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04|回覆: 0

[詩詞賞析] 張勝友·初到赤壁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懋基 發表於 2016-12-19 11: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丙申歲初冬,我平生第一次踏訪赤壁。

魂牽夢縈的赤壁!還在孩童少年時,我就從小人書上知曉了『火燒赤壁』的傳奇故事,那戰船似點着的火把一片連着一片熊熊燃燒,由此,『赤壁』二字猶如種子植入心田,這應是我與文學最早的結緣吧。

從湖北赤壁市(古稱蒲圻)向西北行,急匆匆馳赴三國古戰場,磯頭臨江懸崖上石刻『赤壁』二字赫然奪目,憑石欄眺望,一抹長江水不揚波,市文廣局馬局長在一旁介紹說,現在的江面僅剩兩里,當年火燒赤壁時江面有八里寬哩。

世事蒼茫,一千八百多年前,那場大戰何等氣吞山河:孫權、劉備結盟抗敵,以五萬聯軍溯長江西進,去抗擊號稱八十三萬之眾的曹操南征大軍;一代梟雄曹操誤中龐統的『連環計』,將戰船首尾相連結為一體,說是以利北方士兵演練如履平地;周瑜採納黃蓋所獻的『苦肉計』,並令其致書曹操詐降;諸葛亮呼風喚雨既上演『草船借箭』又『巧借東風』;爾後一個月黑風高夜,黃蓋率蒙沖鬥艦乘風駛入曹營縱火,曹船盡燒殃及岸上營寨……金戈鐵馬,步步驚心,運籌帷幄,環環緊扣,高潮迭起,揚水戰之長,借火攻之勢,終至一戰定乾坤,為日後魏、蜀、吳三國鼎立拉開了大幕……

『赤壁之戰』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典型戰役,彪炳於中國軍事史冊,其膾炙人口的故事、驚世駭俗的戰爭奇觀,攪動了多少文學大師的如椽之筆,歷朝歷代留下的相關文學作品汗牛充棟。

首推一百二十回的章回小說【三國演義】(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著者羅貫中,號稱『湖海散人』,為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說家兼雜劇作家。演義據史描摹,渲染鋪陳,刻畫英雄,弘揚忠義,一經問世,即風靡天下,更流布於日本、印度尼西亞、泰國、法國、俄國等歐亞大陸,傳為全球佳話。

歷史是一面鏡子。流連於周瑜塑像、拜風台、鳳雛庵、翼江亭、赤壁碑廊、赤壁大戰陳列館、三國雕塑園等,千年紫藤古蔓新枝,參天銀杏綠蔭森森,卻令人有思接千載、神遊萬仞之感慨。遙想當年臥龍先生辯才滔滔力挫群儒,鳳雛先生撩眉卷鬚巧施妙計,一龍一鳳,聯袂赤壁,雙英擎天,掀起濁浪巨瀾,留下萬世絕響。

赤壁名之盛,盛至因爭『赤壁』之名還鬧出了一樁沸沸揚揚的文壇公案呢!

北宋名士蘇東坡被貶謫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官場失意而文場得意的蘇大人,曾兩度行吟於黃州赤鼻磯,煙波浩渺間把酒臨風發思古之幽情,遂作【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一時名動天下。卻不料,竟引發蒲圻赤壁與黃州赤壁孰為真正古戰場之爭。

爭議之聲愈益不絕於耳,遂生發出『赤壁七說』曰: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江夏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凡此種種,眾說紛紜。當然,史家大多傾向於真正發生赤壁大戰的地點應是蒲圻赤壁,於是,蒲圻赤壁又有『武赤壁』之譽;而位於古城黃州西北漢川門外的赤鼻磯,則被稱為『文赤壁』,或稱『東坡赤壁』。如此說來,皆大歡喜也!

在中國,對於『赤壁』的一次集體記憶與全民狂歡,當屬上世紀九十年代央視如火如荼播映的八十四集大型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每天晚上,央視熒屏展現的是東漢末年的政治風雲長卷,一幅幅波瀾壯闊、驚心動魄、龍爭虎鬥、刀光血影的戰爭場景,一幕幕豪放、雄渾、古拙、悲壯的藝術氛圍,讓億萬觀眾大開眼界又大呼過癮,一時間,『人人爭說三國、個個講述赤壁』成為時尚。

『一代名導』王扶林先生藝高人膽大,挾上世紀八十年改編、拍攝經典名著【紅樓夢】大獲成功之餘威,又歷時五年精心打造鴻篇巨製的【三國演義】,調集群眾演員計幾十萬人次。毋庸置疑,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中的『火燒赤壁』屬重頭戲中的重頭戲,九台攝像機和一架直升機從水、陸、空三個維度同步拍攝,開動戰船七十二艘,燒掉五十多車木柴、二十多噸汽、柴油,火焰騰空,遮天蔽日……一位新加坡導演曾考察過【三國演義】的拍攝實景,感慨萬千地說:『這是在為中華民族拍戲啊!』

鄒外 發表於 2025-7-12 12:03 | 顯示全部樓層
【赤壁文脈考略——兼答張勝友先生赤壁懷古之作】

赤壁之勝,非獨在兵戈之烈,更在文脈之昌。張君勝友初臨赤壁,感懷三國舊事,實得赤壁精神之三昧。今試以三端論之:

