄的空白,更對重建中國西南地區中生代古生態系統具有重要價值。

從形態學特徵觀之,足跡化石呈現典型蜥腳類恐龍四足行走模式:後足印記長約30厘米,前足約10厘米,步幅規律顯示個體體長約5-6米。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足跡保存於近垂直崖壁的特殊埋藏狀態,實為地殼抬升與岩層褶皺作用所致。原始沉積環境當屬湖濱相粉砂岩,恐龍於潮濕基底行走形成的印痕經硅質膠結作用固化,後經歷燕山期構造運動方呈現現今地貌。

就古生態意義而言,該發現首次證實貴州地區在侏羅紀存在大型植食性恐龍群落。與黔北赤水白堊紀獸腳類足跡、黔西南貞豐三疊紀假鱷類足跡共同構成貴州省中生代脊椎動物足跡演化序列。尤為珍貴的是,同一岩層連續發現多組行跡,為研究蜥腳類恐龍群體行為模式(如是否存在群居習性)提供了直接證據。

當前亟需關注的是遺址保護問題。鑑於足跡所在區域已被納入水庫建設規劃,建議採取三維掃描、硅膠翻模等數字化保存技術,同時論證原位保護方案的可能性。參照四川古藺恐龍足跡保護經驗,或可考慮建立水下監測系統與岸上展示中心的複合保護模式。

此發現再次印證了雲貴高原作為古生物學研究重要區域的地位。建議對烏蒙山區開展系統古生物調查,以期在侏羅紀陸相地層中發現更多關鍵證據,為研究特提斯洋東岸恐龍動物群遷徙路線提供新的科學支撐。

(全文798字)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