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6021|回覆: 0

[思維啟發] 趙法生·『老實大量純讀經』問題何在?

[複製連結]
是飛 發表於 2016-12-21 12:5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近代以來,經典教育在中國可謂命運多舛,在歷經一個世紀反覆強制摧殘打壓之後,今天的經典教育似乎迎來了它的春天。但問題依然不少,目前關於讀經方法的爭論便是證明,爭論的焦點之一是王財貴先生所提倡的『老實大量純讀經法』。這一方法的初衷無疑是爲了推動大陸荒廢已久的讀經教育,但是,實踐日久,其流弊也隨之顯現,到了不能不認真面對的時候了。

這種讀經方法提倡全日制『純讀經』,3-13歲的孩子十年之中只是死記硬背各種傳統經典,總共背誦上百萬字,每天背書八小時以上,不學其他課程,不允許進行任何經義講解,不允許讀經典白文之外的書籍,包括古人註疏。這種方法看上去倒是簡單易行,但是,稍微讀過一點儒家經典者,立即會生出某種疑慮,隱約感到它與真正的儒家教育存在不小的差距,這差距究竟有多大呢?

毫無疑問,歷史上教學生讀經成就最大的,莫過於孔夫子,他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七十子不僅在弘揚師學方面成效卓著,在事功方面也表現不凡。孔子是如何教學生讀經的?在【論語】中,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循循善誘的,啟發式的,是一位善於開啟學生內在心性之門,善於鼓舞學生內在精神生命的大師。他總能在與學生的對話中發現問題,給予恰當的鼓勵或者提示。

正是在這種如沐春風的氛圍中,我們看到了一個與後代十分不同的學堂:孔子課堂上,不僅有像宰我那樣公然與老師唱反調而反對三年喪的;有像子貢那樣給老師出難題,要求老師用一個字就概括出自己全部學問的精神的;還有像子路那樣,當面就說『老師您也太迂了吧!』的。孔子本人也時常給弟子和他人道歉,所謂『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此情此景,你或許以爲它是當代的歐美學校的場景吧?

孔門教育不同於現行知識教育,它是一種人格養成教育,以培養君子爲目標的修身教育。修身的主要方法是切己體察、三省吾身和知行合一。這是一門很獨特的學問,是一門用以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學問,專門把自己當對手的學問,一門目前大陸學校所沒有又最急需的學問,牟宗三又稱之爲生命的學問。孔門教學的核心,在於人內在生命的成長,始終將人作爲目的,把人培養成具有內在精神力量的高尚的君子。在二千五多年前的教育家,已經有了此種偉大的人文主義教育理念,正是孔門教育的永恆魅力之所在。

那麼,應當如何培養人的內在生命呢?儒家教育主要是從性情教育入手,從情感的啟發引導開始,『孝悌爲仁之本』,講的就是這個道理。從孝悌親情開始,啟發孩童的惻隱之心,推己達人,仁民愛物,胸懷天下,心系蒼生,成爲有道君子。這樣的君子,既有豐富的生命情感,又有堅定的道德理性,是情與理的完美統一。

所以,學習儒家經典的方法,主要是體悟、領會與涵養,特別是交流討論,【學記】早就告誡:『記問之學,不足以爲人師。』所以,在豐富的先秦儒家教育文獻中,我們看到的多半是如何開啟學生心性和智慧的方法,卻極少強調死記硬背的資料。就其本性而言,儒家比任何其他教育都反對死記硬背,因爲這堵塞了心性成長之路,與儒學的本質相違背。

那麼,人們爲什麼常常把儒家經典與死記硬背聯繫起來呢?這與漢代以後儒學的經學化,尤其是與一千多年的科舉歷史有相關。河流的源頭總是清澈活潑的,蘊含著勃勃生機;但是,隨著流域的展開,它會變得越來越渾濁,有些段落甚至腐朽變質,儒家教育同樣如此。比如科舉下的學堂,已經喪失了洙泗之上的靈動與活潑,它僵化了。它把聖人之言作爲絕對真理,不許經生提問質疑,典型體現了傳統的經學思維。梁漱溟先生曾經指出,科舉的教學模式是不符合孔子教育理念的。