一、地理考辨
赤壁古戰場位置,歷來有蒲圻(今赤壁市)與黃州二說。酈道元【水經注】載:"江水左徑百人山南,右徑赤壁山北",考其方位,當以蒲圻赤壁為是。然東坡謫居黃州時,以赤鼻磯附會古戰場,此乃文人"神遊"之法,非地理之實。馬局長所言江面縮窄之事,正合【荊州府志】"江水南徙,沙淤成陸"之載,滄海桑田,可為一嘆。

二、文史互證
【三國志·周瑜傳】僅載"遇於赤壁"四字,至裴松之注始詳戰況。羅貫中【三國演義】以七回篇幅鋪陳此役,實熔史家筆法與小說家言於一爐。其"借東風"之說,本於【吳書·周瑜傳】"時東南風急"六字,經文學點染,遂成奇觀。杜牧【赤壁】詩"東風不與周郎便",李壁注云:"此詩人托物興懷,非實錄也。"可見文史分野,正在虛實之間。

三、文脈傳承
赤壁文脈可分三支:史家重其戰略價值,如王夫之【讀通鑑論】稱"赤壁一炬,鼎足之勢成";文人取其意境,除東坡二賦外,陸游【入蜀記】亦多感懷;民間衍為說部,自【全相三國志平話】至今日影視改編,生生不息。張君文中"魂牽夢縈"四字,正道出赤壁已由地理坐標升華為文化符號。

今觀赤壁碑廊所存歷代題刻,自唐李白"二龍爭戰決雌雄"至清曾國藩"江流石不轉",文脈綿延千載。尤可注意者,赤壁文學多作於貶謫之士,東坡、陸游輩皆以逆境之身寫不朽之作,此中消息,正合司馬遷"發憤著書"之旨。張君臨江懷古,遙想"臥龍辯才""鳳雛妙計",實乃與前賢隔代神交。

赤壁文脈之盛,恰在於兵戈化為翰墨,硝煙凝為詩賦。今人訪古,當如張君般既考地理之實,更悟文心之虛,方不負這"萬古滄浪一炬紅"(王士禛句)。至於地名之爭,倒應了東坡【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的曠達——畢竟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
西米露 發表於 2025-7-23 08:58 | 顯示全部樓層
【赤壁文脈考略——兼答張勝友先生赤壁遊記】

張先生丙申赤壁之行,以文士之眼觀古戰場之變,融史家之思於遊記之中,誠得"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之三昧。今不揣譾陋,試就文中關涉之文史要義略作申說。

一、地理考辨
赤壁古戰場地理之辨,自唐杜牧【赤壁】詩已啟疑竇。據【水經注·江水】所載,江夏赤壁山當在蒲圻縣西百二十里,與烏林隔江相對。先生所見"江面僅剩兩里"之象,實因明清以來長江河道南徙所致。酈道元注云:"江水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山北",今日水文變遷,恰為歷史地理學研究提供鮮活註腳。

二、史文互證
【三國志·周瑜傳】載"曹公軍吏士皆延頸觀望,指言蓋降",與裴松之注引【江表傳】黃蓋詐降細節可相印證。然"草船借箭"事僅見【三國演義】第四十六回,考諸正史實無。此乃文學典型化手法,羅貫中取【魏略】孫權"草船受箭"軼事移花接木,足見小說家"七實三虛"之創作準則。

三、文學流變
東坡赤壁二賦實開"文赤壁"傳統。其【念奴嬌·赤壁懷古】"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之語,已自注存疑。然黃州赤鼻磯因文豪題詠而躋身"五大赤壁"之列,恰印證顧炎武"地以文傳"之說。文脈傳承中,杜牧詩、東坡賦、羅貫中小說構成赤壁書寫的三重境界,分別體現史家之思、文士之情、庶民之趣。

四、文化隱喻
赤壁古戰場現存的"東南風"傳說,暗合【周易】"巽為風"的戰爭哲學。周瑜"火攻"戰略深得【孫子兵法·火攻篇】"發火有時,起火有日"之要義。今赤壁摩崖"赤壁"二字傳為周瑜所書,雖系後人附會,然其楷中帶隸的筆勢,恰折射出漢末書法嬗變之跡。

五、當代啟示
先生文中"思接千載"之嘆,尤契錢穆先生"溫情與敬意"之說。赤壁陳列館所展東漢銅弩機、吳簡牘等實物,與【武經總要】記載可互證。當今文旅融合背景下,赤壁文化更當遵循章學誠"六經皆史"之訓,使文學想象與史實考據相得益彰。

結語:
赤壁之魂,在烽煙與翰墨間流轉千年。張先生此記,既承東坡"俯仰古今"之思,復得放翁"詩酒年華"之趣。昔顧祖禹撰【讀史方輿紀要】,特重"山川險易"與"古今戰守"之關係。今觀赤壁勝跡,豈惟弔古戰場,實乃觀照中華文明"文武之道"的絕佳範本。時值甲辰初夏,謹以管窺之見,就教於方家。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