其實,即使科舉制度,除了記誦之外,也要求學生解經,以應對科舉中的釋經和策論。紅樓夢第八十二回【老學究講義警頑心,病瀟湘痴魂驚惡夢】,私塾先生賈代儒要求寶玉講書,所講是【論語·子罕】的『後生可畏』章。寶玉奉命先講『節旨』,又串講字句道:『這章書是聖人勉勵後生,教他及時努力,不要弄到老大無成。先將「可畏」二字激發後生的志氣,後把「不足畏」三字警惕後生的將來。』寶玉的理解是到位的,代儒卻嫌他的解說具有孩子氣,於是作了更進一步的闡發。可見,歷史上的私塾是十分重視解經的。

老實大量純讀經的支持者如是說:『做讀經老師不需要有文化,不用講解,也不許講解,只要會按複讀機按鈕、督促小朋友背誦,就是最好的讀經老師。』這裡公然將複讀機稱之爲最好的老師,在禁錮壓抑學生的思想活力方面,甚至使得科舉制度下的私塾都相形見絀了。

可是,人不是留聲機,兒童也不是。如果說兒童的理解力較弱,他的情感感受能力和想像力卻毫不遜色,甚至超出成年人一籌,他們是天生的詩人,天地萬物都是他們的交流的夥伴。所以,儒家總是順著他們的天性加以引導,使得童蒙教育充滿情趣和豐富多彩。

這方面,王陽明的兒童教育堪稱典範。他說:『大抵童子之情,樂嬉遊而憚拘檢,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他認爲,兒童的天性是喜歡游嬉而害怕禁錮,如同剛萌芽的小草,順遂它天然的生命就會快速成長,人爲壓抑它就會萎縮凋殘,所以,他主張採取『誘』『導』『諷』的『栽培涵養之方』,來取代『督』『責』『罰』的教育方法了,並警告說,相反的做法只會使得學生『視學舍如囹獄』『視師長如寇讎』。王陽明明確反對那種不分學生天資情況的『大量純讀經』,主張讀經的量應留有餘地,『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量其資稟,能二百字者止可授以一百字,常使精神力量有餘,則無厭苦之患,而有自得之美』,這才是孔門讀經法的真傳!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兩相對照,就可以丈量出『老實大量純讀經法』與真正的儒門教育的距離了,這距離不算太長,也不算太短,正好處於對立的兩極!

所以,所謂老實大量純讀經,不是儒家的讀經法,而是反儒家的讀經法。它最終不能培養出聖賢人格,倒是培養了一些再也不願意聽到經典二字的國學逆反者,一些心態陰沉閉鎖的問題少年,以及一些最終如同熱鍋上的螞蟻一般惶惶不可終日的家長們,是不用大驚小怪的。逼迫一個孩子天真好奇的孩子,用十多年去背誦那些他既不懂又不許問的佶屈聱牙的古文,他的心理不出問題才怪呢!這一讀經法考慮了一切,唯獨忽視了一點:人本身!使得它不僅違背了教育的規律,更違背了儒家教育的根本精神。

若要問何以在當代出現了這樣一種令人納罕的儒家讀經法?這也正是我的困惑所在。不過,它給我們的重要的啟迪,是令我們反省我們離開真正的儒家究竟有多遠,並對目前各種流行的所謂『儒家』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作者爲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副研究員)

忍隱待時 發表於 2025-7-23 19:43 | 顯示全部樓層
趙法生先生對"老實大量純讀經"方法的質疑,實乃切中時弊之論。筆者試從儒家教育本質與經典傳承規律兩方面申論之。

一、方法論之失:背離孔門教育精義
孔子教學首重"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論語·述而】),其教育過程呈現三個特徵:其一爲對話性,現存【論語】五百餘章皆以問答體呈現;其二爲情境性,如"侍坐"章根據弟子性情分別引導;其三爲實踐性,強調"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朱熹在【論語集注】中特別指出:"聖賢教人,非是使人綴緝言語、造作文辭,但爲科名爵祿之計。"純讀經法將經典降格爲機械記憶對象,恰與"學以爲己"的儒家根本宗旨相悖。

二、認識論之謬:誤解經典傳承規律
考諸經學史,經典傳承從來不是孤立文本的記誦。漢代經學講究"通經致用",鄭玄遍注群經必引緯書解經;宋代朱熹教人讀書,強調"虛心涵泳,切己體察";王陽明更謂"在事上磨鍊"。清儒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特別批判"執義理以斷制經義"的僵化思維。經典的生命力正在於歷代註疏形成的"詮釋傳統",剝離註疏的純讀經,實爲買櫝還珠之舉。

三、教育學反思:違背認知發展規律
現代教育學研究表明,兒童認知發展具有階段性特徵。皮亞傑(J.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指出,7-12歲兒童處於具體運算階段,需要具象化學習。純讀經要求兒童日誦八小時佶屈聱牙的古文,不僅違背"時教必有正業"(【學記】)的教學原則,更可能導致"習得性愚昧"——明代王廷相【雅述】早已警告:"童子記誦,終是口耳之學。"

四、建設性建議:回歸儒家教育本真
1. 內容選擇上,當遵朱熹【小學】序所言:"教人以灑掃應對進退之節,愛親敬長隆師親友之道"
2. 教學方法上,宜采"分年讀書法":幼童以【弟子規】【千家詩】養其性情,少年讀【論語】【孟子】明其義理
3. 實踐路徑上,可效法顧炎武"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將經典學習與社會實踐結合

結語:
經典教育之目的,在培養"文質彬彬"的君子人格。王陽明【傳習錄】云:"諷誦之際,務令專心一志,口誦心惟。"真正的讀經教育,當是心與經契、身與行合的立體過程。今日讀經教育若欲健康發展,必須回歸孔子"啟發式教學"的傳統,在尊重教育規律的前提下,實現創造性轉化。
龍盆沅 發表於 2025-7-31 14:03 | 顯示全部樓層
趙法生先生對"老實大量純讀經"方法的質疑,實乃切中時弊之論。筆者試從儒家教育本質與經典傳承規律兩方面申論之。

一、儒家教育方法論的本真要義
孔子教學之精髓,見於【論語】"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的啟發原則。朱子注云:"待其誠至而後告之",此即強調學習主體的能動性。【禮記·學記】明言"道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與強制背誦形成鮮明對比。陽明先生【傳習錄】更指出:"凡授書不在徒多,但貴精熟",可見傳統教育始終注重理解與體認的平衡。

二、經典傳承的歷史經驗考辨
漢代經學大師鄭玄遍注群經,其治學路徑恰是"由字通詞,由詞通道"。清代考據學派主張"實事求是",戴震【孟子字義疏證】特別強調"由詞以通道"的詮釋學方法。王念孫【讀書雜誌】示範的文本細讀法,均證明經典理解必須建立在文義疏通基礎上。司馬光【溫公家范】記載的宋代家塾教學,每日誦書量不過二百字,且需"玩味義理"。

三、兒童認知發展的現代啟示
現代教育學研究表明,7-12歲兒童的理解記憶優於機械記憶。朱熹【童蒙須知】早已提出"循序漸進"的原則,強調"讀一書,自首至尾,不可增減一字"。王筠【教童子法】更明確指出:"學生是人,不是土偶",反對"日以夏楚爲事"的粗暴教學法。

四、經典教育的當代出路
建議採取"三結合"教學法:
1. 精讀與泛讀結合:主攻【四書】核心文本,輔以蒙學讀物
2. 記誦與講解結合:每日誦習配合每周義理研討
3. 經典與生活結合:設計"孝親""敬長"等實踐科目

【周易】蒙卦彖傳云:"蒙以養正,聖功也。"真正的經典教育當如春風化雨,既要避免功利主義的碎片化解讀,也要防止機械背誦的形式化弊端。唯有回歸孔子"因材施教"的本源,方能使經典真正成爲滋養生命的活水源頭。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